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新百姓:我的娱乐我做主

需求新  平台多  氛围浓  滋味美
辽源新百姓:我的娱乐我做主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城市有没有灵魂,在于文化的滋养程度。而群众文化就是一种营养因子,它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文化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承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突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注重城市建设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协调,着眼于改善群众休闲活动场所不足的实际问题,着力实施了东辽河景观带、向阳山森林公园、仙城大街景观带、矿山地质公园等公园、绿地、游园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历时一年、投资5000余万元的辽河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市委、市政府为我市百姓办的又一件惠民实事,不仅为我市广大群众提供了一处公共文化、娱乐、健身的场所,也为我市增添了一处和谐、宜人的漂亮景观。
    辽河之畔,龙山之巅。辽河半岛广场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广大市民聚集于此。夏夜凉风习习,辽河半岛主浮雕灯、舞台灯、广场射灯依次点亮,梦幻般的音乐喷泉瞬间开启,满怀快乐心情的人们或翩翩起舞,或纵情放歌,或推手太极,浸润市民内心的群众文化新潮流渐成一种风尚引领。
    “因为有了许多热心文艺表演或其他文化展示的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才那么富有生机。”那种源自百姓内心的激情和传播动力,彰显着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气质。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记忆   


    老影迷的现代生活

    刘世华,今年58岁。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山东人,但他生在辽源、长在辽源,用老刘的话说他就是个彻彻底底的辽源人。
    老刘家里兄弟多,小时候全家8口人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他说在那个年代,家家的生活条件都不好,能吃得饱、穿得暖已经是不错了,什么是文化娱乐根本就没听说过。老刘打小就爱看电影,尤其是抗战片,像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他连台词都能背下来。
    记者问老刘还记得自己看的第一场电影吗?他当时笑了,十分有兴致地说起当年的事。“那时候我才上小学三年级,学校里组织我们看电影,我们从友谊小学步行走到群众影院,经过七中桥(现在的财富大桥)时,要通过几十厘米宽的木板桥才能过河。我们年纪小不敢过,老师就一个一个地扶着我们过桥,等我们过完桥就用了两个多小时。
    老刘说别看辽源当年的影院不多,许多工厂和单位,像是铁路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等地方都能放电影。电影票只有1毛钱,学生票才5分钱,还会有很多人买不起,也有不少人想办法逃票进去看电影。
    老刘一提起当年人们看电影的热情劲儿就直乐。他说:“以前的娱乐少,哪怕是一部电影循环播放,还经常排大队也买不到票,都快赶上现在的春运了。想当年,我和媳妇处对象的时候,看电影都是托人买票。哪像现在这些年轻人处对象条件这么好啊,想看电影不光可以上网查时间,还能提前定票整个情侣座啥的。”
    老刘到现在依然爱看电影。不过他再也不用像下乡时那样追着放映队跑上十几里路,就为再看一场刚看完的电影了。现在家里不光电视上有电影频道让他换着看,电脑里更是有无数的老电影、新电影让他随便挑。要是不想待在屋子里看,还有社区放映的露天电影可以看。

    农民的文化“娱乐圈”
    在东丰县的张家大院里,北屯基村二组、71岁的马国栋与北屯基村一组、77岁的丁本真正在投入地打乒乓球。熟练的技术、有力的推、挡,这让人难以相信是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年人在打球。等老人休息的时候,记者走上前去。马国栋兴奋地对记者说:“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农民也改变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板生活状态,有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物质丰富的农民不是心里没有精神文化需求的渴望,他们只是没有良好的条件来满足自己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面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我市真实了解并尊重农民的精神需求,重视文化建设,用文化科学知识武装教育农民,逐渐改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干枯的困境,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的方式让农民有地方学习、有地方健身和娱乐。
    在东丰县张家“文化大院”,负责人张崇安说:“生活好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农村‘文化大院’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前农民没时间、没地方去学习、去活动,有了‘文化大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农民不仅能在‘文化大院’看书学习,还能在这里扭秧歌、健身、下象棋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素质提高了,村里更加和谐了。”


    老秧歌迷的“春天”
     7月6日18时,在东方广场南侧有一群身着彩衣、手持长扇的老人,正随着旁边乐队欢快的鼓点,跟着 “打头”人的步伐整齐地扭着秧歌。在队前,有一位身着长裙的阿姨,带着身后的队员们变化着各种队型,她是今天这支秧歌队的“打头”常慧君。
    常阿姨今年60了,以前是利民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现在退休了,没事干就来广场扭秧歌。常阿姨年轻的时候就特别爱好歌舞,尤其喜欢扭秧歌,只要单位组织个什么宣传演出,她都积极参加。那个时候,她家里条件不好,除了单位演出根本没机会扭秧歌,有时候想跳舞了,她就自己在家里对着镜子扭。1997年,常阿姨听说市里组建了一支老年秧歌队,可把她乐坏了。常阿姨参加了秧歌队,每天晚上6点在站前的小广场上扭秧歌。那时候大伙儿连个统一的服装都没有,想参加个比赛都得现借衣服。条件虽然不好,但大家有一个可以释放热情的良好氛围,可以和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也是很开心的。
    现在,常阿姨说扭秧歌的人越来越多,市里为了满足咱老百姓的文化需要,新建了许多广场。秧歌队的阵地也跟着扩大,现在只要是咱们辽源有广场的地方,差不多都能看到扭秧歌的人群。

    老宣传骨干成了大团长
    他从小热爱文艺。小学时便会弹古琴;上山下乡后是宣传队骨干,直到参加工作做了一名国家司法机关公务员,他仍没有放下他从小热爱的“吹拉弹唱”。起初,他主要想通过文艺乐团表演的形式让更多人知法、懂法。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拾。在1996年组织了一个仅有7人的小民乐团。到现在,已经退休的王仁堂的这个小艺术团已经发展到了150余人。
    8月7日,记者在排练场见到了65岁的王仁堂。他放下手中的二胡,和记者聊起了他和他的小艺术团,也回顾了他和队友们几十年来的业余文艺事业。王仁堂告诉记者,30年前,人们是天还没黑就都呆在家里,见面多数都是紧皱眉头。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人们一有时间,就都走出来,到广场上、到公园里,喜笑颜开地参与广场活动。广场上到处都是歌声一片,笑声阵阵。他的这个小艺术团也早已从单一的小乐队,发展到了有乐队、歌队、模特队、健身操队和舞蹈队的准专业团体。初期,他都是自掏腰包购置演出道具和服装。现在,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文化生活高度重视,从排练场地到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再到演出服装,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现在已经退休了的王仁堂和他的老兄弟、老姐妹们全身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小艺术团中,每年都深入到广场、工厂、农村、学校等地演出几十场。他说,人老了,但是心不能老。心年轻了,身体就健康了。我们虽然都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同志,但是每天因为排练忙碌,为了排练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老年人同样得有追求、有所为。我们拉几首民乐曲目、唱几首歌、跳民族舞蹈,隔三差五地再创作个弘扬家乡文化的“小节目”,很是有成就感。


    百姓成了舞台新主角
    从小热爱文艺、喜欢唱歌的葛凤娥,20岁考进了我市的地方戏小科班,从此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到今天,她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30年了。
    30年前,葛凤娥刚参加工作,那时没有业余团体,百姓也没有业余时间参加文艺活动。说起文艺表演,大家都会觉得是说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现在就不一样了,咱们的老百姓成了舞台的主角,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现在我市的各乡(镇)、社区、广场、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文艺团队。这些团队虽然都是自发组织的,但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好多上都达到了专业水平。市委、市政府对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重视,每年都针对群众文化工作划拨专项经费。现在,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为辖区内各文艺演出队购买演出物资,调专人为他们作专业艺术指导,全力支持我市百姓的文化生活。

    “80后”的美好时代
    关于如今“80后”中最流行的娱乐生活是什么,估计100个人就会有100个不同的答案。
    一家复印社的“80后”小老板张国民是一个网迷,对他来说,网络就是他快乐生活的全部。他说:“我的业余生活都在网上,在家用电脑上网,出去用手机上网,各大贴吧、论坛、博客、微博,都能看到我的身影。我每天都要刷微博、看微信,用QQ联络朋友们。现在的我真的难以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是个什么样。”
    在银行工作的马宏霞也是一名“80后”。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旅游,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全国各地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感受不一样的城市文化。并且,随时随地发微博,让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感受他乡的风情。”
    如今,有一种游戏叫做“真人CS”,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它提供了逼真的战场环境和真实的野战体验。1989年出生的小顾,是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他的爱好就是“真人CS”。他说:“手握钢枪,驰骋沙场是无数人童年的雄心壮志。‘真人CS’通过在模拟战场中的丛林、平原等各类实战地形中的对抗作战,让我在游戏的同时,激发了自己的潜在身体机能,也让我在遇见挫折时,发泄了不满情绪。”
    26岁的陈俊曦是做外贸的生意人,喜欢音乐的他常常会去酒吧坐坐。他说:“我经常一个人独自坐在酒吧里,听听歌,放松一下。我如今还没有女朋友,酒吧是我和哥们相聚常去的地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着人生的快乐,体悟着青春的绚烂……

百姓传声筒

    关键词:不断跑出新的运动场
    地点:辽河半岛广场
    人物:郑荣宝
    郑荣宝说:“我今年52岁。从40岁开始早晚慢跑,锻炼身体,以前就是绕着住的地方跑圈。后来,开始上龙首山上跑。近几年,我就上辽河半岛广场慢跑了。这里不仅可以跑步,还能欣赏风景,运动环境很好。累了,就看会广场舞,节目丰富多彩。而且,广场上慢跑也安全,没有机动车,危险就小了。就是晚点来,也不用担心看不着路,广场上的灯光彻夜辉煌,真是给我们这些锻炼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动场所。

    关键词:天然“棋牌室”
    地点:龙首山
    人物:李华芝
    早上6点左右,李华芝大妈就和3个牌友照例来到龙首山上的一个石桌子前打扑克,这是他们的习惯。李大妈说:“年纪大了,睡眠就少,早晨起来没事干就显得很无聊。有天,我们几个老姐妹寻思能不能找个适合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大家思来想去,最后认为打扑克比较适合我们。去哪里玩呢?这又是个问题。在家玩吧,怕耽误家人休息;去棋牌室玩吧,又要花费很多钱。我们一想,去龙首山的时候看见山上有很多石桌子和石凳子,那里正适合我们玩扑克。这下我们找到了天然的‘棋牌室’,每天来这里玩上几把,既愉悦身心,也锻炼脑子,越活越精神。”


    关键词:露天“健身房”

    地点:龙首山
    人物:郑春辉
    郑春辉今年70岁,家就住在龙首山山下。他记得以前这龙首山是收门票的,不能随便进入。因此,他那个时候虽然家就住在山下却很少来山上玩。后来,这龙首山公园向大家免费开放了,这可就方便了市民来这里休闲和健身啊。郑春辉说:“龙首山以前虽然收费,但是那时候的运动健身设施也很少见。你看现在这里各种运动设施很齐全,我每天只要不下雨都来这里锻炼。”

    关键词:有“地盘”才开心
    地点:东方广场
    人物:刘佳怡 
    “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带着3岁的女儿出来溜达溜达。有时去市委广场、有时去半岛广场、有时来东方广场、有时也去步行街。但只要在市委广场,都会陪女儿玩一会儿她喜欢的游乐设施,或是陪她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一些益智游戏。她高兴,我们就开心。”陪孩子做益智游戏的刘女士说。

    关键词:广场上的夕阳红
    地点:煤机厂广场
    人物:霍君杰
    霍君杰说:“去年以来,煤机厂广场绿化得特别好。广场修大了,路面也铺平了,树多了,花花草草的特别好看,还有那路灯也多了。我们晚上都出来参加广场的活动,跳舞、遛弯、健身。重大节日的时候,我们这儿的老年文艺队都会表演节目,我们也跟着排节目、演出。现在我们这些退休人员的生活更丰富了,我们也活得更开心了。”

    本版稿件由张艳娜 本报记者  郭珍珠  咸凯慧  刘红娇  王  超  见习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  鹰  王  超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