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美德”是什么?

    什么是美德?美德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个人虽然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美德一定是一种优良的品质、情操和行为,它之于个人是应该培养的优点,它之于社会应当是该大力提倡的美好风气。在全社会都在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时,我们谈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契合度的美德,这对于我们这个城市的进步,对于凝聚转型发展共识,意义重大。今天,我们深入基层不停追问的话题就是————


你眼中的“美德”是什么?

辽源“最美司机”杨广军:
“与人为善,争吵没了,和谐有了。这就是美德”
本报记者  刘红娇

    在驾驶公交车时突发心肌梗塞,仍忍痛坚持将公交车开至安全区域停车的杨广军被称为辽源“最美司机”。他眼中的美德就是爱岗敬业和与人为善。
    谈到美德,杨广军说:“我从第一天做公交司机时就明白,要把车上乘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那天病发时,我仍坚持把车停在安全区,就是这个信念在支撑着我。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做人要与人为善,做工作就要尽职尽责。她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得我家里还住平房的时候,邻居谁家运煤或者是晒秋菜,母亲都会帮着一起搬。母亲平时见到谁家有困难都会伸把手,邻居们跟母亲相处都像自家亲戚一样,这40多年我就没有看到母亲跟人红过脸。后来,我们家搬上楼了,邻居们也不像以前那样都彼此认识了,可是我母亲助人为乐的性格没有变。我家有个邻居是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不仅身体不好而且也没有亲人照顾。我母亲看这位老太太一个人生活太辛苦,就帮着她买菜做饭,洗衣服收拾屋。老太太特别感激我母亲,总想要给母亲些钱表示感谢,甚至还想过将来把房子留给我家。我母亲说帮忙照看老太太是因为看她一个人生活太困难了,根本就没想过要她的钱,至于她的房子那就更不可能要了。”
    杨广军告诉记者,自己做公交司机已经有20来年了,一直开1路车。这些年在公交线上来回跑,也是什么样的人都见着过。曾经有一段时间人心浮躁,想上车的乘客有时会在车门前挤成一堆,甚至还有过纠纷,这本就是些让座的小事儿,只要多想着要与人为善,就没有那么多的争吵。所以,让座这种小事儿也正是一种美德的体现。现在辽源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意识也相应增强了,市民的素质也一直在提高,类似争抢着上公交车、抢座位的现象也少见了,就像另一位公交司机张师傅说的那样:“司机开好自己的车,乘客间能主动让座,所有人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争吵没了、和谐有了,这就是美德。”

龙山区东吉社区党工委书记唐军:

“理解、包容、和睦相处,足矣”

本报记者  王  超


    唐军,龙山区东吉社区党工委书记。对于“你眼中的美德是什么?”,这个问题唐军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干部,能真正把社区当家,把居民当家人,这就是美德。社区,就应该是居民的“大家”,是家就要有家风,而家风就是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倡导的大家都恪守的文明新风。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应该是亲民、爱民的。以前,一些居民把街道、社区说成是衙门,现在,我们对于社区工作都实行网格化管理,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唐军要求社区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扮演6个角色,即当好信息员、服务员、代办员、联络员、宣传员、网格员。辖区居民张淑芬是个“失独”老人。老伴儿早年去世,几年前儿子病故,儿媳随后改嫁,家里只剩下她和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社区网格员宋玉香将张淑芬及其家人作为重点照顾对象,社区给她办了“低保”。2013年,张淑芬经医院诊断患上了胃癌。网格员宋玉香陪着张淑芬到长春做手术。术前医生找家属在风险通知书上签字,张淑芬说网格员宋玉香就是她的亲人,社区就是她的家,无论出现什么后果,社区都会管她。
    辖区 居民李某是“两劳”释解人员。释解后患上了脑血栓,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上中学未成年的儿子。社区给他办了最高规格的“低保”,每个月可领530多元钱。每个月这530元钱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就把怨气都撒到社区。有大半年的时间,他是经常到社区,一坐就是一天。社区多次帮他交房租,并通过多方求助,最终让患脑血栓又没有经济来源的李某住进了有人照顾的养老院。事后,李某80多岁的老母亲到社区,表示对唐军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
    唐军说:“辖区有居民5000余户,16000余人,居民大致可分为三类,大多数居民是很少需要社区帮助的‘公众群体’,还有一部分是‘诉求群体’,剩下的一小部分就是老、弱、病、残的‘困难群众’。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无条件地关爱、照顾这些人。有个别人一点事情不如愿或对社会有某些不满就来社区吵闹、哭喊、打砸。我们工作人员劝说,这些来闹的人不但不听还指着工作人员鼻子骂。遇到这样的事,我们的同志都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被骂后,只是偷偷躲起来抹眼泪。既然把居民当作家人,家人之间就得相互理解和包容,家人有事,社区干部就得无条件地为他们办理。我把辖区的所有居民都当成我的兄弟姐妹,希望兄弟姐妹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包容、和睦相处,东吉社区这个大家庭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快乐地生活,足矣。”

“感动辽源”人物冯琦:
“美就是真诚,德就是用心”
本报记者 汪  琳

    在我市,有一群迷失心灵的人,他们时而清醒,时而失控,但每次见到冯医生时,他们及其家属都会亲切地称呼冯医生一声“冯妈”。这位被誉为“精神引航灯塔”的“冯妈”就是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冯琦,她也是“辽矿杯”首届“感动辽源”十大人物之一。当记者再访冯琦时,她正在与患者交谈,为其耐心诊治。
    送走患者后,冯医生与记者攀谈起来,聊起了关于美德的话题。
    提到“美德”,冯琦只用了四个字来概括——真诚、用心。她说:“我们每天面对的病人与普通病人不同,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更需要有人倾听、了解他们。身为一名医生,用真挚的爱心和良知去帮助病人,用平视的眼光去注视生命,是我们最应具备的美德。”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科室门前的长椅上,坐着一排等待冯琦看病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慕名而来的。“冯大夫经验丰富、为人真诚,对待病人特别有耐心。孩子交给她治,我心里有底。”一位患者家属说。
    冯琦告诉记者,有时候挂号看病的人都能排成一条“长龙”,而且大多都是从乡下来的,来回坐车不方便。为了让所有患者都能看上病,让特意进城看病的农村患者和家属能够赶上最后一班返程车,冯琦常常将午饭时间推至下午两三点钟,直到将所有患者都诊治完。看着患者们离开,她才歇口气,吃上一口早已凉透了的午饭。
    “很多患者都是从农村来的,大多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负担也比较重,加上摊上这么个令人身心俱疲的病,对任何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冯琦说,“我们干的是‘良心活’,凭的就是一颗仁心、一颗爱心、一颗善心,看病应治必治,绝不让他们多花一分‘冤枉钱’。”
    除了“在家坐诊”外,冯琦还经常走乡串镇,两县两区的各个乡镇、村屯她几乎走了个遍。而她这一“走”,就得在乡镇住上半个多月,免费为患者义诊,帮助当地医疗诊所建立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档案。用冯琦的话讲,“我要把我余下的热量延续到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按年龄算,冯琦应该退休两年了,但她依然坚守在这个需要她默默付出的岗位上。“我从医30多年,身体确实太累了,但是每次看到患者注视我的一个眼神、露出的一个微笑,我浑身就充满了力量,感觉做什么都值。”也正因如此,冯琦认为,美就是真诚,德就是用心。与人真诚沟通,用心为民服务,竭尽全力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用医者仁心和大爱真情抚慰那些孤独的心灵……这就是美德。

市爱心传递志愿者王萍萍:
“奉献爱、传递爱,就是美德”
本报记者  咸凯慧

    王萍萍是一名大学生。2009年毕业后,她选择回到老家创业,如今已经是我市一家袜企的小老板。在创业的五年中,她睡觉没有超过6个小时的时候,但是,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孤寡老人们,为他们送去一份关爱。
    2009年,王萍萍加入辽源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爱心志愿者。自从有了这份担当后,她变得更忙了。平时在工厂忙,一有休息时间时就去各个敬老院、孤儿院、大街做善举,志愿者协会的活动几乎占去了她所有业余时间。当问到她眼中的美德是什么时,她说:“我眼中的美德就是孝道。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思想也很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周末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帮老人晒晒被子、打扫卫生、帮老人梳梳头,我觉得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这已经是我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和生活的一种方式了。”
    在敬老院,孤寡老人刘桂琴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她真是个好闺女,她经常来这里,陪我聊天,帮我干活。我无儿无女,她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别看她还没结婚,啥脏活、累活都能干。我说啊,谁娶了这媳妇,真是有福气啊!我希望她能赶紧找个对象,早日成家。”王萍萍说:“往往越是热闹的日子,这些老人们就越需要社会的关爱。这些关爱在有些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数年来,王萍萍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经常参加志愿者协会的一些爱心公益活动:街头义卖物品、走进养老院给老人们送去关爱和笑声、无偿义务献血、走进学校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温暖……只要是有公益活动,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王萍萍说:“我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想通过做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德。我想呼吁广大的朋友们加入到爱心志愿者协会中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传递爱,收获爱。”

市民眼中的“美德”
本报记者  季式学

    世兴烟酒水果超市老板曲占国:“作为生意人,我眼中的美德就是保质保量地销售商品,做到童叟无欺,不缺斤少两,对顾客服务态度好。我做生意这些年,一直都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做,看见年纪大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买东西,我都会主动帮助他们,多让利给他们,能多给他们就多给点,能帮着送就帮着送到家。都是为人父母的,咱咋做,孩子也跟着学,咱孝敬老人,等咱岁数大了孩子也一样孝敬咱。归根结底,我觉得美德就是凭良心做事儿,做好事儿,不做亏心事儿。”
    爱心志愿者协会王鹏:“现在网络很普及,网络也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平台。提到美德,我理解得很简单,就是在网上多传播一些社会正能量,倡导更多的人做好事。通过网络爱心QQ群,我结交了很多有爱心的朋友,我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帮助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人。我觉得我们的行为就是一种美德。美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心是向善的,哪怕做点滴的小事儿也会汇聚成大爱善举。人人传播正能量,才会将美德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养猫人吴丽华:“我是做废品回收生意的,每天都会到一些小区回收废品,总能看见小区内成群的流浪猫,一个个弄得灰头土脸的。还有的流浪猫被人打伤,伤口还没愈合,看着挺可怜的。我每次收废品的时候,看见有人扔剩饭、剩菜都会捡回来喂那些流浪猫吃。一来二去的,这些猫和我就熟悉了。现在,我只要一路过那儿,它们都会喵喵直叫,挺可爱的。其实美德很简单,就是多一份善心,多一份关爱,同情弱小的生命!”
    安居小区居民刘岩岩:“我从事美发行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次理发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顾客抱怨他们的工作有多么辛苦、工资有多么低、工作多么没劲。其实在我看来,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怀揣一颗甘于奉献的心,尊重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美德。我从事的是美发行业,对于我而言,就是做出让顾客满意的发型。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用阳光的心态做事,让美德美得动人。”
    机关退休老人朱金铎:“我们这代人是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成长的,那时候,雷锋是我们每一位革命同志的榜样。我们也用实际行动严格要求自己,儿女们也耳濡目染,无形中教育了后人。谈起‘美德’,我觉得‘雷锋精神’就是美德的最好体现。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他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远的不说,就看客运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标语和咱家乡的出租车‘雷锋车队’,那股学雷锋的热潮依然在家乡传递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讲纪律的螺丝钉精神、爱学习的‘钉子’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大家去坚守、去弘扬。什么是美德,其实‘雷锋精神’就是最好的美德!”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刘鹰  王超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