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春天来得早

这里的春天来得早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为大棚提供生机保障。

采摘园不仅成了市民群众的游园,更为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创造了条件。




    2月2日10许,室外气温零下19摄氏度。推开东辽县凌云乡文官村采摘园的大门,扑面而来的热气里带着草莓的香甜,绿色的秧苗铺成了带状“地毯”,红彤彤的草莓显得格外诱人。看着满地红艳艳的草莓,郑老四笑呵呵地说:“现在正是草莓上市的季节,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我们引导客人分散、分批次来采摘,效果还是挺好的。”
    郑老四名叫郑光远,有着4个年头的绿色草莓种植经验。由于他种植的果蔬从来不用化肥、不洒农药,这让他的采摘园声名远播,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前来采摘游玩。
    说起大棚里的“春色”,郑光远说:“除了天时、地利,还有人和。”说话间,国网东辽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了大棚。“孙师傅,你们可来了,快给我看看这电表箱,要过年了,帮我好好检查一下。”郑光远立马迎了上去。“行,没问题。”服务队的孙传东应声道。一行3人,放下工具开始忙了起来。郑光远说:“我们这大棚,用电可不能马虎,一个是靠电取暖保持大棚温度,另外得保证安全,一旦出现事故就白忙活了。”
    看得出,郑光远与服务队的队员们都很熟。
    没了距离感,郑光远又“揭秘”道:“跟他们都没啥说的,有时候电费用没了,我也没注意,他们就帮我先垫上,不然大棚没了电用不了取暖设备可就糟了。”这样的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让郑光远十分满意。
    忙完最后一拨客人,郑光远走出大棚,此时夕阳照在大棚上,映射出温柔的光芒。眼瞅着一路之隔的家里的二层小楼,郑光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语道:“今年大棚里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