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2020 辽源经济晒出亮眼成绩单

非凡2020  辽源经济晒出亮眼成绩单


    时光的脚步,已经跨进新一个年度。回首2020年,是辽源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在大战大考中砥砺前行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生态环境之危、经济下行之危、偿债能力之危叠加交织的艰难时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理念之变、行动之变、路径之变、质量之变,走好“七条”发展新路,推进“五大改革”、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工业“两化”、实施城市“双修”、做活“三篇”文章,展现了市委、市政府驾驭全局、处理复杂局面的智慧能力和勇毅担当,展示了我市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自信,交出了一份对历史负责、让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主要经济指标升级晋位


    2020年,面对突发疫情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部署,率先实现复产复商复市,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特别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增速领跑全省。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排在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以上几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我市近十年来全省排序最好位次。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一直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予以强力推进。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8%。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61.3%和35.9%,分别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1、2.0和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9:25.5:67.6,一产和三产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了1.7和9.6个百分点。结构调整步伐稳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韧性增强。
    农业内部结构逐步调整。2020年前三季度,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五个行业的比重调整到6.3:4.7:87.0:0.7:1.0。牧业占比达到87.0%,牧业中家禽存栏和累计出栏同比分别增长42.8%和69.0%,生猪存栏头数和能繁殖母猪存栏头数分别增长10.9%和2.7%。随着家禽养殖快速发展、生猪饲养逐步恢复,牧业继续对农林牧渔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工业结构不断改善。2020年1—11月份,民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5.4%,高于上年同期4.8个百分点。七大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5.0%,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8.4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冶金建材”业产值同比增长146.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3.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2.8个百分点。“矿山机械+装备制造”“轨道列车型材+高精铝”快速发展,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蛋品加工等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力逐步提高。全市工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前三季度,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的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占比不断提高,成为全市服务业增长新动力。同时,电子商务、品牌运营等新业态也在加快发展,“1688”电商服务中心辽源站投入运营,农村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到70%,服务业正在呈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




    人均指标稳中有升


    2020年,全市上下按照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总要求,围绕目标任务,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人均各项指标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302.98元,高于上年同期1870.96元。1—11月份,全市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384.42元,高于上年同期3679.46元;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29.66元,高于上年同期497.90元;人均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1314.89元,高于上年同期3.42元;人均存款达到61300.17元,高于上年同期8987.78元;人均贷款达到39326.90元,高于上年同期2022.38元,人均贷款低于人均存款21973.27元。这些人均指标的提高有力地说明百姓分享到了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质量效益持续好转


    财税收入质量稳步提高。2020年1—11月份,全市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税收收入9.69亿元,同比增长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占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的63.1%,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20.88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比1—9月份提高5.5个百分点,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其中,民营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2.24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82.5%。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降至15.1天,同比减少2.6天,企业变现能力有所增强。




    消费市场有序回暖


    为应对疫情对消费市场的冲击,我市积极开展商超、汽车等8大领域促销活动,启动“周游辽源”等系列活动,乘势发展夜市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放消费券加快消费回补。2020年11月份,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6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10月份提高6.7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实现了当月正增长。
    从消费情况看,农村消费市场活跃度增强。2020年1-11月份,农村消费增幅由前三季度的7.6%提高到9.0%。消费结构有所变化,金银珠宝、通讯器材、汽车类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围绕稳增长目标,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连续9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0.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7.7:25.0:67.3。投资的快速增长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企稳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1—11月份,全市新入库项目178个,新入库项目投资额占全市投资的比重67.1%。2020年1—11月份,全市投产达效项目42个,完成投资额占全市投资比重为27.2%,项目质量明显提升。通过强化项目支撑,有效地扩大了投资拉动,推动了全年经济的较快发展。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直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摆在全市经济大局的重要位置,激发了县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2020年前三季度,两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38亿元,增长7.6%,占全市比重53.1%,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111.0%,拉动全市GDP增长3.7个百分点;1—11月份,两县共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52亿元,增长8.8%,占全市比重37.6%;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5.93亿元,增长9.0%,占全市比重38.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0.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9.2%。县域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90个,占全市比重55.6%。县域项目质量、数量、体量的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支撑作用。




    民生就业保持稳定


    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目前,我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5810人,支出保障资金2.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7万人,同比增长4.5%;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8.32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建设和购买保障性安居房13391套,改造老旧小区43个。辽河大路、东吉大路等36条路桥工程建成通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障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各项就业目标超额完成。截至2020年11月末,城镇新增就业1.41万人,高于预期目标4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09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84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97%,低于4.5%的预期目标,并保持在较低水平;2020年,各月度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在3.5%—4.0%之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1.33万人,高于预期目标13.3%。




    新兴产业加快集聚


    围绕“2115555”产业体系,一大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成果竞相涌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成立中科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实验室、博大伟业医药健康产业研究院,新建市农科院、鸿图锂电、格致汽车、华纺静电四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成功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1户。
    ——战略性新兴产业平稳增长。2020年1—11月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7.10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6.2%,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3.1%,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长0.1%,节能环保产业同比增长31.0%。
    ——网上零售带动效应突出。2020年1—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0.18亿元,增长24倍。
    ——新兴服务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依托现代物流、智能服务、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1—10月份,租赁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1.7%、6.0%、13.4%。电信业务总量达到58.2亿元,同比增长25.4%。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


    ——居民消费价格趋于平稳。2020年1—11月份,全市CPI增长2.5%,比1—10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比年初1—2月份回落3.9个百分点,呈逐月下降态势。
    ——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步增长。截至2020年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4%,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平稳增长。2020年1—11月份,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2.2%,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3.0%。
    ——工业用电小幅下降。2020年1—11月份,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0.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6%。其中,工业用电量21.0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3%。
    ——燃气和水供应充足。2020年1—11月份,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4%。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7%,增幅继续扩大。




    本版稿件、图片由市统计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