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精彩 让生活更美好

立足职责定位  主动担当作为
让城市更精彩  让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王茵


    2020年,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立足自身职能,主动担当作为,向党委、政府和辽源百姓递交了一份精彩答卷。


    立足“补短板”——双修项目强力推进


    统筹实施了“城区街路改扩建、仙人河老工业区道路改造、辽河大路及交叉口改造、桥梁栏杆改造”等11个道桥项目。截至目前,2019年续建道路收尾工程基本结束,今年新开工的龙山隧道、向阳大路、东吉大路、泰安大路等36条市政道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路灯照明工程已完成80%并投入使用,人行道铺装、乔木冬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对城区70余条街路进行维修维护,实施站前广场和东方广场升级改造建设。东辽河大桥、友谊大桥、向阳桥等14座改造桥梁已竣工使用。
    实施了“东辽河和仙人河岸带生态修复、六山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仙人河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两岸违章建筑征拆约6.1万平方米,铺装木栈道、大理石等慢行覆盖9.9万平方米,种植花、草、乔灌木19.7万平方米,完成7座桥梁的新建及提升改造工作。东辽河岸带生态修复一三期主体工程完工并已开放使用,东辽河四期工程正在进行木栈道铺装。龙首山公园、东山公园改造工程完成原有设施拆除和地形整理,正在开展甬道、广场铺装和仿古亭主体施工。
    新增绿地20.95万平方米,铺植草坪3.21万平方米,栽植花卉579.15万株。在辽河广场、人民广场等中心区域栽植孔雀草、花海棠等各类花卉470多万株;在福镇大路、龙山东街等街路两侧栽植乔木云杉、银中杨等树种6200多棵、草坪4300平方米;在盛世花园、一建道口等9个地块种植梧桐等景观乔灌木1.5万棵,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风貌;实施夜景观照明工程,完成了龙首山山体、魁星楼、琵琶学校、东辽河大桥等城市坐标亮化施工,对市区106条街路路灯及景观亮化进行维修维护,更换损坏灯具89盏、电缆3210米、波纹管1346米,修复损坏、锈蚀灯杆57基,更换辽河广场喷泉设施,修复15套配电柜,保证了城市照明设施正常安全运行,增强了区域吸引力,激发了城市活力。
    围绕东辽河、仙人河、渭津河、梨树河治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污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完成截污干管30公里迁建工程,雨污分流改造20.5公里,管网修复与混错接改造检测497.5公里,累计清淤290公里,混接溯源调查49.72公里。按照源头施治为本、末端截污为辅的原则,对污水处理厂提标及进出口进行改造,对老旧管网实施封堵。老垃圾场治理、排污企业综合监控平台建设完成。进一步加强排污监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商户、个人向雨水篦子排放污水的行为,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污水设施的接入和管理。严格规范排水管网许可。2018年实施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以来,共下发排水许可通知单550户,材料齐全待现场查验的有84户,已下发排水许可证7张。加大排水许可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严查偷排、混错接、私接、超排等行为,遏制排水户违规排放。规范工业企业排水。每季度对排水大户进行水质检测,杜绝企业超标排放,以稳定出水水质。成立了清欠专班,清缴2018年至2020年6月陈欠的污水处理费,配合市财政局推进一票制收费政策,截至目前,已缴回污水处理费292.98万元。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黑臭水体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及《吉林省黑臭水体管理措施及考核办法》要求,编制了《辽源市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评估报告》,已上报国家监管平台待审核。


    围绕“惠民生”——公共设施日益完善


    提高供水能力。组织编制《辽源市城市节水专项规划(2017-2030年)》,检测管网末梢水55次,148项检测项目公布18次,平均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5%左右。累计完成给水管网改造167.16公里,完成投资1.3亿元。完善辽源市寿山净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前期要件;完成智慧水务3个试点小区平台的搭建,安装分区计量设备,安装智能水表7000余套。制定用水计划,规范建筑单位用水器具,实施用水定额考核,强化节水宣传,推进“国家节水城市”创建活动。
    提高供气能力。天然气用户达6.7万户,工商业用户209户、居民采暖用户14户。对东方新城、颐和山庄等区域进行瓶组置换改造工作,投资配套两项管网运行管理系统,加强管网数据监控。
    提高供热能力。市区新增供热面积约25万平方米,供热总面积达到2328万平方米,新建供热管网30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1公里,供热管网总长度达到1522公里。正在修编《供热专项规划》,扩大清洁能源供热面积,淘汰燃煤锅炉,督促供热企业做好设备检修、燃料储备等准备工作,保证采暖期安全平稳运行。
    提高垃圾处置能力。出台《辽源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案》,编制完成《辽源市中心城区环卫专项规划》(2019-2030),起草《辽源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辽源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辽源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等11项制度性文件。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推广科学的垃圾分类常识。试点垂范,建立三个示范小区,率先确定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布局点位。科学谋划垃圾分类收储运、餐厨垃圾场、生活垃圾转运等项目,构建绿色可循环的垃圾处理模式。


    聚焦“精细化”——城管效能明显提升


    “走遍辽源”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市级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多次深入基层检查调研,深入全市43个老旧小区,现场处理城市建设管理难点问题和遗留问题4880余件。共拆除违法建筑7400余处,共40余万平方米,清理小片荒21万平方米、清理垃圾1万余吨。
    拆违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打破“边拆边建,新增难控,总量难削”的困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及“走遍辽源”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依法拆除城市主次街路、城市出口、居民小区、露天市场、征迁地块及项目用地等区域内的各类违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拆除违法建设7702处、约41.25万平方米。强制拆除违建3157处、约21.79万平方米;通过劝导自行拆除4545处、约19.46万平方米。
    城市治乱工程稳步推进。以整治违规广告牌匾和清理乱涂乱贴小广告为重点,进一步净化城市建筑立面,提升城市通透性和整洁性。截至目前,已拆除违规设置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 367块、26627平方米,摘除条幅、小广告、喷漆物等标识 84520余处;以十项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930余人次、出动执法车4600余台次,相继开展了占道经营、露天市场、三堆五小、渣土运输等多个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占道经营、门前外摆等行为14740余次,取缔露天市场及摊群点9个,拆除临时棚厦110余个,纠正违规渣土运输车辆1175台,罚金53200元。强化餐饮业油烟的监督管理,制定《城市管理岗位目标工作考核办法》,推行街路精细化、网格化管理,通过定时定岗定员定责的工作模式,建立高效务实、精准监管、及时处置的街路管理新格局。
    市区“禁烧”持续发力。会同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属地政府对销售烧纸等封建迷信用品行为实施严管重罚。深入市区主次街路、背街小巷、商贸区、居民小区提前集中开展清明节、中元节“禁烧”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查扣封建迷信用品20车,通过专项整治与宣传引导,祭祀氛围逐步向好。
    冬季清雪常抓不懈。通过学习白城、梅河口等地清雪工作经验,对我市清雪任务进行了高质量设计,编制出台《市区冬季清雪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1),强化了属地化清雪职责,制定了市区两条线督查工作模式,为冬季清雪工作奠定基础。10月29日,成功召开了市区冬季清雪工作动员大会,进一步调动了全市各界广泛参与冬季清雪工作的热情,实现城市管理“共建共享”新格局。
    智慧城管平台作用显著。完成了智慧城管3.0系统可研报告的编制,进入立项基础资料准备阶段。施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方案》,利用网媒发布各类报道20余篇,多次被国家住建部“大城管”体系收录。运营“走遍辽源”官方抖音,制作视频41个,累计播放20余万次。定期发布城市管理整治成果,累计播放1万余次。整合市政设施、园林绿地、智慧水务、智慧供热、智慧燃气等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城管工作效能。


    强化“抓落实”——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编制完成了道路、雨水、污水、供水等专项规划,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细则》等11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度性文件。今年5月1日《供热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违建查处条例》草稿编制完成。编制实施《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露天市场管理规定》《露天烧烤管理规定》等规范指导性文件,为市容管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畅通信访渠道,全年累计接待办理信访投诉案件71件,共接待“12345”市民热线投诉2680件。扫黑除恶常抓不懈,围绕“双随机一公开”,对市区内的供热行业、燃气行业、污水处理等重点行业开展执法检查和抽查,审核执法案卷105余件、共130余次,审查合同80余份,逐步推进依法行政。城市管理相关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水务集团、供热集团、华润燃气等企业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实现水、气、热报装“一窗受理”。同时,优化服务指南,承诺办结时限。
    加速“废改立”——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管工作要“定责、定岗、定人、定时”的四定要求,捋顺工作机制,进一点明晰工作职责,逐步构建“大城管小终端”的执法模式。将原城市违法建设查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道路,桥梁,广场,路灯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监察监管及餐饮场所油烟、烧烤和噪声污染、人民防空等行政处罚权一并纳入到城管支队职能当中,执法重心下沉。保持与属地政府的步调一致,发挥职法大队的工作主动权,确立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占道经营、非法小广告、渣土运输、禁烧”等多项整治行动。围绕环卫改革后续问题,做好下沉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市环卫中心的人、财、物,以及职能已全部划转到两区,深入指导环卫工作有序开展,推动人事、工资和党组织关系的划转工作。协调解决了龙山区、西安区环卫成立法人机构、设立独立账户、资金拨付问题。确定了干部任免、核岗聘岗、退休审批、工资审批等工作流程。逐步探索实施环卫一体化的工作模式,深入研究分析全市清扫、保洁、绿化、清雪等工作的突出问题,统筹考虑行政成本及体制现状,充分学习借鉴白城、梅河口等地环卫运行模式,全力推动环卫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