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牛”精神 奔向新征程

以“三牛”精神    奔向新征程


开篇语: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奋力拼搏,走过了极不平凡的2020年。当2021“牛年”的钟声敲响,我们满怀激情奋进新时代、筑梦新辽源。曾经,再难,我们都昂然走过。2021年,寄托了我们太深的牵挂与期许,我们再踏征程。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牛年,我们致每一个辽源人:2021年,你想坚持做好哪些事、以怎样的心情踏进牛年、实现哪些目标呢?
    “品味”牛年,定是“牛气冲天”“当仁不让”的一年,更是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一年。2021,我们要续写更多“不平凡的故事”,以“三牛”精神投身工作,继续奋斗,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勇气奔向新征程……




以“牛”为师 点亮青春志愿红
辽源青年防疫志愿者、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四学生 蔡亚宸


    牛,在我们的心目中象征着勤劳、坚毅、奉献的精神。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青年一代,我们应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砥砺奋斗之志,点亮青春志愿红。
    在我看来,孺子牛精神就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需,热心为人民群众解难、尽心为人民群众解困,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甘愿淡泊、真情奉献、不求回报。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用真诚与无私标注生命的高度,永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
    对中国人民来说,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了我们往日生活的平静。全国各族青年踊跃投身防疫中,我也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防疫志愿工作,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我负责做好小区卡点稳控工作,先后协助社区统计外来人员3000余人,累计卡点守时40余小时。同时,在公交车上为乘客扫码、登记、测温、消毒,工作80余小时。
    2003年的非典,全世界保护“90后”。如今,换我们保护全世界!穿上“红马甲”的那一刻,我不再是个孩子,我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守护这座城市。
    2021年,我继续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我虽然是个女孩儿,但我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请缨,选择户外防护工作,守护辽源的西大门,在集贤高速口配合交警对来往车辆扫码、测温、登记、发放宣传单。我只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全国上下可以早日恢复往日的平静。
    两年的志愿工作,让我学到了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今后的工作中,都要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甘于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新时代需要新担当。尽管前进的道路异常艰难,但唯有迎难而上一条路可走,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一定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发扬“三牛”精神,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磨炼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本报记者 田蓓蕾 整理)




秉承“三牛”精神 奋发有为新征程
吉林省百年红星医药连锁公司董事长 丁光远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辞旧迎新之际,聆听总书记这番语重心长、内涵丰富的话语后,我为之热血沸腾,在备受鼓舞的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一个民众的心,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疫情防控期间,一只小小的口罩,成了广大群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在面对民众紧缺医用口罩、消毒液的情况下,更是牵动着我们企业的心。为此,红星医药以实际行动彰显企业责任与担当,在辽源市城区、东辽县宴平镇、龙山区寿山镇及东丰县大阳镇等10余个乡(镇),累计免费发放医用口罩3000余只,消毒液13000斤,价值45000余元。同时,红星医药尽最大努力满足辽源百姓的用药需求,在药品进货价上涨情况下,坚持售价不变。
    2021年初至今,国内多地再次突发疫情,除河北省、黑龙江省疫情形势严峻之外,省内的长春、通化等地先后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多地升级防疫措施。为助力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红星医药于近日先后走进西安区富国街道、龙山区北寿社区、中国农业银行辽源分行等地,共免费提供医用口罩3000只、消毒液300斤,价值6900余元,尽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终将会过去,迎接我们的将会是一个更加美好而崭新的未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任务光荣而艰巨,使命伟大而自豪。为此,在新征程中,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企业家,我将秉承“三牛”精神,一如既往地践行“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理念,模范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政协委员,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企业家:继续倾力打造“阳光药店”,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平价药;引进同仁堂、达仁堂、九芝堂等中医药行业的中华老字号品牌,真正惠及百姓健康;组成专家团队,开展“药食同源”中医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使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其自我保健能力和疾病的预防能力;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开设更多直营门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为辽源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赵强 整理)




初生牛犊不怕虎 精诚所至解民忧
东吉分局民警 于家


    我叫于家,1990年3月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于2014年3月参加工作,是辽源市公安局东吉分局寿山警务室的一名普通民警。我一直觉得我们警务人员为民服务就要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我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我喜欢跟辖区内的群众在一起,每天我都会抽时间深入到辖区农村,每逢得到群众的认可、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满足。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茶话会讲的“三牛”精神,更是让我非常振奋,我一直觉得作为基层民警,就要时时以民为本、处处为民服务,将为民的情怀融入到工作的始终。所以,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贴近群众、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满意,这些一直都是我最关心也是最想要真正做好的事。疫情初期,我刚刚接手管辖的一个村,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我第一时间向分局领导进行了汇报,逆行请战。按照分局的指示安排,我配合寿山镇政府、卫健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深入疫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在周边地区设立了疫情检查站,日夜执勤坚守,及时有效地配合疫情防控部门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新挑战,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态度,锐意进取,实现新突破,我认为这才算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寿山镇某村“一村一警”在进行“渔网式”摸排时发现,宋某与王某两家是多年的老邻居,却因为土地界限问题一度闹得不可开交。我得知此事后,查阅了村委会的原有土地台账,又学习了早年间的土地丈量模式,彻底弄明白了具体情况后,将两家找到了一起,帮助两家重新按照老方法丈量了土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解了其中的利弊关系,两方才逐渐放下芥蒂,握手言和。
    创新固然要有,但是传统也不能丢。脚踏实地、踏实肯干的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同样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无论是户籍业务办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巡逻防控还是帮扶困难群众,我都用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也取得了优秀的业绩,曾荣获三等功一次,嘉奖五次;荣获了“十佳社区民警”“全省公安机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三牛”精神为新时代的公安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祝琪尧 整理)




以“三牛”精神 铸就不凡人生
东辽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康健


    我于2000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有21年,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认为医护人员必须德才兼备,精神上牢记要成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实际行动中做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业务能力上要做勇于创新的“开荒牛”。
    热情服务,以心换心,做服务为民的“孺子牛”。从医21年来,我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一直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要坚持每天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给众多肿瘤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诊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我多次在社区、乡村开展义诊,深入乡村参加讲课预防肿瘤疾病的知识讲座。当慕名而来的老人们拉着我的手连声感谢的时候,当病人们看到病情好转露出微笑的时候,让我感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价值。
    以民为先,共克时艰,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2020年初,疫情突发,医院紧急组建发热门诊,地点定在我们肿瘤科,要求我们全员搬离。为在疫情期间仍不影响救治患者,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10个多月:没有病房,我们在其他科室借病房,没有护士值班室,我们医护合并在一起值班。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还带领科室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及个人防护知识培训10余次,全员实战演练6次,而我还作为专家小组成员参加发热门诊会诊9次。
    精进医术,带队前行,做不断创新的“拓荒牛”。为更好地精进医术,2009年、2012年先后在长春吉大二院、三院肿瘤科进修学习,学成后独立开展恶性肿瘤化疗,弥补我县此项空白。多次代表医院参加市、县组织的岗位练兵比赛及《病例评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 2016年,我成为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放疗青年委员会委员、辽源市肿瘤协会委员。经常参加国际级、省级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的学术报告,熟悉当前肿瘤疾病诊疗指南。2015年3月,医院组建肿瘤专科,我担任了科室主任。为了带出更多优秀医护人员,每周带领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加速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在未来,我将坚持以“三牛”精神要求自己和我的团队,扎扎实实,无怨无悔投入到工作中,做守护人民健康的忠实卫士。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整理)




忠于职守的“老黄牛”
龙山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环卫工人 李朝友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到了农历新年。新的一年,咱们一定牛转乾坤,牛气冲天的生活和工作。
    去年,咱们辽源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环境是硬核条件。作为一名负责主要街道的清洁工,每天清扫着马路,看着辽源一天天地变美,那种心情,别提多高兴了。近些年,咱们的城市不断提档升级,市民素质逐步提高,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为这些,我觉得咱们辽源离“全国文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小孙女今年6岁,我经常教育她,好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走在路上,看到有纸屑,她就会随手捡起,扔进垃圾桶。
    我是1961年生人,属牛,今年本命年。过完生日就正式退休了。但如果单位还需要我,我将退休不退岗,继续以老黄牛精神,为辽源的环卫事业贡献一份余热。我热爱这份踏实的工作,感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龙山区环卫中心领导的关照。2016年以前,我是一名下岗工人。2016年,我进入龙山区环卫中心做清洁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五年多,我们的工作服,包括鞋,一年四季都统一发。春秋有单衣、夏天有短袖,现在穿的棉衣,在外面清扫一点也不冷。
    熟悉我的人都说我是“牛脾气”,说话做事倔强、爱较真儿。但我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属牛,性格像牛也合情合理。工作上,就应该有老黄牛一样的勤奋和任劳任怨。
    最后,我给全市人民拜个年儿,祝大家牛年牛转乾坤、牛气冲天,牛年大吉大利。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牛劲儿”蹚出致富路
网络达人 许万才


    我叫许万才,是地地道道的树安村农家子弟。近几年,我利用电商平台为家乡的土特产带货,因为产品质量、信誉好,在网上,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酉才哥”,挺火的。今年,恰逢是辛丑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北京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儿。一想到这些,我身上立马就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为此,我还作了一首小诗自勉,题为《小康路上》:小康路上一奔牛,自知任重疾奋蹄。脊梁再生腾飞翼,万千农户共富裕。
    回想当初,受勤劳朴实、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父母影响,我养成了学习刻苦、生活俭朴、乐于助人的品德。感恩树安的水、树安的黑土地和树安的父老乡亲将我养育成一名大学生。高考时,我以高出平均分30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之所以选择动物医学专业,就是因为我知道在农村搞养殖离不开兽医。如果我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兽医,就会帮助更多的养殖户致富。
    2003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考研,应聘到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工作,主要就是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如果我要继续学习深造,父母的负担会更重,我在德大从鸡场技术员做起,一直做到技术厂长,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连续六年被评为“优秀员工”。这期间,我有了老婆和孩子,工资和奖金在同龄人当中屈指可数,我成了别人眼中有出息的孩子。想到这些,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牛”精神真是意义深远,我当初如果身上没有这股“牛劲儿”,决不会获得历练和企业的认可,就在人们都认为我会更加出息的时候,我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树安村养鸡,当兽医、做新型农民,用我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本领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和他们共同致富,因为这是我求学时离开树安村的初心。2008年,我回到树安村四组建立肉鸡养殖场,成立了东辽县树安村万力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搞养殖致富。由于我是从德大辞职回家创业的,不久我在行业内的名气就有了,大家对我的认可和依赖越来越强。我也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
    2016年,扶贫攻坚打响,我又使出“老黄牛”的倔劲主动请战一头扎进树安村的脱贫攻坚中,带领大家养鸡,做农村电商,这一干就是6个年头。通过这六年诚信的经营,我和乡亲们取得了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带领100多户村民养鸡致富,为21个贫困村销售农产品,100多种产品在电商中心销售的好业绩。这期间,我个人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获得2017年“辽源市青年电商创业先锋”、2017年“东辽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东辽县返乡创业先进个人”、2019年“辽源市新时代辽源好青年”、吉林省2019年“优秀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吉林省三星扶贫龙头企业”“辽源市劳动模范”“辽源市‘六型’党员”、2020年“东辽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吉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荣誉,并当选为东辽县人大代表。这成绩和荣誉将化作源源不断耕耘的动力,指引着我继续前行。
    今年是牛年,牛在人们心中是勤劳、坚毅、财富的象征,在历经风雨后,我们迎来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牛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感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让“三牛”精神永驻心田。2021年,我要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奔向新征程,带领乡亲们再创佳绩。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整理)




慎终如始保安全 俯首甘为孺子牛
辽源市仙城物流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 饶萌


    仙城物流园区是辽源地区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市民们习惯性地管仙城物流叫“大市场”。从2003年3月,仙城物流园区开始经营果蔬批发至今,近19年的时间里,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仙城物流全年无休地为满足辽源人民的果蔬需求服务,无论是大年三十,还是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期,从未有一日间断。而这里批发的果蔬产品供应稳、质量好、价格低,在辽源周边地区都有口皆碑,赢得辽源百姓的认可,甚至许多外地经营者会来这里进货。
    作为仙城物流公司的总经理我与仙城物流一路走过这19年,我觉得园区能发展至今正是切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牛”精神:要有为民服务的意识、更要有踏实经营的韧劲儿和创新发展的创劲儿。园区内现有200余户经营者,提供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市场的正常经营关系着辽源百姓的生活需求。我们要守好辽源百姓的“菜篮子、果篮子”,就要日复一日地踏踏实实经营,严谨对待每一项日常工作。
    守好百姓“菜篮子”,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为让市民吃上更新鲜的果蔬,园区先后投资一千万元增建完善仓储系统,并增设恒温库,以应对突然货源不足、运输不畅和部分果蔬保存难等情况;为保食品供应安全,园区对外来车辆及货品严格检验,设立自己的药残检测室,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商品进行抽检;为保障市民权益,园区与商户们协定反垄断协议,确保疫情等特殊时期不涨价,若有恶意哄抬物价的商户,园区将与之终止合作关系。
    能坚持、有韧劲,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为防控疫情,仙城物流公司员工全部出动,24小时坚守每个出入口,对所有外来车辆及人员进行测温、登记、检码和对外埠人员查验核酸检测报告以及车辆消杀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工作强度和防控压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毫无怨言地默默奉献。
    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勇做“开荒牛”。我们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经验和全新服务模式;建立周工作统筹制度、月工作实施监察通报机制,重用、重奖“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员工;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推行“人工+机械”的智能化管理方式,实现场内交通24小时可视化管理。
    “三牛”精神与我们仙城物流园区的理念非常契合,想守好辽源市民的“菜篮子、果篮子”,要有冲劲,更要有韧劲,将来我们也要保持这份“牛劲儿”继续前行,更好地为辽源人民服务。 (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创业路上的“拓荒牛”
途思袜业创业负责人 陈云鹏


    “春节期间,大多数袜企加工厂停班停产,可我不能停。我得和员工们快马加鞭赶包装,将十万余双袜子发往全国各地。”陈云鹏一边打着包装一边说。
    我是“80后”众多创业者的其中一位。我原本有稳定的工作,可是骨子里那种想闯的劲儿,使我不想拘于现状。“我要自主创业。”有了这个大胆想法和目标,在起初家人不太支持的情况下,我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然辞掉了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铁饭碗”。2020年6月那会儿,全市复产复工如火如荼,我也正式“下海”——途思袜厂开机运转。
    起初为了接订单,我求这个找那个,为很小的订单“跑断腿、磨破嘴”,有时眼瞅着到手的订单却因经验不足“飞走了”,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但再难,我也得咬牙坚持。为了留住客户,赔钱的订单我都敢接。我想,既然选择了创业,就要做好前方有艰难险阻的准备,很多困难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天忙碌下来,浑身全是汗,吃饭从“讲究”变成了“将就”。家人看到我的韧劲儿,心疼之余变得理解和支持。
    我的袜厂规模在东北袜业园里不算大,由刚开始的42台机器,短短半年时间增加到96台,现在也从国内订单到现在产品发往国外。这半年,让我像做梦一样,坐过山车。其实,期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有时也想到不干了。可转念又想,为了当初创业的初心,我不甘心,也不想轻言放弃,大不了跌倒了再重来。我暗自下决心,别人看不好的我,一定要做出个样儿来。
    年前袜厂异常忙碌,但疲惫之余,员工们都很有干劲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到了“三牛”精神,这让我备受鼓舞,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头为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从那时起,我就用“拓荒牛”鞭策自己,这让我再次“充满电”踏向创业路。员工们说我每天楼上楼下跑,一点儿都没有“老板架子”。我和他们说,咱们都是为生活而奔波的人,就要“把背晒黑”“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车间,我不会过多地要求大家,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之间很和谐,他们也逐渐转变思想,从自己是打工人,变成了和我一起奋斗的伙伴。
    “路漫漫其修远兮。”创业路上,需要我学习和努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但我就想当那头“拓荒牛”,脚踏实地去打拼创业,做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整理)




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
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一车队驾驶员 赵敬刚


    我叫赵敬刚,是辽源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一车队的一名驾驶员,在公交车驾驶员的岗位上工作至今已有30年,行车里程总计50余万公里。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天驾车往返一条路线,涵盖26个站点,运送乘客近500人次。
    我的工作承载着广大乘客的安全,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必须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每天5时到单位,提前上岗,检查车辆安全状况,6时准时发车。收车后,不管多晚,都要清扫完车辆再回家。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车辆的保养和驾驶技能,认真检查保养,坚决做到安全行车。
    为了让乘客对乘坐体验满意,我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乘客上车时主动礼貌热情地打招呼,从车内后视镜看到乘客坐好后再起步发车,遇车辆转弯前主动提醒;老人上下车时主动搀扶,从外面后视镜看到老人离车远了再开走;遇乘客携带行李时主动帮忙;对待外地乘客,耐心解问答疑做好向导;对待行动不便的乘客,及时为他们找座位,并对让座的乘客表示感谢……总结来说就是对老年乘客贴心、对外地乘客热心、对儿童关心、对残障人细心、对挑剔乘客耐心、回答乘客诚心,头脑灵一点、笑容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运作快一点,视乘客如亲人,无论谁有困难都尽力帮忙。
    走过极不平凡的一年,迎来充满希望的牛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我将一如既往地恪尽职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乘客的工作当中,努力探索并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用崇高的职业道德迎送南来北往的乘客,践行“乘客至上、服务为本”的宗旨;用优质文明的服务感染身边人,营造“热情、周到、温馨”的氛围;用真诚与爱心谱写新时代公交人的绚丽的篇章,不负韶华、昂扬向上。 (本报记者 徐楠 整理)




践行“三牛”精神 挥洒青春汗水
个体商户 徐国阳


    过去的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作为一名个体商户,虽然疫情防控期间生意惨淡,但这次疫情却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和幸福的含义。
    李克强总理说过,“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我是家里的独子,2015年大学毕业以后由于父母年纪大了,生意需要人手,所以就回到家,子承父业接手了家里的羊肉生意。对于我来说,卖肉和大学生的身份并不冲突,大学期间我学的就是兽医专业,所以平时家里的羊有个“头疼脑热”的,我都能自己解决。
    “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确是小幸福,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生活依然值得热爱。“行百里者半九十”,做生意的过程中收获的远不止效益那么简单。毕业这些年,我在这热闹的早市上感受着老百姓舌尖上的变化,也见证了辽源经济的繁荣发展。市场里的一菜一粥、一肉一果都是生活中的烟火气; 一群人,上百个摊,各自都有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很勤奋,凌晨四时的洛杉矶我没见过,但我知道辽源凌晨每一个时刻的样子。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作为个体商户我备受鼓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美好的愿景、目标,都是扎实干出来,努力拼出来的。辛丑牛年就要到了,在新的一年里,我要脚踏实地,像坚韧的“老黄牛”一样,艰苦奋斗、勤勤恳恳、勤耕不辍,继续在早市里感受烟火气与“小确幸”,在奋斗中体验幸福、感悟人生。 (本报记者 陈博琳 整理)




拿出“牛劲儿” 开创新局面
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党支部书记 迟长发


    2020年,我们公平朝鲜族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包保领导严格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确保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取得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胜利。同时,我们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壮大村办企业(东辽县富友服装厂)为抓手,坚持政策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突出发展绿色种植、劳务输出、毛衫加工、京味烧烤等扶贫产业,增强了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的历史任务,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还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三牛”精神,脚踏实地建设家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公平朝鲜族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村民全面发展。我将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发扬孺子牛和老黄牛精神,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为目标,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卫生厕所普及、村容村貌提升、美丽庭院推广、文化广场扩建、民族村寨打造等工作,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坚持产业兴村,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将发扬拓荒牛精神,着力做大做强村办企业。深化村办企业与服装设计、外贸物流等毛衫加工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提高村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创新生产模式,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在女工较多的村分设生产车间,联手打造“辽河源毛衫小镇”,帮助更多辽河源镇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务工。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吉林全面振兴的时代热潮中,我们要胸怀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争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用好那股子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牛劲儿”,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 (本报记者 王超 整理)




怀揣赤子心 甘当“孺子牛”
龙山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主任 马婧娟


    “您的情况我了解了,这就安排工作人员和您联系。”
    “好的,请把最新的居家隔离、入户走访、随访情况报上来”……
    1月29日8时许,已在办公室的龙山区新兴街道办事处主任马婧娟的电话便接二连三地响个不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中, 一年多都没有休息过的她,每天忙得像是高速旋转的“陀螺”,经常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我是一名基层干部,虽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在疫情防控前沿,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和同事们并肩作战,守好社区群众的健康底线,让大家都安全健康,这就值了!”马婧娟的话语虽简单朴素却展示出为民服务的“孺子牛”韧劲儿。
    新兴街道所辖3个社区,有小区36个、楼栋数352栋,常住人口52909人。疫情防控开始,马婧娟这位“87后”的社区干部时刻将群众的安危与健康记在心上,她把责任扛在肩,用不懈的努力和一片赤诚,践行着初心使命,为办好人民群众的急事、难事、愁事、操心事,当好服务居民的“孺子牛”,用行动践行了崇高的政治信仰。
    人人谈“疫”色变,很多人在我们上门服务时有抵触心理,个别人还回绝。因此,解释和劝导就成了我们的“职业病”。在做好摸底排查工作的基础上,我经常与网格员逐门逐户详细摸底排查,详细掌握近期返乡人员的情况,逐户向居民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识,叮嘱他们做好日常家庭消杀工作,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外出,出行必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将疫情防控的宣传家喻户晓。
    最难就是推行全民扫码的工作。我们街道是全市居住人口密集区,特别是老年人居多。许多老年人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这给基层防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快速推动全民扫码工作,我们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依托社区网格群、居民楼栋群、社区党员群、物业管理群等线上平台,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随访等形式进行上门服务,在辖区内掀起全民扫码的“动员令”。战“疫”中,我手把手地教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扫码,我虽有疲惫、有被误解、有难过之时,但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牢记“为民服务不过夜,笃定山海可蹈未来期。”新年的大门已经打开,我将以奋进姿态和披荆斩棘的韧劲,用情用心多替群众解决难题,甘当“孺子牛”,为民多奉献。 (本报记者 于芯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王彦雨 魏利军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