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绍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考察报告
市发改委 市教育局 市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别,2017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内涵及制度框架。我市拥有国家发改委“老工业基地‘双元’人才培育”试点和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基础,近年来,在产教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更好地推动我市产教融合发展,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结合组织部选派干部赴绍兴参加“影子培训”跟班实践活动,市发改委会同市教育局和市职教集团相关负责同志,共同赴绍兴考察学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
一、绍兴市产教融合工作亮点
浙江省是国家首批确定的18个产教融合试点省份之一。从2019年开始,浙江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一批产教融合联盟、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一批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绍兴市依托雄厚的职业教育力量和产业资源优势,产教融合工作走在浙江省前列。全市18所中职院校中有4所是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校,7所是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拥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和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绍兴的职业教育坚持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先进产业链发展壮大服务的原则,参与组建了24个产教联盟,政、企、校定期会商研究本地产业方向及人才需求。全市职业院校建有46个校内教学工厂,60余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二、绍兴产教融合经验做法
(一)高位统筹职业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工作合力。
绍兴市一直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出台多份相关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市本级2016年出台《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每年投入经费近1000万;柯桥区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每年投入800万元;诸暨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破解“技工荒”,其做法在《新华社内参》第86期上推介。目前,全市签订长期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有1385家,其中,大中型企业835家,占比60.3%。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大中型企业聚焦绍兴市重点产业,基本涵盖了全市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共推出组建职教集团、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内工厂、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产教融合模式。今年,绍兴市政府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产教融合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政策,制定了《绍兴市深化产教融合重点任务分解表》,明确各职能部门任务分工,依据《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指标评价体系》对产教融合工作开展考核。
(二)新昌县以工业发展为支柱带动产教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新昌县位于绍兴市南部,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43万,资源禀赋有限,区位优势不足。但近年来,新昌坚持经济实体化、产业高新化发展,用11年时间实现了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现在的新昌是全国医药强县、中国轴承之乡、纺机基地、冷配大县、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目前,有销售超百亿企业3家、上市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3家。在工业经济发展带动下,职业教育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新昌技师学院于2014年开始筹建,2019年挂牌。目前,在校学生4908人,教职工345人,拥有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品牌专业3个,省骨干、示范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1个,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连续9年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14金、15银、5铜,共34块奖牌。
总结新昌技师学院的发展经验,一是抓住域内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实现办学方向的乘风转舵。学校以满足本地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开设了2个技师专业、10个高级工专业以及其他“3+2”专业,积极依托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专业师资群体,采取“校内办班”与“送教上门”等形式,面向社会企业开展各类培训,依托校内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创新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对接企业生产实际。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硬件设施的扩容升级。近年来,县政府共投入资金2.8亿元支持学校建设,实训场所面积达到3.03万平方米,实训工位5005个,启动农林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了各类教育教学设施,扩大了学校容量,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三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校拥有自主招聘权,通过“校园直招”和“优秀技能人才特招”等途径补充新鲜血液,还通过“青蓝工程”、教师素质比武、文化课教师转岗、专业课教师进修等措施,建设合理梯队,优化队伍结构,涌现了一批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四是组建职教集团(联盟)。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生产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目前,新昌技师学院与8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新昌10家上市企业中除3家制药企业外,全部与学校开展了深度合作,为每个技师、高级工专业配备5个及以上的合作企业。其中,与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共建的万丰机电学院、与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产教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校企合作典范。
(三)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同年5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中国黄酒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国内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及江南大学开展共建黄酒学院、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协同实验室等项目,鼓励员工到高校兼职、科技项目开发、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等工作,与高校建有良好的互动机制,具有较好的产教融合基础。
企业生产与各职业院校教育深度融合。一是共同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编写专业教材,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黄酒学院设立的黄酒酿造、黄酒营销等大专班,目前已累计为行业输送六届毕业生,与绍兴文理学院设立黄酒酿造本科班,已培养目标人数200余人;与绍兴中专设立黄酒酿造中专班,已培养目标人数300余人,针对各类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已累计800余人次。二是共建教材、共创课题。选配技能大师胡志明等专家参与编写课程标准,挑选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到学校授课和承担学徒企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已完成3门项目化课程建设和2门企业课程建设,利用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实行项目化教学。共创实验课题,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名校对口专业学院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组建企业科研技术人员与学校博士生导师团队的研究小组,每年形成专题科研课题。成立古越龙山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项。三是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与绍兴文理学院联合成立“黄酒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中心”,充分发挥双方实验室各自优势,有力提升了学院酿酒工程专业的科研水平。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建的“绍兴黄酒研究院”和“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已获得科技部批准,双方计划投入人民币2000万元共建合作平台,共建研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与江南大学签订《共建中国黄酒协同创新实验室协议》,企业每年提供200万元运行经费和科研人员,意在通过联合研究,实现我国传统发酵产业的自动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近三年来,合作开展的各项技术攻关与创新工作,有多个项目入选省、部级重大专项,新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新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1个产品获浙江省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
三、我市可学习借鉴的做法
(一)组建产教联盟。
建立以专业为纽带,由学校、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的办学集团是深化产教融合、拓宽企业参与途径的重要举措。绍兴市由职业院校、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成产教融合联盟,推动产教融合联盟内单位在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共建共享,依托产教联盟做强一批行业龙头或者骨干企业,形成行业专业特色显著、人才支撑有力、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如汽车模具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纺织袜业产教融合联盟等。
(二)开展订单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现代学徒制”工作,开展学校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举办企业冠名班、定向委培班、半工半读班,实施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主动为企业培养紧缺适用人才。通过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进行人才评价等形式,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三)建设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各校专业特色对接行业、企业,把企业生产车间或生产线搬进学校,通过实施“五引进”学校教学模式(即引进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引进企业人才认定标准作为学生评价标准、引进企业文化作为学校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把校园建设为“工厂”,逐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与车间实习”整体融合的良性机制,实现课堂和车间、教师与师傅、学习与生产、作品与产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与融合。同时,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场所,每年为学校师生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与顶岗实习实训岗位,使毕业生毕业即可到合作单位对口就业。
(四)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职教集团(联盟)常态化运作,立足于“两主体”(学校与企业)、“一核心”(合作育人)、“六共同”(共同招生招工招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育人机制),按“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主线开展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如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五)实施“双师互派”模式。
绍兴市实施“两千工程”(即千名教师下企业,千名技师进校园)。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接触新设备、新技术。企业技师进入学校课堂进行实训指导。建立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教师每两年下企业锻炼时长不少于两个月。同时,学校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的骨干、技师、专家进校园直接参与授课、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实训室建设及教学考核,将行业前沿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最新实用技能等融入学校教学要求中,使学校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通过校企互聘互派,促使双方紧密结合,形成长远、牢固、有实质性内容的深度合作。
(六)开展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合作。
绍兴已在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开展对口帮扶内职班,针对两市产业特点开设专项培训。我市也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服务、对口帮扶支援西藏、新疆地区开展与对方产业相匹配的人才培育等活动。积极向结对地区、学校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学方法,将校际结对交流的良好平台搭建为双方携手进步成长的“舞台”。不断深化与绍兴市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建立定期互派互访机制,提升我市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水平。
(七)强化政策扶持。
绍兴市实施中职内涵提升工程,对成效明显的院校予以资金支持;开展产教融合“五年行动”,逐项分解工作职责;先行先试、权力下放、全国最早探索“县管校聘”改革,学校拥有教师招聘权;实施特招特聘,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选手可特招入职。
(八)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绍兴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学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和企业职工等各参与主体的现实需求,包含组织保障、基础条件、师资队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和合作发展等6个方面44个具体指标。用数据说话,给各校的产教融合“称重”。
四、我市产教融合目前存在问题
(一)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够到位。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作为共同体协同发力。但目前一些学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的实质和意义认识不够到位,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具体路径缺乏清晰的规划,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
(二)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不对称现象。企业存在“招工难、难留人”的现象,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培养程度不够,而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有待提高,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偏少,授课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学校毕业生学习的专业技术距离企业生产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产教融合深广度有待拓展,合作水平和效率不高,合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产教融合相关支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给予政策是产教融合发展关键,目前,给予产教融合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够明朗;学生实习实训生产过程中物料、电力等损耗费用补助资金无来源;多渠道聘任高技能教师进职业院校实施路径还有待破冰;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薪酬发放制度有待完善;学校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政策引导机制还需明确。
五、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
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借鉴成功地区经验,从权力下放、职教集团运营模式等方面推进改革工作逐步深化。推动职教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职教集团多元主体发展动能。围绕我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全力推进专业调整动态化、评价考核学分化、师资聘任社会化、技能选择超市化、就业服务终身化、产教研创服一体化,激发办学活力,释放发展潜能,放大投入产出效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实现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推高质量发展。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健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激励政策、考核制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内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紧紧围绕我市“2115555”产业布局,强化平台建设,优化专业设置,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施资源共享,共建产学实训、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探索产业学院试点建设。以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托育托幼等紧缺领域为重点,支持社会服务领域专业发展。扎实推进辽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输送的强大方阵,提高企业人才质量,促进企业优质高效成长。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出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政策,落实协同育人体系中相关方的利益保障,充分利用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其次,应大力优化完善职业教育稳步增长的投入建设机制,强化金融支持,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加强考核评价,为各校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充分利用我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元”人才培育试点取得的经验,结合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产教融合在特定领域集聚发展,形成教育、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组合的叠加效应。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优化师资力量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严格落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同时,开展“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引进建立“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开设“技师讲堂”“工匠课堂”。推进跨学科融合教材的编写,鼓励多元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跨界融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巩固产教融合的成果,充分宣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以及技能成才的典型案例和榜样,营造以技能为荣、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五)“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
筑牢产业发展的支点。产教融合是以“校”和“企”为双主体,无论缺少哪一方都难以开展,产教融合“教育热”“企业冷”的现象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我市产业的培育和高质量发展,壮大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筑牢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支点。2019年以来,我省已开展两批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工作,目前已有新龙塑胶、东北袜业、铠达汽车检测等三家企业纳入吉林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建设培育库。“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研究落实相关惠企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筑牢政策资金扶持的支点。支持企业建设产教融合项目,以项目带资金。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业实训等领域政策性资金。目前,职教园区已经争取到44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和2.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已经争取到500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支持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扶持产教融合企业发展。通过项目创建带动产教融合工作,打造一批产教融合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