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起草情况的说明

关于《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起草情况的说明
——2021年1月12日在辽源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辽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汤艳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辽源市委关于制定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现提交本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纲要(草案)》的起草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动新时代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历史关键期,谋划好、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对推动新时代辽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委、市政府对《纲要(草案)》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于2019年8月份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专业规划编制机构进行框架设计,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参与具体起草工作。确立了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两级四类”规划体系。开展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24个重大前期课题研究。建立了规划统筹衔接机制,启动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21个市级专项规划编制。
    《纲要(草案)》起草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众智。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市政府党组会、市政府常务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调研,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人民群众意见。召开“十四五”规划专题会议,研究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举措、重点项目、重要工作,为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相关市级领导分线开展领题调研、座谈研讨,就各领域“十四五”期间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推动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各县(区)、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研究提出了一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对规划编制形成了有力支撑。
    《纲要(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了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专题会,广泛征求市人大、市政协相关领导,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党校教师,法律顾问,基层代表和企业家等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咨询论证。组织开展了“我为十四五建言献策”网上征集和《辽源日报》专栏征集活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规划纲要起草组针对各方提出的意见,全面梳理汇总、分析研究,历经30余次增写、改写,做到了反馈意见合理融入、充分吸纳。
    在提交本次会议审议前,规划纲要起草组根据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人大、市政协专委初审意见,再次认真修改和细致完善。可以说,《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把党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政府执行落实的过程,是广纳群众意见、充分吸收基层经验的过程,是顺应人民期盼、凝聚各方力量的过程,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共同努力的成果。
    二、关于《纲要(草案)》的主要考虑
    在编制《纲要(草案)》过程中,注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政治引领、战略思考、全局谋划。《纲要(草案)》全面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充分体现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战略部署和省委“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等决策部署,遵循市委规划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
    (二)注重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注重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不优、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产业不大、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和城乡建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突出矛盾。提出了若干推进落实的路径举措,谋划了一批具有支撑性的重点项目,力求提出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符合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
    (三)注重发展继承、改革创新、实现突破。对“2115555”产业格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六大体系”“五大改革”、城市“双修”“三百工程”、特色小城镇建设等既定的、卓有成效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深入落实。同时,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辽源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谋划实施。
    三、关于《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纲要(草案)》对“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全面总结、客观评价。“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在克服困难中砥砺前行,在应对挑战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实践高质量转型发展七条新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纲要(草案)》对“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准确分析、科学研判。“十四五”时期,是辽源全面开启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五年,是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坚期,是全面补足突出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培育新竞争优势的冲刺期。只要我们抢抓新阶段新格局带来的新优势新机遇,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突破。
    (二)“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次全会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抓住东北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落实我省“三个五”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强化需求侧管理,持续推进“五大改革”、构建“六大体系”,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创新转型示范市努力奋斗。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安全保障5个方面22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3项,约束性指标9项。确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基本同步。在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上,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
    (三)“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安排。《纲要(草案)》总体框架共分为14章53节,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
    1.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聚势赋能高质量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辽源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实施“152”人才集聚工程。充分释放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辽源打造成为全省南部区域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
    2.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将工业作为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2115555”七大产业集群,完善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长春都市圈产业配套协作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3.强化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投资和消费两端发力。强化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着力补齐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加快打造城区特色商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吸引域外消费,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加快培育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抓好特色农产品、袜业、高精铝三个省级出口基地建设。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施“粮变肉”“秸秆变肉”畜牧业建设工程,打造禽蛋、梅花鹿、黑猪、食用菌、柞蚕、林果六大产业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争做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
    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振兴发展新动力。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以“五大改革”为牵引,聚焦生态文明、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社会民生、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市场有效、政府作为、企业获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打造全省改革创新先行区。
    6.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北融、东接、西连、南扩”发展方向,构建“一核两带三组团”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建成“四河八岸、六山六片、四纵六横”的城市生态格局。统筹推动东丰、东辽两县优化县城布局,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10个示范镇、12个重点镇、8个推进镇。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双修”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新辽源。
    7.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彰显辽源地域新形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挖掘历史、地域、民俗等文化资源,注重城市文化繁荣和乡村文化振兴联动,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提升辽源文化软实力,建设东辽河文化带和关东民俗文化集聚地,加强对农民画、琵琶、剪纸、二人转等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打造辽源特色文化名城。
    8.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美丽辽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划定,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黑土地、青山四大保卫战。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三百工程”,谋划建设东辽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
    9.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构筑高水平开放合作体系。立足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重构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和区域融合对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高精铝加工、特色农产品、纺织袜业等产业实现多领域、多层级的开放合作。探索推进与绍兴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飞地经济”,打造吉浙对口合作辽源样板。
    10.实施新基建“761”工程,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推动境内高铁建设,填补我市高铁路网空白。加强域内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完善水利、能源、市政设施网络。抓好“一网两中心”建设,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11.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困难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2.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辽源法治辽源。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重点领域补短板、控风险、建机制,有力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和法制社会建设,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四)“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建设。《纲要(草案)》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生态环保、重大平台、重大民生五大板块,谋划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28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12个、10亿元以上项目63个。长春经辽源至通化高铁、辽河源头生态修复、东辽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蛋谷)等重点项目,争创国家级创新转型示范市、打造辽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基地、培育辽源铝型材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重大事项已纳入省“十四五”规划。
    《纲要(草案)》最后一部分,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营造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强调“十四五”规划的保障措施,以确保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各位代表,“十四五”发展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