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 用情温暖夕阳红

关爱老人 用情温暖夕阳红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春赠梦得》道出了人们对于年华老去的无奈。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们感伤“时间都去哪儿了”,年轻人也是否认真想过如何与日渐年迈的父母相处、何时能把投在孩子身上的关注,分一点给父母?是否已经帮助父母规划出明天如何养老?在责备父母购买保健品、遭遇各种诈骗时,有没有想过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疏于亲情交流的缘故?做子女的是否很久没有回家看看父母,甚至有段时间没跟父母通电话……
    俗话说得好,家里有百岁老人是儿女的福气、是社会的财富。作为子女,要用心用情陪伴和关爱老人,生活上多照顾、情感上多关爱,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享幸福快乐晚年。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也并不单单只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事,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应该共同努力做好的工作之一。全社会要把老人的冷暖放在心上,形成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风尚;积极探索多种养老方式,不断完善公共设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别在忙碌中忽略了老人的需求


    目前,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但心理需求、情感关怀等方面的精神生活还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有效地帮助。譬如,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工作的丧失,对于角色转变在心理上常常出现不适应,较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导致情绪低落;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缺乏情感支持,容易导致老年人精神抑郁;有的老年人因亲友相继离世,特别是配偶的去世,往往会形成较大的精神创伤。由此想来,老年人需要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怀以及来自感情上的支持。
    老人是一个需要关爱的群体,特别是独居老人或孤寡老人。他们最怕的就是孤单,都希望能够与儿女居住在一起,一家人欢乐生活。但是现实生活也许是恰恰相反,很多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生活,与老人分开居住,让老人成了独居老人。也有些人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把老人留在家中,老人就成了孤寡老人。面对各种压力,忠孝不能两全。虽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为实现“儿女常回家看看”开辟了绿色通道,但休假难,企业休年假更难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子女要给老人更多的关爱,尽量减少“空巢家庭”对老人的危害。即使迫于生活的压力,可能很多年轻人需要四处奔波忙事业,但也不能忘记沟通。可以常常电话沟通,给家里的老人打打电话,实在没有空闲的人,至少一星期一个电话,切勿超过一个月不闻不问,要常常关心家里老人的近况,这也会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其实一个短短的电话就会让老人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被牵挂着。
    对于丧偶的老人,如若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再婚,再婚对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有较大帮助。其次,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还应动员家庭、社会力量,尊重和关心照顾老人,使他们在有心理困扰时有诉说的对象和场所,得到精神慰藉,感受到关爱,避免和降低负面情绪,激发其生活的信心,促进老年人身心处于良好状态、健康长寿。




    不要轻信父母的“我很好”


    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个慌神,曾经大山般高大的爸爸佝偻了背。时间都去哪儿了?稍不注意,记忆中美丽的妈妈白霜染了鬓角。尽管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真的老了,牙齿松了、骨头僵了、消化不好了……他们需要我们特殊的照顾,我们不能再忽视这些变化。老人需要的是关心和爱心而已,其实很多时候为了不给出门在外的孩子负担,不让他们担心,他们往往会说“我很好,我没事,你放心吧”这些谎言你能听出来多少,偶尔给爸妈身边的人打个电话,确认老人是否真的安好。
    老年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作为子女要多留意老人身体和环境的变化。所谓“老年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自身特点的疾病。人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出现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丧失。家中有老人的尽量让老人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衰老、预防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要了解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有关知识,发现可疑症状及时带着老人到专业机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认知退化严重的老年人,要照顾好其饮食起居,防止走失,让家庭成为老年人安全、温暖的港湾。 
    除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疾病需及时就医治疗外,人老后心情很重要,做子女的要保持老年人心情舒畅。家里有老人,给老人买好的、吃好的,但是和老人讲话爱答不理、动不动发脾气真的是要不得。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家常,陪着出去走走散散心,比给老人物质重要得多。老年人心情舒畅了,天天高兴,就不会有因为情致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常,经络调节失常。
    作为父母都不想要自己的儿女为自己担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因此,我们不要轻信老人说自己过得很好。即使不和老人一起居住,也要经常打电话回去,问问周围邻居了解父母近来状况,防止意外发生。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深怀敬老之心 笃行为老之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慎终追远的民族,“尊老”是一个直抵人心的情感符号,也是能够引起社会共鸣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主题就是“尊老”。这篇题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篇幅不长,却真实反映了他尊重、爱护老干部的心声。
    为传统美德注入时代特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老爱亲、尊老敬老不仅仅只关乎自己的父母亲人,更关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位老人。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下人与人之间,尤其是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信任感缺失,从而引发矛盾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重建信任,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帮助老年人在社会中获得年轻人更多的关怀,这是当前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现实问题。从个人来说,将“孝”从父母长辈辐射到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伸出援助之手。
    帮扶老年人志愿活动、公交上给老人让座、医院减免60岁以上患者挂号费、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等等无不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
    对待身边老人的态度,同样折射着我们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有关身边老人的负面新闻频频发生,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兄弟相争置老人于不顾、老人乘公交被卷在车轮下、老人被各种保健品营销忽悠,还有一些老年人打着“年轻人应尊老爱老”的旗号,伺机“倚老卖老”,将“老”作为其侵害他人权利的资本……这些社会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之力,这就需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整个社会合力而为。
    所以,我们需要将传统的孝道美德注入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当人人都愿意“泛爱众而亲仁”,当人人都能够“亲其亲,长其长”,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将更将充满温情,每一位老人也必将生活更加幸福,而老年人也应当明白社会之所以尊老爱老,固然因为其“年高”,但更在于其“德劭”,当一个人渐渐老去的时候,他应该把年龄当作约束自己行为的标杆,而不是把年龄当作横行社会的“尚方宝剑”。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昨天的年轻人是今天的老人,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老人。




    当下流行的养老方式 你支持哪一种?


    我们在呼唤奔波的游子、忙于事业和应酬的人士,常回家看看之外,也应该冷静思考,随着社会的变迁,谁来养老、在哪里养老、如何养、怎样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下,因为人口流动的加剧,大量的独生子女,造就了众多的“空巢老人”。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养老需要了,整个社会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下几种养老方式,是目前比较火热的。首先,是社区居家养老,这是最贴近我们传统家庭的养老方式。老人还是居住在家里,由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根据老人需要为老人提供上门的急救、医疗、家政、生活等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揽子问题。如果老人健康状况较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还提供床位及24小时的护理服务,供老人长期或短期居住,为老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其次,是“候鸟式”旅居养老对于很多城市老人来说,退休的时候,身体还很硬朗,精力还很旺盛,不愿意过早地进入老年生活。他们更愿意四处走走看看,去实现自己年轻时候因为工作或家庭原因被隐藏起来的梦想。于是,就有了“候鸟式”旅居养老这种模式。旅居养老的服务机构,在全国的长寿之乡、养生胜地、风景名胜景区都有签约的旅居养老基地。老人成为旅居养老服务机构的会员之后,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及自己的意愿,在机构提供的分布全国各地的十几家基地中,自行选择目的地,边住边玩边养生。还有一种是养老院养老,对于高龄老人或者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来说,因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频次较高,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无论是居家还是旅居都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最适合的还是住进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或护理院。当然,在任何时候,家人的陪伴都是最需要的。老人住进养老院,子女并非万事大吉,反而更应该经常地看望、陪伴。要用陪伴,打消老人“被抛弃”的顾虑,让老人真正的安度晚年。这三种模式你会支持哪一种?
    无论哪一种方式的目的都是要妥善解决老龄化问题,养老服务都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主动回应老人诉求,使其健康养老、快乐养老、尊严养老,都能安度晚年,实乃全社会的责任。




    “三大习惯”让老年人保持年轻姿态


    孝字当前,作为子女而言,父母的健康是尤为重要。那么,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样保持身心健康?记者整理了几点健康常识,以供参考。
    乐观开朗的心态。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就是年轻的秘密武器。除了乐观,还具备的一点,就是有一颗安宁平静的心。拿得起,放得下,遇事能安若泰山,不被影响得过于厉害。所谓宁静安详,乐观向上就是一种幸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粗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类及奶制品,以及坚果类等,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建议老年人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为早餐约30%,午餐约40%,晚餐约30%,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老年人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轻中度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等。上午10—11时和下午15—17时为最佳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
    不迷信保健品,尤其是蛋白质粉、大豆及黄酮、深海鱼油等对于普通人毫无意义的保健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父母选择一些靠谱厂家生产的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因为在摄入热量限制的情况下,这些微量元素很难从老人的三餐中满足。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老人,钙片也是一定要吃的,慎选靠谱的牌子。
    当然,如果老人有儿女陪伴,老人的心情会好很多,而好的情绪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是有帮助的。最好的孝顺其实是陪伴,这一招比任何补品都有效。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