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小习惯 社会大公德
文明小习惯 社会大公德
编前语:
从一些人马路上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到山林烧纸、河里排污,这些看似不算啥“大问题”的不文明行为,是老百姓口中“难抓、难罚”、常管常犯、屡教不改的老毛病。虽然在现今公共场合里大部分人的行为都较为文明,但日常生活中仍可以看到这些“小毛病”的身影:墙角堆积的烟头、昏暗街头点燃的纸堆、路边排水口边残留的厨余油污……
然而,这些看似“小毛病”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城市形象、破坏生态环境,还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安全隐患:随口吐出的痰中是否会暗含流感、新冠等病毒,拥挤的人群也许会引发摔倒和踩踏;山沟田野焚烧的秸秆、烟头很可能引发山火;排入雨水、河水中的污染物将随着地表水四处扩散……
任何对不文明行为的无视、纵容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最终必然是对公众的严重伤害。文明小习惯,社会大公德。对于不良习惯,我们每个人不仅要自我严加约束,而且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勇敢说“不”!
无公德:小灾不阻必成大害
再小的不文明行为都是一种无公德的表现。如果无视这些行为,堆积到最后就会成为崩塌的雪山,倾泻而下,谁也无法逃脱。今年已经三十多岁的朱虹曾经在农村居住过一段时间的,那时还没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一到冬天,家家都会在房子附近空地堆起高高的柴垛,乡邻之间关系很好,但几十年里总是这些家相处,难免有个别人家不受欢迎。喜欢打麻将、不爱干农活,总是占别人家的便宜……
一次两户人家就因为鸡跑到对方家被扣下而吵了起来,旁人因为见惯了这种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架,事不关己地也不去劝阻。最后两家吵大劲儿了,当场点燃了一旁的柴垛。天干物燥的情况下,火苗顺着风势窜上了这家的房顶,又眼看着要顺房檐窜向其他人家。住在着火这家前院的朱虹当时都吓傻了,家里没有大人,邻居们忙着救火,还是她的姐姐爬上了屋顶,接过朱虹递过去的水给自家房子不停地降温,才免了她家遭受鱼池之泱。
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不是多管闲事,更不是事不关己。就像朱虹讲述的幼年经历,面对个别村民的不文明行为,如果村里说话管用的老人、长辈对其约束,那就不会有邻里间的纠纷。如果在两户人家发生争执时,其他村民能出来看一眼,有所劝阻,至少不会发生恼羞成怒,愤而放火烧屋的程度。还好火势着起来之前,邻居们全都过来帮助灭火,才没发生更糟糕的结果。但这也是因为周围的房子都处在危险中,如果这些邻居们不全力救火,那受损失的就是他们自己了。
树文明:人人参与 共创文明
小文明,大公德。无论从个人的小角度,还是从社会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更文明的社会环境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性格决定命运,孩子的性格养成基本是在三岁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更是影响家族几代人的成长。为啥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最后养出来的都是“白眼儿狼”?因为他们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孩子不懂感恩、更不愿付出,只知一味索取的人又如何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无视不良习惯,并将这些不文明行为教给下一代,不仅伤害自己、更伤害亲近的人,甚至会继续影响着下一代。
不要小看了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任何“小毛病”的放纵都有可能是溃堤之穴。对不文明行为的无视、纵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最终受伤害的必然是整个团体。小文明,大公德,不仅是要自我约束,也是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要勇敢说“不”。当年一场“老人摔倒反讹人”的炒作新闻,闹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一时间老人倒了不敢扶变成某些人自私的借口,今天回头再看,不过一则真假难辨的新闻,却生生让这么多年的文明建设倒退。
作为社会上的普通人,我们既要有独自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勇气,也要有曝光不文明行为的行动力;我们也许没办法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但也要能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说雪山崩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那修建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在守护我们的国家。我们不仅要以文明行为标准要求自己,也要积极营造更文明的社会环境,人人行动,共同营造更文明的社会环境。
存私心:出问题总会有别人管
见到不文明行为,会不会想办法阻止?看到有人受伤,敢不敢去救?拾到旁人的东西,愿不愿意还?文明不仅仅是自己不做不文明的事,也是要维护文明环境,主动制止不文明行为。但显然,目前我们看到“正义”最多出现的地方,是在网络上。人们躲在屏幕背后时可以指点江山,任意责骂自己不认同的行为,表达不喜欢的态度,甚至是单方面发泄负面情绪。可到了现实之中,更多的人会先想到自己要付出什么?会失去什么?是否会被伤害。
为什么人们乐于在网络上指责和嘲笑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在现实中却很少主动阻止那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呢?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当不文明行为应当被阻止时,总有很多不行动的“理由”:老人倒了不敢扶,因为听说有人扶了反被讹;看到邻居打妻子不敢阻止,怕将来两家邻居没得做;看到小偷不敢阻止,怕被打击报复……可摔倒的老人怎么办?被打的妻子怎么办?被偷了东西的人怎么办?有人会说:“我们不救,总会有别人去救的。” 没错,就是这种“没了我也总有别人去做”的自私心理,让很多人面对需要救助时视而不见,理直气壮地披上“自我保护”的外衣,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视每个人都应承担的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责任。
不文明:不文明的“小习惯”伤人害己
我们似乎见惯了那些“无伤大雅”的不文明“小习惯”,做出这些行为的人还会信誓旦旦地表示这都算个啥:“随手扔个烟头却没投进垃圾桶?一会儿环卫工人也会扫走的。”“给孩子摘朵路边的小花?花草树木生命力强,掐了也会再长。”“直接在路边或背人处‘方便’,人有三急,找不到厕所总不能尿裤子吧!”……这些“小小不文明”行为,真的不会引发大问题吗?事实上这些“小问题”的危害并不“小”。今年7月,南京玄武湖里莲花开得正艳,湖里一株罕见的并蒂莲花谢后结出一对莲蓬,却被游客以“觉得好看想带给家人当纪念”为由给摘走了。此人最终只被教育并罚款200元,但此人的不文明行为也随着相关报道“闻名全国”。显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全国各地总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吃了几十年一开花的国家保护植物,踩坏几千年才形成的特质地貌,跑到大学和公园去放生龟、蛇等危险生物或入侵物种。
不文明行为的危害也不仅是报道中的个别事例,还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伤害至亲之人,人在越是亲密的人面前和私密环境中,就越是容易放纵自己,也习惯以更无限包容的态度来表达对亲近之人的爱。面对亲人的一些“不良习惯”选择放纵而不是制止:今年初有报道,有烟瘾的丈夫在家中吞云吐雾,当着妻子孩子的面吸烟“享受”。丈夫的随意放纵,妻子充满“爱意”的包容,几十年的“一手烟”“二手烟”吸下来,夫妻双双查出肺癌。同样是最近两年的报道,过年期间亲朋相聚,大人给孩子尝口酒,却导致幼童酒精中毒,经医生抢救后虽然无生命危险,但智力却受到永久性损害。
不良习惯不仅伤人身,还很“伤人心”。很多家长是爱孩子的,但家长们在家庭这个环境里完全放松时,不好的习惯也显露出来。吸烟、喝酒、说脏话,这些不文明习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孩子们看在眼里。同样,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据统计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一半也会有暴力倾向。那些张口骂人、抬手就打人的家长,孩子学会交流的方式必然是简单粗暴的,他们不仅无法和小朋友们好好相处,学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等他们将来长大了,不仅难以取得好的个人成就,未来的人生也同样会变得一团糟。
寻根源:不再冷漠 勇担社会责任
没有真正的事不关己,社会是人与人联系的环境,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最终受影响的是所有人。冷漠才是最伤人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就如年初的疫情,全中国人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配合国家行动,我们即将战胜疫情时,看着国外某些国家和政客的种种不作为表现,是不是心里充满了自豪的同时,也在嘲笑着他们的困境?
一次次的境外输入病例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安全的区域,任何地区的疫情不受控制,最终会危害到的仍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全力对抗疫情时,美国以为他们的国家是安全的,我们向被疫情感染的国家传递抗疫经验及成果时,他们仍觉得没必要如临大敌,结果却是现如今受感染人数和死亡数居高不下。
现在,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以为自己守得好国门,出口防控产品,传授经验就可以安心等着,而我们的国家却一直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为其他国家提供相关专家、设施和援助。是因为我们的国家钱多的没地花、劲儿多的没地使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国家在努力为国人、为世界人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