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乡村新篇章 描绘振兴新画卷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载体 
书写乡村新篇章  描绘振兴新画卷
张瑛 本报记者 王茵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精准施策,务实推动,“五大振兴”协同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推进机制日趋完善


    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体制机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确定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五大振兴”发展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思路,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建立了“一办六组”工作机制和“一核六线”工作法,分线作战、统筹推进。各县(区)党委、政府参照市里模式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全市上下同心同向抓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特色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一核两翼四轴十支点”点轴面区域联动的空间布局,对全市30个乡(镇)按照示范镇、重点镇、推进镇三个层级和2023年、2025年、2028年三个时间维度,明确了梯次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支持政策。按照“30个乡(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经济区块概念整体规划”思路,全面推动特色小城镇“1+12”规划编制,做到特色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建设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谋划实施特色小城镇项目266个,总投资256.7亿元,镇区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热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保洁率、镇区绿化覆盖率等均有显著提升。


    “三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发展。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稳定在32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健康发展,生猪产能稳步恢复。特色产业提质增量,梅花鹿发展到22.7万头,柞蚕放养1600把,食用菌8000万袋,黑猪1.5万头,蛋鸡1200万只,林果面积达到25万公顷。东丰县、东辽县分别被评为省“梅花鹿、柞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东丰镇太和村、安石镇朝阳村等8个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109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90%。东丰县、东辽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家庭农场60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1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东辽县被列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


    组织人才保障能力双提升


    强化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实选优配强、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三个重点。强化村党组织作用发挥,开展第一书记“代言销售”活动,帮助农户销售积压滞销农特产品360余万元。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88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软弱涣散整顿对象逐一落实了“四个一”包保责任。强化基层干部培训,建立辽源朝阳乡村干部培训基地,乡村两级干部培训1300余人次。积极探索人才支撑机制,对518个村全部派驻乡村振兴指导员。突出乡贤作用发挥,全市共吸引32名乡贤回归创业,谋划项目32个,总投资达11亿元。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活水田林“三篇文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东辽河流域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实施“六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绿化美化村庄行动,清理农村垃圾22.9万吨,清理柴草垛16.6万个,清理粪污26.8万吨,清理院落12.8万户,清理沟渠3280公里,清扫道路7790公里,拆除违建设施12805处,完成村屯绿化美化260个。“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增农村公路绿化1002公里,完成新增河流绿化507公里。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1.3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2%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辽源乡村正在加速向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转变。


    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开展面对面、分众化理论宣讲3400余场次,发放学习资料12万册,受众16万余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社区综合文化中心56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和文化小广场达500余个。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部建成,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000余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次。建立“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等文明引领载体64个,培育“辽源好人”乡村好人150人,建成国家级文明村镇12个、省级文明镇12个、省级文明村28个。东辽县被评为全省“文明村屯、干净人家”创建活动优秀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东丰县被评为全域旅游示范区。


    乡村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推进法治宣传教育,累计发放各类法治宣传品900余万份,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法治广场70个。福安村、老营村等9个村被评为第七批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东丰县被列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乡(镇)、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率达到99%。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县(区)统一模式建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现社会治理服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新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书写山乡新篇章,描绘村屯新画卷,为“十四五”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