新学期家长如何走出教育子女的困局?

新学期家长如何走出教育子女的困局?


    一转眼,孩子们迎来了新学期。每到这时,很多家长总是忙活得焦头烂额,除了为孩子制定新学期的家庭学习计划,还要就如何教育好孩子“深谋远虑”。那么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呢?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随着新学期开学,又一次摆在了做父母的面前。尤其是新时代的孩子们都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教育方式也增加了很多“智能手段”,但这也让孩子与网络及电子产品有了更密不可分的联系,更给家长新增了许多烦恼——
    网络教学、网课打卡以及与教师、同学间的沟通,让孩子更频繁地接触电子设备,家长也很难掌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同时,更多碎片化的时间被用来学习,也就意味着锻炼身体的活动时间相应减少了。无论是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小胖墩”,还是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孩子们造成的影响,都让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担忧。
    现如今,大多数家长们比父母辈更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大家都不是育儿专家,一知半解的教育知识让家长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仍然是许多家长心中的一道难题……




    难题一:让人又爱又怕的智能手机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家长乔艳表示,儿子2020年一年的手机使用是往年的总和,她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有了手机孩子学习确实方便了很多,但也有些过于依赖手机。现在小学生作业都是在家长群里通知,家长手机拍照提交作业、拍朗读背诵视频,离开家长和手机就无法完成作业,家长、教师都忙够呛。”显然,家长们早就有孩子带手机入校会影响学习的担忧,教育部的通知一出,便迎来家长教师的一片好评。但仍有很多家长表达出了自己的顾虑:“总有各类通知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平台学习安全教育课、参与各种知识答题和录视频等活动,还有各种APP打卡,现在是我们想让孩子远离手机却也没条件远离。”
    不仅如此,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电子化”作业对青少年健康的损害已远大于他所带来的便利。家长们一直都想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但除去越来越依赖手机的教育方式,疫情期间的网络课堂教学,上级部门给学校下发的各式任务,也都让孩子们无法远离手机。




    难题二:如何在网络世界保护孩子


    网络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都说“90后”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那么“00后”“10后”就都是在网络中成长的。网络是孩子的第二个世界,他们和家长一样习惯了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和与他人沟通。但网络的边界是难控的,成年人面对网络里某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仍时有不适,而孩子们过早地暴露在网络环境之中,随时会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接触到不良信息、甚至遭受到伤害,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们的一块心病。
    曾有家长发现女儿使用的学习软件里,有“小黄文”“小黄漫”的广告,担心之余向教育部门进行举报。家长杨丽丽有个爱看动画片的儿子,她也对记者说出自己的担心:现在的网络平台上的很多动画片都是“成人向”,甚至有很多内容是“少儿不宜”的画面。如果孩子不想看针对2-6岁儿童的“低龄向”动画片,那么孩子和家长们是无法从众多动画片中直接分辨哪些是孩子能看的。
    像杨丽丽这样担心孩子的家长还有很多,网吧刚盛行时,就有的妈妈担心孩子“学坏”,坐在儿子旁边陪着上网,看着孩子打游戏一盯就是两个小时。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净化网络环境,给孩子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但直到现在仍有些孩子处在网暴和被网暴的状态下。想想通过网络传播的“蓝鲸游戏”,曾导致几百名国外青少年自杀。而这些,更是加重了家长们对孩子使用网络安全性的担心,却只能靠断网和举报不良信息来缓解。




    难题三:心理健康和性格培养之难


    想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又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想让孩子独立自主,又担心他们在无人之处“野蛮生长”;想教导孩子有规则意识,又希望他们能保有质疑精神;想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进行劳动教育、培养个人能力,又怕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时间,无法取得好成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家长总会有无数的担心和疑虑。但家长群体不可能“人均育儿专家”,大多数的家长能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已经不错了。如何做才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这道难题没那么好解答。
    前不久一男孩在女厕安装监控以此要挟女生的案件被曝光,男孩的家长得知儿子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的震惊。男孩的母亲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都说家长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孩子在屋内一待就两三个小时不出屋,我也没想到他在房间内做着这样的事。”这位家长的话应该成为大多数家长引以为鉴的教训,再多的想当然都是不可取的,再多的“育儿经”、大道理,都应建立在对孩子的认真负责。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这是所有家长都一直在努力寻求的答案。




    难题四:让人爱不得又恨不得的辅助教育


    该不该让孩子补课?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补课?别人家的孩子都补了,自家的孩子不补课,成绩会不会被补课的孩子落下?每当谈起“补课”这个话题,家长们的心底总是会冒出无数的问题和止不住的焦虑。我们常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分数是决定着学生们能否考入心仪院校的基础,一分之差带来的都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未来。在这种竞争紧张的情况下,家长因重视学生成绩而选择从学校课堂之外加课也就不奇怪了。
    当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关心学生的成绩,各种补习班开始迅速蔓延,无论线上线下,完全挤占了学生的空闲时间,从高中、初中开始向小学进发,甚至有幼儿园的孩子也开始上起了各类的补习班。只要是有适龄学生的家庭,就能看到家长们一边上班一边送孩子往返于各个补习班的身影。孩子们也是从学校到网络,转战在各种类型的课堂之间。
    哪怕是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并禁止在校教师给学生有偿补课;哪怕是家长们也在心疼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长过多,甚至已经在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各类课外辅导依然盛行,无论是去线下补习班接受“作业辅导”,还是在网上听“名师辅导课”,到处都有家长们在挖空心思给孩子找名师、求秘诀的身影。
    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宝妈张红对此就有很多话要说:“现在我家二宝也快上幼儿园了,我在考虑是让孩子上公立幼园还是私立幼儿园。公立的幼儿园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但这样知识的摄入量会减少,孩子们很多时候都是在玩耍。而私立幼儿园虽然孩子没有在外面玩儿的活动时间,但大班的孩子在班级里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各种小学的知识。我家在公立幼儿园上课的大宝马上要念小学一年级,别的小朋友都已经会拼音、数字和认识很多汉字,大宝在幼儿园时并没有学习这些知识。听说因为孩子们基本都会一年级的知识,老师讲课会很快,到那时候大宝发现自己啥也不会一定很伤心,我也担心老师会不会因此觉得我家孩子太笨了?别的小朋友会不会笑话他?不想这样,我就得带着孩子到处找补习班赶上同龄孩子的学习进度,我很累,大宝也学得很累。”
    张红这样的家长并不是个例,多少家长从小学或是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补课,只为了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止如此,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靠补习提升成绩,某些老师在课堂上也只挑重点讲,其他的让孩子自主学习,遇到这种情况,自制力差的孩子也非常需要补习班来保证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有家长说补课就像是在竞速,看谁能用相同的时间上更多的补习课,否则孩子会被同龄人落在身后。也许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不补课了,家长和孩子们就不用这么累了。




    难题五:学习成绩面前是逼迫还是理解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高考是他们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家长们也坚信,如果孩子能有更好的成绩,考上更好的学校,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含金量更高的毕业证书,会让他们未来的人生更容易成功。无论是想迈向人生巅峰还是找个好工作,还是被父母拿来向亲朋“显摆”,或是为寻找配偶时“加分”,在大多数人心中,好学历代表着更优秀和更有能力。
    有社会经验的家长们普遍认识到“学历是块敲门砖”,没有好成绩就换不来好学历。但想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家长能做的并不多。即使花高额的学费给孩子送去了补习班,也要看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让天性爱玩儿的孩子们每天守在课桌前对着书本苦读,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严重时还会引发孩子厌学、敌视家长等逆反心理,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引发家庭矛盾。一边是家长努力赚钱养家、为孩子大把大把地花钱,另一边是不想学、找机会就想玩会儿的孩子,两者之间很难做到互相理解。
    家长都是过来人,经历了求学时的贪玩儿和进入社会后的竞争,难免会发出“如果当初好好学习的话……”“如果当初父母不是心疼我,而是再逼一逼我……”这样的感叹,而后再把“为了你们的将来”挂在嘴边教导孩子。但指望孩子们对此感同身受并奋而努力,显然这可能性更低。反倒更可能是孩子听多了父母的念叨而不想与父母相处,或是对生活在家庭里产生负罪感,从而变得自卑和不愿与人交流。
    孩子已经上大学的刘涛说自己就跟儿子曾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他从身边人经历到名人经历变化对比,以各种方式让孩子看到好成绩的重要性,希望以此能让儿子为了将来多努力一下,还跟儿子说他一定会感谢自己现在的“狠”。然而儿子的回应却让他很无奈,儿子说:“别管什么将来了,现在我都要活不下去了。”孩子还在上小学的乔艳也说出了她的无奈:“二十分钟就能写完的作业,只要你不坐一边盯着,孩子在边写边玩一个小时都写不完;让孩子练字,写得还不如做作业时写得好,根本达不到练字的目的;给孩子检查作业,二十道总得错个一两道,可错的这些题其实他都会……许多家长也是真没有办法,小孩子没有自制力,不逼真的不会好好学习。”
    其实家长也非常理解孩子不爱学习的心理,可如果不逼着孩子、推着孩子学,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但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的临界点在哪,到底该如何掌握这个度,是很多家长心底的难题。




    想教育好孩子,家长得先放平心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在给孩子带来影响。如果家长心怀焦虑,处处表现着对孩子成绩的重视上,这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家长的焦虑心态也会随着言行传递给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
    人要学会取舍。为了教好孩子,家长总想面面俱到、不留一处死角。但家长也是人,大多数家长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很难在兼顾家庭、事业之外,还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处处优秀的“完美”孩子。天才只是少数,家长也给不了孩子全世界。比起想把孩子培养得处处强人一头,不如教会孩子什么是脚踏实地。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明白努力付出,做好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培养方式,是家长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赚再多的钱留给孩子、送孩子去再多再贵的补习班,未必有家长与孩子心灵上的一次交流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即使是最忙碌的家长,他们努力的身影依然可以是孩子迈向成功的榜样。比起在孩子面前念叨自己赚钱的不易,时刻暗示孩子理应听话和感恩,不如把自己积极正能量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并带动他们一起感受努力、收获成功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失败和遗憾。
    教育孩子不能走进死胡同,我们理解家长们生怕自己做错选择影响了孩子发展,“什么样教育对孩子最好?”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与初来世间的孩子一样,家长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家长的焦虑往往来自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家长要明白一点:如何为人父母没标准答案,家长们在教育子女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这并不可怕、也无须如临大敌。家长的压力与焦虑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家长更应放平心态。对孩子来说,只要是真心为孩子考虑的就是最好的父母。与其想着不能犯错、做个好家长,不如正视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