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话重阳 敬老思亲意绵长

金秋话重阳 敬老思亲意绵长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转眼间,又到了金秋十月“九九”重阳日,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 重阳时节,不管是祭祀祖先、祈神降福,还是为老人送去温情的陪伴,都是孝爱文化的一种传承,是对几千年孝道的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推己及人的博爱,也是境界升华的情怀。如果说,事亲以敬是本分,那么将孝敬推广到所有的老人,则是值得褒扬的大义。爱自己的父母并不难,难的是爱普天下的老人。力所能及、奉献爱心,便是大写的责任。
    汉书《西京杂记》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重阳节不但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底蕴 薪火相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矗立在九月初九的这个时间节点之上,如何与不曾谋面的古人心意相通,去品味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底蕴,去挖掘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意义。这也是当代人该所思所想的事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和除夕,基本上都渊源于数千年华夏文明所厚植的农耕土壤。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一些地方的习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戴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情深 共话思亲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重阳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由于求学、工作,为了生活、生计等各种原因远离家乡的游子们也会更加的思念家乡。思念家乡,其实更多的是思念家乡的亲人们……
    一直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高明航在重阳来临之际早早地回到了家乡陪伴父母。高明航说:“幸福就是‘上有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老宝贝’和‘小宝宝’可不一样,老人容易孤独。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我最好的孝顺无非就是多陪陪他们。今年重阳节恰逢周末,就想着趁晚秋美景陪着父母外出走走。以往从家乡辽源回到深圳,心里都会觉得非常惆怅,更惦记年迈的父母,因为生活工作,没有办法只能在外闯荡,但时常觉得亏欠了父母。今年我决定以后有长假期就多陪陪父母、家人,这样的时光不多了。更希望今后能够在外多学点知识和技术,尽早地回来建设家乡陪伴老人,虽然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亦是安稳。”
    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温暖了无数父母的心。重温一遍歌词,父母需要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家住红城小区的老胡有两个女儿,相继去了天津工作。四年来,老胡与女儿联络的唯一途径是电话。今年十·一,二女儿很高兴地告诉老胡,过年可以回来看望他,还带着他许久未见的小外孙女。这个电话让老胡高兴了很久。老胡说:“其实,当时女儿决定要离家的时候,我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一百个舍不得,但女儿的主意,我根本改变不了,最后两个女儿都答应我‘如果三年之内还闯不出自己理想的事业就回老家’。谁知这一去到现在都已经4年多了。我对她们没有要求,我快80岁了,还能活几天。她们的日子还长着呢。为了我,让她们放弃自己的生活,我做不到。”说这些时,老人的脸上堆着笑容,那笑容饱含了一位父亲的宽容。
    重要的不是节日,而是你身边那些需要你关心和珍惜的人。无论重阳佳节回不回家,都不会阻断那份对亲人的想念和祝福。




    重阳之重 尊老敬老


    重阳,究竟有多重?它是屋檐之下的雨露。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爱与感恩,是家庭维系亲情的纽带。屋檐之下,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代代相承。要营造全民敬老、尊老、爱老的氛围,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不可否认,我国的养老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尊老、敬老、关爱老龄人事业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都把老龄人事业工作摆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在我国已逐渐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氛围。正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关爱老人,我们应该在宣传上加大力度,把党和政府的政策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关心老龄事业,关爱、帮助广大老年人的良好氛围。帮助老年人,就是要在硬件实施上加大投资,让老年人有所学、有所健身、有所宜居,特别是在老年人的精神抚慰上,要创造更好地环境与条件。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也更加引发我们对尊老爱老的思考,同时,要用实际行动让传统“孝”文化焕发出蓬勃的时代新价值。




    提醒:


    重阳老人商品“热” 谨防消费陷阱


    重阳节来临之际,各类面向老年人的商品及服务成为消费热点。记者发现,商场内与老年人有关的各种商品纷纷挂着“重阳节”优惠的醒目招牌,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一些药店针对保健药品和血糖仪、血压计等医用器材也借机进行了促销;旅行社为老人推出的旅游线路报名火爆;而网络电商更是抓紧商机卖力促销。这就难免会有不法商户打着“重阳节”的旗号,设置消费陷阱,牟取利益。由于部分老年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较弱,消费过程中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比较容易让老人上当的就是那些虚假宣传的保健品。我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相关法规禁止保健品宣传有疾病预防、治疗等作用。老年人切忌轻信一些不法商家的广告,将保健品视作灵丹妙药,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同时,老年人选购保健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在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除了购买保健品之外,旅游市场同样“风云诡谲”。中老年人在选择旅游产品之时,不要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选择旅游线路。当然,老年消费者也要防范不良商家以超低团费、分时度假、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尽量选择有资质、有口碑的旅行社。在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时,更不可轻信高额回报。因为,高收益就会伴随高风险,老年人在面对金融商家高利率诱惑时,要擦亮眼睛。建议老年人多与子女、家人协商,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正确分析投资理财的后果,认真阅读合同或协议,切不可草率签字或支付预付款等费用。
    为了防止老人利益受到损害,苦无证据无法索赔,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索要正规发票等消费凭证,收集保留好宣传资料,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将相关票据、资料等作为维权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一场不缺席的陪伴


    重阳节,是一种提醒,常回家看看已经深入人心,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陪伴父母,多和父母聊聊天是最好的尽孝,也是做子女“送”给父母最有份量的礼物。重阳节,是最重要的触动心灵、触动孝心的节日。
    很多人也许会考虑给父母送什么礼物,如何表达自己的孝心。但不管是买礼物还是其他,一家人陪老人好好过一个重阳节,都是值得肯定的,给父母多一些陪伴。在父母看来,比礼物更加重要的是陪伴,或者说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得到子女的陪伴,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为何赢得人心,且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唱出了老年人的期盼、老年人的心声、社会的和谐之声。大部分人因为工作忙,自己小家庭的事多,陪伴和照顾自己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重阳节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它的存在更是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一个提醒,不管工作、事业有多忙,都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不要忘记经常给他们打个电话,聊聊家常;有空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抚慰父母的孤独和想念儿女的急切心情。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庭有了温暖,社会就会增暖。
    爱别等,孝别迟。趁时间还来得及要给父母最好的爱和陪伴。我们渐渐长大,他们正在渐渐变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身边,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重阳佳节别忘了给家中的父母长辈打个电话送上关心和祝福。当然,能回家一趟更好,毕竟,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