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舞台显身手 笔耕不辍著信史

方志舞台显身手  笔耕不辍著信史
——回眸“十三五”我市地方志工作
本报记者 赵强


    “十三五”期间,全市方志工作者置身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强化依法治志理念,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形成“志、鉴、用、馆、网、研”六位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如省方志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云鹤来辽源市调研时所说:“五年来,辽源的方志工作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可谓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守护文化根脉 展现辽源魅力


    地方志是记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地方文献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
    资料长编作为续修市志的基础材料,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结合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的经验,为全面抓好资料长编和年报工作,市方志办(2019年8月,因与市委党研史室合并,以下统称为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全市确定131家参编单位,建立一个180余人参加的专用网络平台,完成2003年至2019年17年间全市各行各业相关资料征集工作。期间,共征集有关图片近2500余幅,征集各类文字资料5600余万字,收集入志人物200余名……积极做好资料搜集、储备等工作,为第三轮修志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五年来,我市资料长编工作在全省树立了标杆。2016年至2017年,在全省续志资料长编经验交流会及全国地方志书质量建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18年,被省方志委评为“全省续志资料征集先进单位”。今年,在白城洮南举办的全省志鉴业务培训班上,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以“以筑牢我市方志工作基础为目标,扎实开展续志资料长编工作”为题作专题辅导。期间,接待了省内的长春市、延边州、四平市等兄弟单位来辽源学习交流。
    《辽源年鉴(1987)》是我市也是吉林省地级市的首部年鉴。我市首部年鉴自发行33年来,先后出版25部年鉴。自2006年起,我市综合年鉴真正实现“一年一鉴”。“十三五”期间,我市年鉴发展成果颇丰:《辽源年鉴(2017)》入选“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获评“全国精品年鉴”(全国仅5部);《辽源年鉴(2018)》获全国方志出版物年鉴类特等奖(吉林省地市级唯一一部);2018年7月,市委党史研究室被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今年,《辽源年鉴(2019)》以97.27分的好成绩在全省60部年鉴质量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一名,获全省优秀等次。
    2020年是实现“年鉴全覆盖”的收官之年,年初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在省方志委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市地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做到疫情防控、年鉴编纂两手抓、两不误。同年9月30日,《辽源年鉴(2020)》在全省第一个完成印刷出版,提前3个月完成省方志委下达的年底出书任务。
    五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志鉴编纂质量体系建设。深入县(区)和基层供稿单位开展调研指导30余次,不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研讨会,就资料长编、资料年报和年鉴编纂实际中的规范问题进行交流,总结梳理编纂规范。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60余次,对全市以及各县(区)编纂人员进行全覆盖培训,提升编纂水平。指导县(区)出版志书2部、地方综合年鉴14部;指导市税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等单位编纂专业志及部门年鉴10余部。
    “继续加大方志资源开发力度,紧紧抓住辽源地域文化特色,在注重开发利用价值上精选题,做文章。”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杰说,下一步,将挖掘整理“皇家鹿苑”“盛京围场”“辽源煤炭发展史”等具有辽源特色的资源,争取编纂出版1至2部有社会价值、存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方志资源开发图书,为凝聚各方力量、宣传辽源、扩大辽源知名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此外,适时组织人员编纂《辽源市抗疫志》。


    发挥智库作用 助力转型发展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市委党史研究室充分利用本区域地域文化厚重等优势,不懈发掘和利用方志文化资源,进一步深挖老字号、“东北小上海”、魁星楼等地标文化内涵,助力“创城”建设,彰显了方志工作的活力。
    老字号是具有悠久历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靓丽文化名片的特色印记。2016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充分发挥方志馆馆藏作用,积极帮助辽源市红星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申报“吉林老字号”,通过查阅大量市志、年鉴等资料,查找关于“红星药店”历史沿革等相关档案资料,为其提供了“红星药店”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其前身为四川万县世代行医、蜚声巴蜀的万氏家族传人万传海创办的“万记”中药铺及1937年更名后的“新民药房”等史实资料。由于资料翔实,使之申报成功,荣获“吉林老字号”称号,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出版《回眸“十二五”》即辽源“十二五”大事记,与之前编纂出版的辽源市百年大事记、“十五”大事记、“十一五”大事记形成了有序连接,体现了我市大事记的连续性。该大事记清晰、直观地呈现出辽源市“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的脉络。
    发挥好智库建设“大后方”的角色。2019年,按照市委部署,由市委党校撰写《昔日辽源东北小上海现象》调研课题,市委党史研究室查找30余部年鉴和地情资料,为其提供大量昔日辽源胜似东北小上海的史实资料,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文献。次年,市委党校起草调研报告《辽源工业30年》期间,市委党史研究室为其提供50余部市、县(区)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等,不仅为辽源工业30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和重要遵循,也为新形势下推动辽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
    为打造地标文化,推进我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2019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利用单位方志文化资源优势,在省级刊物发表有关魁星楼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等地情笔记,讲述魁星楼背后的生动故事、文化积淀,反映当地的地理特征、时代特色等,助力魁星楼成为高质量的综合性博物馆和区域文化标志。
    2019年9月6日,辽源市首届“城市节”开幕。“辽源城市节”的设立,有利于补齐服务业短板,最大限度挖掘内需潜力,进而调优三次产业结构,提升辽源发展层次和水平。然而,你可知“辽源城市节”的由来?2019年初,市政府征求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设立“辽源城市节”时间及相关建议,并拿出具体依据。随即,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人员相继查阅《西安县志略》《辽源市志(1902-1985)》《辽源年鉴》等志书与年鉴,经过查阅大量史料,拟设了三个日期,并建议9月6日为“辽源城市节”,因其公元1902年9月6日辽源始建西安县。2019年7月29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设立“辽源城市节”,确定每年9月6日为“辽源城市节”。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辽源故事


    五年来,辽源方志人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的理念,秉承修志为用,给志书以生命,给历史以灵魂。他们一字一句拾掇起辽源的历史文化,延续辽源人民共同记忆。
    五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了《创新编纂方法、打造精品年鉴》《浅议新时代方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公共服务角度方志馆建设管理问题》等3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有2篇论文入选中国地方志学会年会、20余篇论文获省地方志学术年会奖项,被省评为“理论研究先进单位”;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处于全省前三名,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信息报送先进单位”。期间,还编纂了《辽源市地名志》《县区地名志》等,极大地丰富了辽源市情研究的内容,展现了东辽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积极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我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以方志资源开发为载体,动员社会力量,延伸方志工作触角,扩大方志覆盖面。开展了家谱、乡村志的编写与征集工作,掀起编写家谱与乡村志的热潮,不仅为地方文化认同、传递乡音、凝聚乡情、汇聚力量搭建了平台,更成为宣传、展示当地文化和魅力的重要窗口。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全面搜集民俗老物件及家风家规家训、村规民约,兴建民俗博物馆,回顾和梳理乡村历史沿革,寻找乡村历史记忆,保护文化遗产。由吉林出版社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东丰皇家鹿苑通考》,是一部追溯东丰鹿乡文化根源、深度挖掘鹿乡文化历史内涵的专著,具有促进编史修志及学术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五年来,我市多次被省评为“方志资源开发先进单位”。
    2018年,我市启动《知家乡、爱辽源、千字文》编纂工作,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9年12月完成编纂,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编纂过程中,围绕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志士先贤等八个方面,勾勒地方历史脉络、突出关键历史节点,讲好辽源故事,塑造辽源新形象,对青少年探究和学习家乡历史文化起到引导作用,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年,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新力村史》编纂工作,利用8个月时间编写完成,该村史以记叙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新力村从1964年到2017年53年间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典型人物等内容,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不仅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更为村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方志馆2017年开馆,馆内展出志、鉴、地情书籍、方志资料、理论著作等2000余种7000余册,每年吸引2000余人次查阅参观。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前行。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地方志事业在新时代辽源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必将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