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辽源好人好事系列专版——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次好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好人好事。我们辽源人厚德载物、向上向善。多年来,全市各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辽源好人”,他们来自方方面面,做出许许多多令人赞叹的好事。每年的“辽源好人”评选虽然名额有限,但辽源人的凡人善举却不计其数。今天,本报就将那些不为人知的“辽源好人”的故事讲给你听——



高千鸿“世界糖尿病日”义诊


王晓宇对医院预检分诊工作进行指导

李寒到包村贫困户家打扫卫生

育婴员王海霞在户上带孩子,指导宝妈启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贾忠智疫情期间自费为本村每户村民发放口罩




尽自己一份责任 换群众一片安心
——记安石镇杏木村主任 贾忠智


    面对今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杏木村防疫工作刻不容缓。贾忠智作为一名村主任,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视为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主动扛起防控责任,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敢挑重担、以身作则,团结和带领村委干部深入村(组),明确防控重点,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使全村防控工作在有序、高效地状态下持续进行。
    为全力筑牢疫情防控宣传线,他既是指挥长,又是宣传员。他带领村(组)干部发放宣传单200多份,悬挂宣传横幅6条,通过微信建立杏木村疫情防控群,群成员122人。他还自费2000元为村民购买400个口罩,让组长协助发放到每家每户;同时在杏木村道口设立了防控卡点,亲自上岗,带领村委成员从7时30分至21时对外出和进入人员进行劝退登记,遇到群众有紧急需要的时候,他就亲自用车给百姓带去生活物资,村民都夸贾主任真是村民的贴心人、好当家人。
    凭着“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服务”的坚定信念,贾主任努力当好疫情防控的“主心骨”。他带领村(组)干部顶着严寒入组入户开展地毯式、全覆盖的摸排核查工作,全力做好重点人群排查服务管控、困难群众走访、流动人口登记等工作,坚决落实排查不漏一人;对流动人口行程轨迹进行登记,详细记录返乡时间、从何处返回、交通工具、车票或购票凭证、电话号码等信息,严格落实“登记不错一人、隔离不漏一人、监测不漏一人、管控不漏一人”的疫情防控措施,保护人民健康和安全。防控期间,他带领村委成员和组长两天时间走访了全村所有住户205户,并协助卫生院、村医对武汉返乡人员和近期返乡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引导返乡人员居家隔离14天,密切观察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一直以来无论多辛苦,他从不叫苦叫累,彰显了村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在广大村民中赢得了口碑和尊重。
    杏木村在贾忠智主任的带领下防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全村无一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防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逆行的背影是最美的
——记东辽县安石镇纪委书记 李寒


    逆行的背影是最美的,肩负的责任是最重的。疫情当前,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义无反顾选择迎难而上,他们的“请战”不仅是责任,更是坚韧与无畏。在疫情防控前沿,就有这样一位纪检监察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李寒是东辽县安石镇纪委书记。她的爱人王东明,是安石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
    “你爱吃饺子,今天起早包的饺子,一会儿我路过你单位时给你送过去。”李寒用微信告诉爱人。他们夫妻俩从大年初二开始,不分昼夜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爱人王东明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责任,疫情就是命令。”李寒白天都在工作,只能是家里的老人带孩子、照顾家,7岁的女儿很懂事,打电话对妈妈说:“妈妈,以前晚上睡觉都是你搂我睡,现在你工作那么辛苦,我晚上就和姥姥、姥爷一起睡。”女儿想爸爸了,也只能在爸爸空闲时间通过视频看看爸爸,最常说的一句是“爸爸要注意自身安全”。
    李寒利用微信群提醒、通过奔赴一线明察暗访等方式,每天调度和抽查防疫卡口检查点人员在岗情况、村(组)干部入户摸排情况,及时发布督查结果,监督检查各村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得细不细、实不实。疫情较重期间,她在辽营收费站安石镇防疫卡口检查点,排查来往车辆司乘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为来往车辆司乘人员测量体温,三天倒一次班,白天就在单位绘制返乡人员排查表,不辞辛苦,一线战“疫”。夫妻二人也只能偶尔在岗位上见一面。李寒深情地说:“虽然我们俩最近没时间见面,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在站岗,总觉得心离得很近。”从她们夫妻俩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使命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平凡家庭在非常时期的非凡之举。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他们只是东辽县防疫战线上纪检监察干部和医务工作人员的缩影。我们坚信,全县党员干部、医务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合力抗“疫”,共克时艰,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大“疫”当前 决不退缩
——记东辽县人民医院机关党支部书记、护理部干事 王晓宇


    新冠病毒肆虐华夏山河,白衣战士筑堡垒、刀出鞘,不畏病魔迎难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王晓宇,东辽县人民医院机关党支部书记、护理部干事,2月19日,当得知医院要驰援武汉的消息后,她没有跟家里人商量,毅然报名参加。因为她深知行“百里半九十”,前线倒下去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不能没有人冲锋陷阵,大“疫”当前,身为党员决不退缩。可是,如今的父母已经年迈,作为女儿的她又怎能放心啊,更何况不久前,母亲刚刚胃出血住院治疗,尚在恢复期,正需要女儿的照料,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王晓宇的女儿更是她的牵挂,因为孩子才几岁大,整天黏在她左右,从来没有离开过身边,如今把她扔下,她幼小心灵会承受怎样的煎熬啊!她的爱人,是区政府一名干部,疫情以来,也一直战斗在防控一线,不知多少个日夜未见身影了。那时的她,耳畔回响着的是她党旗下的誓言,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行!我得上。
    王晓宇平时非常注重形象和精神面貌,尤其爱护自己的一头飘逸长发。她想这次出征,任务艰险,长发容易携带细菌和病毒,而且工作起来也难以打理,于是主动带着一起去武汉驰援的护士走进理发店,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假小子”,面对镜子里的自己,回身看看飘落的长发,不禁眼角湿润,可这都是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她暗自给自己加油助威,等胜利归来,终会还一个更加靓丽的自己。为了不让家里人看到太大变化,她买了装饰假发,晚上回家,女儿看着带着假发的她,问:“妈妈你怎么变了,没有原来漂亮了。”忍住心里的酸楚,没有告诉女儿实情。丈夫那天竟然出奇地早回家,后来得知是组织特意安排的,他默默地帮她整理行装,夜深了,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颗接一颗地吸着烟,最后站起来背着身跟她说,“媳妇儿,你别去看爸妈了,我明天就告诉他们你去长春支援吧,父母跟孩子我会照顾好,你就安心奔赴前线,家里一切有我。记住,你一定要安全回来”泪水瞬间模糊了她的双眼。
    3月2日,她和同组战友们紧张而亢奋,携着必胜的信念,踏着坚定的步伐,挺进病区、开始真真切切地披荆斩棘的征程。他们组共有护士9人,共同救治40多名新冠病人,其中有三个重症病人已经上了无创呼吸机,还有一个危重症病人使用了ECMO治疗,就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她是组里目前最重的病人,仪器管控要非常精准,随时随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要做好该病人的护理,强度之大、难度之高、责任之重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的王晓宇无畏与病人的零距离接触,主动要求看护重患,当她脱下防护装备的那一刻,脸颊上的压痕和汗水诠释了这名普通护士的大爱情怀。




无怨无悔书写人生篇章
——记东辽县人民医院循环内科护士长 高千鸿


    自参加工作以来,高千鸿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学习业务知识,苦练业务技能,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获得市、县操作技术比赛、演讲比赛项奖,是医院有名的技术能手,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的普遍认可。凭借严谨的医德规范和操作规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受到了医院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认真组织科室护理团队积极应对,学习新冠肺炎知识,深入开展防护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1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她放弃个人休息时间,舍小家顾大家,近40天都不曾回家一趟,家里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看管。在单位里,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逐个为患者打点滴、发放药品、回答患者提问……她耐心细致、无怨无悔。
    3月3日,在武汉华中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医院新增几名新患者,照例是一番忙碌,终于该给最后一位患者输液了,她备好物品来到病床前,当患者伸出手臂时,愣住了,虽然工作了二十多年,见过的疑难血管也很多,但是此刻,患者那干枯的手臂上根本看不到血管的印迹,轻轻地绑上止血带,一边用双手在患者手臂上仔细地寻找着,一边耐心地和患者聊了起来,以减轻他的紧张感。二十分钟过去了,高千鸿终于在手臂侧面看到一丝的痕迹,忙用手去探,但是带着厚厚的手套没有一丝手感,这一刻她真想摘掉它。她停顿了一会,再次蹲下身子,认真消毒、排气,凭着感觉进针了,看着回血缓缓地出现,她的心也放下了,长长地喘了口气。待到起身时才发现双腿早就没了知觉,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一屁股坐到地上,但心里此刻是欣慰的。
    救死扶伤凝铸大爱之道,无怨无悔书写人生篇章。高千鸿同志扎根在医院护理工作第一线,用一名普通护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南丁格尔的光辉形象,用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谱写了一曲敬业和奉献之歌。




自立自强实现人生价值
——记致富能手、育婴师 王海霞


    2008年,初次到北京的时候,38岁的王海霞先后做过保洁员、育婴员、护工等家政行业工作。最开始做保洁员,工资才1500元左右,她严格遵守家政行业职业操守和公司各项规定,认认真真为客户服务,从海淀区到朝阳区,每次上户都力争客户满意,每次离开都要求客户给提宝贵意见,不断增加自己的技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其他家政服务知识。2011年,她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育婴师课程,初次上户带5个月大的男婴,因为没有看护婴儿的经验,遇到问题及时与培训老师沟通,她谦虚谨慎的态度得到雇主的认可,工资涨到4500元。2012年,她已经成为家政行业的老手,在北京求职已经非常轻松。2013年,她的最高工资已经达到了5200元。
    由于自己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自己在北京的几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她决定回乡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2017年,她在东辽县就业局的帮助下,参加了东辽县就业局举办的家政员(月嫂)培训班,并考取了家政员(月嫂)初级证书(全国通用)。这次充电让她对人事家政服务工作更有信心了。
    家乡的工资虽然没有北京的高,但是每天可以和家人一起生活,让她漂泊的心得到温暖,她有更大的干劲儿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实现自我成长,她还鼓励身边的姐妹们学习家政行业知识,鼓励她们上岗就业,帮助她们寻找资源。在她的带动下,她身边已经有6名妇女成功上岗就业,她常常说:“姐妹们啊,不赶紧上户工作,咱们学的技术技能全就饭吃了。上岗了,既能分担家里的经济负担,又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走出去,既能为家庭作贡献,又能为社会作贡献,还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凭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了,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王海霞,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只有初中文化,几年的打拼已经让她成长为一名自强自立的致富能手。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我的亲人朋友,回报这个给我无限可能的社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