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顺民意 小康之路在眼前

脱贫攻坚顺民意 小康之路在眼前
——写在“国家第七个扶贫日”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4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85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新纳入的1名贫困人口收入已经达标;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得到安全保障。
    贫困的帽子甩掉了,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干群齐心协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付出艰苦努力,巩固了脱贫成果,以顽强拼搏的奋斗激情和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唱出一曲曲辽源人脱贫奔小康的动人凯歌。




    奉献者——




扶贫济困的先行者
——记“省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唐成


    唐成,东丰县民政局慈善会秘书长、“爱在鹿乡”志愿者协会发起人。十年如一日扶贫济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尽管只是县民政局的编外聘用人员,月工资不到三千元,家里上有耄耋之年的老母亲,下有一双读大学的女儿,但善良的一家人依然坚持每年拿出5000元钱做慈善。2016年,他和爱人一同创办了东丰县“爱在鹿乡”志愿者协会。几年来,团队由起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唐成与外地企业合作慈善项目,企业实现了盈利,给他分了9万元钱作为回报。随后,唐成就将钱全部捐给志愿者协会,作为扶贫教育基金。多年来,唐成个人捐款捐物合计30余万元,帮助贫困群众上百人,常年资助贫困学生50余人。
    如果说政府力量是脱贫攻坚的“大动脉”,那么社会力量就是更灵活、更细致的“毛细血管”。为引导社会各界爱心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助力家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唐成积极探索“志愿活动”和“脱贫攻坚”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奉献社会关爱。团队先后开展了以“志愿服务我先行、脱贫攻坚当先锋”“携手脱离贫困、同心收获幸福”等多项获得省级表彰的优秀扶贫志愿服务项目。三年多来,在唐成的带领下,“爱在鹿乡”志愿者协会相继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参与志愿者3000余人次,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累计30余万元,帮扶上百户困难家庭。志愿团队还与皇家鹿苑创业园、美发培训学校、家政服务公司等进行合作,研究产业扶贫项目,为困难家庭提供创业、就业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利用志愿者内部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销售滞销的农副产品,助力脱贫攻坚。还先后携手东丰县妇联、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卫健局、团县委、县关工委等单位,集中开展了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关爱贫困母亲、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极佳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扶贫感言:“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同样,世界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释放爱的契机。”
    ——唐成




情系乡里,务实重行抓产业脱贫
——记“省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耿大军


    他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是村民的“引路人”、贫困家庭的“知心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带动黄牛养殖业增规模。他,就是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镇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耿大军。在他的带领下,原本基础设施薄弱、干群关系差、经济收入低的省级贫困村,经过多年努力,已实现全部脱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情系乡里、迎难而上。耿大军就是这样一个感恩过去、不忘来路的人。小时候,耿大军随父亲搬迁到新华村生活。十几岁时,他便开始在那丹伯镇黄牛市场贩卖黄牛,跟着父亲维持家中生计。随后,他把握时机开始独立创业,凭借着一个农村孩子坚韧不拔的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牛经纪人。自己赚钱了,没有忘本,更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2014年,新华村原支部书记离职卸任,耿大军得知后主动请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后,他便一心扑在新华村的建设上,帮助贫困户、低保户家庭申请办理危房改造、劳动就业;帮助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的贫困户牛占海向残联申请手仗;照顾下身瘫痪村民刘炳贵;为了帮助留守照顾家庭的贫困妇女增收,他还登门拜访衍纸画教师,成功地把衍纸画教师请到了新华村……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梦想家好做,实干家难当。耿大军下定决心,一定要用一身养牛的本事,带动乡亲发家致富。他筹划开展扶贫帮扶活动,经纪人被他的真情感动,纷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他帮助贫困户申请贷款,让很多连公牛母牛都分不清的人加入了养殖黄牛的行列。黄牛养殖成为新华村的特色经济,2019年,村里养牛户均收入达到了4万元,预计2020年户均增收10000元。
    为了改善村部服务群众环境,争取资金10万元,改建村部使村庄环境大变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耿大军的努力下,村民满意度逐年增加。新华村的乡村振兴建设再上新征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扶贫感言:“我是喝着新华村的水长大的,新华村的父老乡亲都是我的亲人。当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我就是要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耿大军




敢想敢做的致富带头人
——记“省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许万才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许万才怀揣创业梦想和对家乡的眷恋,将在外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带回乡村。他把经历当成宝贵财富,把诚信当成终身守则,把家乡脱贫、带领乡亲致富当做原动力,无惧无畏、敢想敢做。
    许万才,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求学到工作、创业,可以说他都是幸运的。2003年,他在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后,签约了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先后担任肉鸡养殖场技术员、技术厂长职务。2007年,许万才受公司委派到泰国正大公司学习肉鸡养殖技术。之后,他怀揣返乡创业的梦想,毅然辞去了在德大公司的稳定工作,于2008年在自己的家乡树安村四组建立了肉鸡养殖场,成立了东辽县树安村万力养鸡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搞肉鸡养殖致富。
    2016年,机缘巧合,许万才所在的树安村被定为全县重点贫困村。经过帮扶单位和村里决定把笨鸡养殖作为扶贫产业,由许万才的合作社负责技术和育雏并全程跟踪及后期相关产品销售等工作。到2019年底,合作社累计帮助贫困户销售笨鸡蛋、笨鸡等,累计收益达23万元。四年来,徐万才累计为贫困户分红6.84万元。2016年9月,他组建了白泉镇树安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在市(县)包保领导和包村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的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周边5个村。公司除了在代卖农产品、土地流转和用工方面带动贫困户增收,在技术培训上电商中心通过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达成协议,通过扶贫扶志来助力扶贫攻坚。对许万才来说,最大的收获,还是父老乡亲们对他的认可。
    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许万才也立志要帮扶全县乃至全市更多的贫困户发展笨鸡养殖业,助力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许万才说,既然许下诺言,就会以决策者的将帅风范带领他的养鸡专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公司大步向前,为当地百姓脱贫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扶贫感言:“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农民大学生、农企经营者,更是好政策的受益者。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所以,我必须尽自己所能为党和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自己的生活好了只是基础,通过带动,让身边的人富起来,才更有意义。” ——许万才




辽源女婿的“扶贫之路”
——记“省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郭慧勇


    2002年,新疆小伙儿郭慧勇与辽源姑娘结婚,成了辽源女婿。2004年,他和妻子回到辽源,经营一家物流公司。2014年,成立吉林省东峻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开始,他带领团队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资源,投身于扶贫攻坚的战役中。采取技术扶贫、项目扶贫、电商扶贫的方式,重点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郭慧勇被吉林省科技厅评定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东辽县科技扶贫专家组成员。公司已经是吉林省五星级扶贫龙头企业,运营的东辽智慧农业产业园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
    起初,郭慧勇只是想在辽源本地将物流公司经营好。东北物流业务中,主流当属农产品,可当他接触、运输的农产品,都难登大雅之堂。不是质量不好,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筛选分类、二次包装。于是,他开始拓展相关业务,一干就是10年。也因此,他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农民兄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14年,他带着科技兴农的愿景成立了吉林省东峻科技有限公司。此时的郭慧勇也已经爱上了这片黑土地,与当地农民建立起了割舍不下的情缘。
    2015年,郭慧勇投资2000万元在东辽县建设东辽智慧农业产业园,打造集农特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种植、培训、包装、加工生产、电子商务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2017年,郭慧勇不计个人得失,全力兴农、助农。四年来,郭慧勇带动东辽县9个贫困村建设扶贫项目基地,连续4年为139户贫困户分红,资金总额达94万余元,支出农民工工资280万元。其公司被东辽县人民政府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企业”;被吉林省扶贫办评为2019年度“吉林省五星级扶贫龙头企业”。
    16年前的这个新疆小伙儿,已成为如今有担当、有情怀、有作为的辽源扶贫企业家。
    扶贫感言:“通过近几年在辽源的项目运营,我看到了辽源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我为我是辽源女婿而荣幸,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郭慧勇




脱贫攻坚追梦人
——记“省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顾天佑


    顾天佑是工农乡大良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中共党员,先后荣获2016年度“吉林好人”、2017年度“辽源好人”称号。顾天佑于2005年开始经营顾大鱼庄,经过15年的发展,创建了辽源市龙山区顾大鱼庄烤全羊品牌。
    致富不忘党恩。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顾大鱼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顾天佑心中一直念着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面对大良村底子薄、经济基础弱、土地集约利用率低这个实际情况,顾天佑主动同村里、乡里沟通对接,推动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鱼庄与周边大良村民签订绿色食品的供应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种植的各种农副产品,实现产销对接,提高村民收益,并主动提出村集体可以入股顾大鱼庄,这相当于把自己的收入分给了集体、让给了村民。2019年初,顾天佑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加入涵养林建设,植树万余株。今年初,打造芍药花海的项目,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让村民以绿水青山和百亩花海为基础自主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收入水平。
    随着顾大鱼庄的不断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面对发展和村民就业的双重压力,顾天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优先安置村里的贫困户。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教授培训,逐步提升全体员工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针对村里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户,顾天佑全力出资出力,积极配合村委会开展扶贫工作,采取“三招”,即扶智、对症、摘帽,确保大良村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累计帮扶贫困户21户,其中,达标摘帽21户,按照既定目标,今年底前将百分之百完成脱贫任务。
    选择扶贫,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预示着奉献和付出。顾天佑就自掏腰包,对贫困群众送资金、送技能、送服务,长此以往。
    扶贫感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力所能及地帮扶父老乡亲,是我应该做的。大家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的国家就更加富强了。” ——顾天佑




    受益者——




“坐着轮椅享小康”


    东辽县凌云乡双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成君:“我因下肢瘫痪,丧失劳动能力,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是,因为各项扶贫好政策,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我现在住的房子就是2019年政府帮着新建的。冬暖夏凉,宽敞明亮。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出门溜溜弯儿,坐着轮椅享小康。”




“‘扶贫’重燃了我们全家的希望”


    东丰县东丰镇今胜村一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韩行富:“我家被纳入贫困户后,通过各级包保领导和单位帮扶,儿子上了技校,还享受每学期1500元的补助。2018年,驻村干部和乡(镇)领导为我家办理了小额信贷,免息贷款5万元,并安排专业人员传授黄牛养殖技术。目前,我家有大小牛12头,彻底脱了贫。我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把日子过好、把牛养好、把学到的技术传承好。”




“党和政府暖心窝”


    西安区灯塔镇金河村二组贫困户邱宝安:“原先我家住的是土瓦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但我家享受到了政府的‘危房改造’政策。现在,夏天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了,冬天也不受冻了。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浓浓真情啊。”




“我想再活一百年”


    龙山区寿山镇大良村三组村民陈东山:“2018年底,我家正式脱贫。那一年我88岁。现在我的生活非常好,住得舒适、穿得暖,看病有保障。有这样的党和政府,我想再活一百年。”




    ·评论·


脱贫,只是小康的开始


    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辽源的扶贫工作成果显著,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都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子。对于没有谋生能力的特困户,通过低保、医疗救助、产业分红、残疾人救助等措施提高他们的收入,以“两不愁三保障”让他们的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生活各方面均已得到保障。对于贫困村,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积极与优质企业合作开展帮扶工作,“第一书记”带领全村人共寻发展致富之路。实践证明,致富有盼头了,人精气神自然也提起来了。发展的势头强劲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自然能实现。实现辽源地区全面脱贫,这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证明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奋斗,我们一定能战胜贫困。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隐患的存在。贫困暂时摆脱了,导致贫困的根也要一一铲除。对那些谋生能力较差、承担风险能力不足的低收入人群,以及目前摆脱贫困,但容易返贫的脱贫不稳和边缘人口,不仅要加强风险监测,更要为他们拓宽谋生渠道,让他们不只是拥有“一技之长”,而是有更多、更稳定的来钱渠道,家底更丰厚了,才有对抗风险的底气。同时也要认识到,想保护脱贫工作的胜利果实,就不能满足于当下,目光也不能仅局限于贫困人口,要把相对贫困人群纳入关注范围,更不可因一时胜利掉以轻心。
    全面脱贫只是一个小目标,小康路上更不能有人掉队。以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加强产业就业扶贫、提升低收入人群的致富能力是最有效地脱贫防返途径。一方面,我们仍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特色品牌打造,提升项目带富能力,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不仅做到物质扶贫,也要抓好精神扶贫,做好扶贫扶志、教育扶贫等工作,从根源上掐灭某些“人为”的致贫诱因,从而达到标本兼治去“穷根”。
    脱贫攻坚并不只是一场胜利就能结束的战役,虽然目前我市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保护好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小康路上无人掉队,仍需我们继续共同努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刘红娇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