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守护那折翼的天使

在“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谨以此版献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全体师生——
只为守护那折翼的天使


    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世界的未来、祖国的希望。
    有人说,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好不好,就到最“薄弱”的学校去看看。我们辽源的孩子(包括残障儿童)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人爱、有学上、有书读、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多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健康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接受着高起点、高质量的教育;适龄的残障儿童同样可以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知识、练技能,享受着十五年的义务教育。市特殊教育学校不负众望,用爱、用心、用脑、用不懈地努力为我市的残障儿童创造了现代化、多元化、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赢得了全市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平凡的荣耀


    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38年,原名辽源市聋哑学校。为了优化教育资源,2008年,市政府对我市四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体合并,原来的聋哑学校正式更名为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我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专门学校,面向辽源全域招收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各类残障儿童。
    学校现有学生176人,15个教学班,其中3个聋生班,8个培智班,1个学前班,2个职教班,5个送教上门班,现有送教上门学生34人。教学内容包括九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科学实施语文、数学、生活、体育、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 打造沙盘游戏、蒙氏训练、注意力训练、感统康复、运动(OT、PT)康复、言语治疗、音乐治疗等个性化康复课程,创新软陶、手编、计算机、美术色彩等特色课程。学校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52平方米,包括教学楼、食堂宿舍、生活楼、体育馆及在建的综合楼等。学校有声光电一体的广播系统、多感官综合训练室以及奥尔夫乐器;每个班级配备触摸一体机;全校无死角视频监控;为脑瘫学生配备了运动康复设备,为聋生安装了唤醒系统……拥有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教学条件。
    多年来,学校坚持“医教结合”原则,围绕“补偿学生身心缺陷,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培育学生自强精神”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勇于进取,在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硕的教育成果。先后获得“省助残先进集体”“残疾人之家”“省特殊教育实验学校”“省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市教育局“规范管理奖”“教育科研单项奖”,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市特教学校的教职工以父母般的爱,全心投入在学生身上。而学生们更是身残志坚,在老师们的呵护下,学做人、学做事、学文化,一天天快乐地长大。
    早年毕业生王亚琴,一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使之闻名大江南北;以闫丽华、王艳华等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1985至2003年,18年间,共夺得世界、亚洲及国家残疾人运动会聋人女子乒乓球项目9枚奖牌,荣获1次世界双打第3名,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2005至2010年,该校学生在东亚伤残人运动会上,荣获乒乓球聋人组单打和双打冠军;在第21届世界聋奥会暨全国聋人锦标赛,取得了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三名;在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乒乓球荣获四金一银三铜的好成绩。2013年,全国特奥乒乓球比赛中,该校获得两金两银的好成绩;2014年,该校两名学生代表吉林省参加了第九届全国残运会并获得团体第六名;其他体育项目方面,2010年在吉林省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该校获飞镖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三名;2013年全省首届聋人足球赛中,获得团体第六名。后有两名学生代表吉林省聋人青少年足球队获得全国冠军。
    2011年,该校成立了聋人高中,2014年至今,已有多名学生通过高考考入大学。
    为了完成市教育局提出的“向两头延伸”,市特殊教育已全面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2018年9月,开设学前班。今年9月,职教班也已正式开班。凡是辽源籍年满6周岁的残障儿童即可进入特教学校学前班学习,之后,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一条龙。
    虽然这里的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但他们同样可亲、可爱。也许,这里的老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未知和不可预测的事情,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坚守这份平凡的荣耀。




    学校骨干不忘初心  勇于担当


    2016年以前,吴井玲一直是市特教学校培智班主任。2016年至2019年,她负责学校党务工作。
    2019年,校领导找吴井玲谈话:“为了响应国家对特殊教育的要求和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咱校准备开设两个职教班。之前毕业的孩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多数都是你带过的。校领导班子通过多方面考虑,觉得你适合做班主任。所以,希望你能接一个班,教孩子们学习一些技能,拓宽他们的生存之路。”
    曾经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培智班主任,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视如己出的吴井玲即使被失控的学生打骂,她也一直提醒自己,青年教师应该努力上进有担当。“今非昔比,即将步入中年行列,身体、精力都不比从前,家务要做,女儿学习要管,再接新开设的职教班,我能行吗?”吴井玲先默问自己。后来,经过了一天的考虑,她给校领导回话:“既然学校信任我,这个担子我就应该挑起来,职教二班班主任,我接了。”
    确定了班主任人选,学校着手职教班的筹备工作。此时,吴井玲一边承担着党务工作,一边“勾勒”着职教班的模样。没有教材、没有样板,也没有标准可循。由于没有参照和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经学校研究决定,职教班前期暂定烘焙和工艺美术两门课程。
    确定了课程之后,吴井玲利用半年时间把专业烘焙的基础教程全部学会。
    今年秋季开学,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两个职教班正式开班。每周学习一门课程,烘焙和工艺美术循环轮换。
    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现在,职教班的孩子们已经可以独立做出好吃的蛋糕了。
    孩子们穿上“厨师服”有模有样,第一次手捧自己做出的蛋糕,给全校师生和家长分享时,吴井玲无比幸福。




    山东硕士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35岁的陈叶是山东潍坊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于渤海大学美术学专业。
    在南方工作时认识了丈夫,是辽源人。
    成家立业。两人结婚后,2017年决定回辽源发展。当年,看到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她果断报名,参加了统一教师招聘考试。同年12月正式入职,成为了辽源特教中的一员。
    起初,陈叶觉得,特教学校的孩子可能就是理解能力等方面稍差些,交流方面没问题,大不了多说几遍,自己有耐心就足够了。可当她第一次给聋部学生上课时,尴尬了。陈叶微笑着说:“同学们好,我是新来的美术老师,姓陈,大家以后可以叫我陈老师。”接下来,没有期待的掌声,也没有集体洪亮的“陈老师好”。全班同学都以茫然的眼神看着她,没有任何反应。忽然,她明白了,这些都是聋哑孩子,他们听不到声音,也无法开口说话。这时,她急中生智,用笔在触摸一体机上写字:“大家好,我叫陈叶,是新来的美术老师……”之后,学生才开始和她有了交流。
    下课后,陈叶回到办公室浑身是汗。这身汗,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她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手语,努力和这些孩子成为朋友,努力教他们美术,努力让他们将来有个更广阔的天空。
    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陈叶,可以无障碍地用手语和她的学生们交流,并且和他们都成为了朋友。孩子们也喜欢这个高学历、高颜值、温柔、细心的美术老师。
    陈叶说,她的目标是让孩子们都参加高考,争取都能以美术特长生考取各大专院校。
    起初,亲戚朋友不理解,觉得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发展空间很大,为什么非要选择特殊教育学校,做智障孩子的老师……现在,大家明白了,陈叶从事了一项伟大的事业,用心呵护着她的学生。真正做到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辽宁特师扎根辽源  无悔青春


    24岁的蔡萌萌虽然年纪不大,但她已在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近三年,成为了学校的新生力量。
    蔡萌萌来自辽宁营口,是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儿。4岁学习舞蹈,8岁登台演出。12岁那年,一次演出后台,她看到另一个节目《感恩的心》在做演出前的最后排练,老师就是用手语在指导小演员们演出。她问妈妈,为什么这个节目会有一个打手势的老师。妈妈告诉她,那是一群聋哑儿童,老师是在用手语指导他们。此时,她对手语老师心生敬畏,对聋哑儿童心生怜悯。
    由于从小热爱文艺,初中毕业后,家人决定直接让蔡萌萌读适合自己的专科院校。当时,音师、幼师、特师等几个师范专业,让她自选。最后,蔡萌萌决定学特师。当家人表示不解时,她淡定地给出答案:“音师和幼师比比皆是,不缺我一个,而特师肯定相对要少些,我要学冷门。再者,老师教过我们,人不能永远选择安逸,应该越是艰难越向前。”
    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原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家人建议她考幼师或普小,但蔡萌萌却想要从事对口工作,不然,五年的特师就白学了。
    2017年,蔡萌萌报考了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
    在特师上学时,老师就讲过,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大概的类型和易发生的状况。但正式参加工作后,蔡萌萌才发现,和老师口中说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特教老师需要强大的内心和超凡的爱心。
    起初给学生上课,蔡萌萌在前面手舞足蹈,又唱又跳,不亦乐乎。但学生们在下面我行我素,自顾自地。这让她骄傲的内心遭受了强烈打击。课后,她从自身找原因,又向自己的老师求教,进一步了解这群特殊学生的内心。渐渐地,学生们认识了她、接受了她、喜欢了她。现在,她可以清晰地说出她所教的每个学生的名字、性格特点及家庭情况。课堂上,学生会时不时地注视着她,基本能听懂她的话,偶尔还会还以天真地微笑。每当这时,蔡萌萌就好像受到了高规格的嘉奖一般,开心好几天。
    蔡萌萌说,学特师、做特教她从没后悔过。反而越来越能体验这份职业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无上荣誉感。男朋友是和她学同样专业的同学,现在,她鼓励男朋友也备考辽源特教呢。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