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优势 夯实力 串链条 结联盟——协同共进 深耕致远

聚优势 夯实力 串链条 结联盟——协同共进 深耕致远
本报记者 王茵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过后,市委书记柴伟、市长孙弘围绕“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先后深入两县两区和经济开发区近二十户企业现场调研,与近百位企业家座谈交流,其目的只有一个:聚优势、夯实力、串链条、结联盟,推动形成协同共进、深耕致远的良好氛围。
    聚优势,这个优势是对自身家底儿的清醒认识。从数字上看,辽源并不耀眼,总量小、财力弱、底子薄,但这并不能掩盖我们的亮点。东丰鑫达钢铁拥有完备的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制氧、发电、污水处理等系列生产线以及配套的环保节能设施,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盘螺产品生产企业。东辽厚德食品是集粮食收储、饲料加工、蛋鸡养殖、生物质能源、蛋品深加工、蛋制食品生产的全产业链企业,其子公司金翼蛋品年加工鲜蛋能力世界领先。开发区高精铝加工已处于精深加工发展阶段,轨道列车车体大部件等产品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麦达斯铝业的轨道列车型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不仅如此,在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等领域,我市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
    夯实力,这个实力是对现有优势和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提升。辽源的这些优势如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也许并不突出,这些企业也显得势单力孤,但若整合起来,对症开方,按方抓药,必定不容小觑。调研中,柴伟、孙弘与各位企业家座谈、交流,认真听取企业家发言,询问每户企业的主营业务、主打产品、产能产量、市场份额、营销状况,了解各自的优势、长处,短板、不足,困难、问题等。怎样整合资源、提升实力,如何放大优势、借势谋远?调研座谈中,柴伟、孙弘与企业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分析研判形势,梳理制约瓶颈,研究破解办法。顶层设计定路径,务实推进解难题。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短时间不能解决的责成相关部门跟踪跟办。对企业来说,解套、破题,必会释放出巨大潜能。对产业而言,激活、赋能,最终产生的是叠加效应。
    串链条,串的是资源和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链间的相互衔接、拓展、延伸。调研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内循环”,强调最多的也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堵点”,搭建本地产品互采互用平台。立足产业链上下游,做足建链、强链、补链功夫,积极培育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链头企业。立足内循环、双循环,筑链共进。围绕搭建本地产品互采互用平台,柴伟强调,要发挥商协会作用,鼓励企业将采购的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实施的工程、物流、消费等信息公开发布,并积极参加政府、商协会和行业组织举办的产销对接活动,找到对接渠道。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柴伟要求,各县(区)都要依托一个龙头企业,抓住一个特色产业链,上下延伸开展招商,吸引企业、项目集聚,同时要主动对接一汽等头部企业布局建链补链,参与省际小循环,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
    结联盟,结的是共识、结的是力量、结的是1+1大于2的效应。调研中,孙弘多次强调,要推动成立产业联合会(联盟),促进企业互通有无、融合发展。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全面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做长产业链条,促进规模、效益同步提升。要注重靠大连强,发挥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盟的成立,除了共御风险、共迎机遇,更重要的是把“加法”做成“乘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规模经济和资源整合效应。同时,结盟也是一次叫醒服务,无论企业大小、无论市场形势好坏、无论被动还是主动,企业家都必须打起精神、全力以赴、放手一搏。
    放眼未来,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同舟共济、协手并进,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