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欢歌

黑土地欢歌


编者按:
    金秋,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广袤的田野,又是希望的田野——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挺拔的苞米秆迎风摇曳、鲜嫩的果蔬芬芳诱人、野生放养的柞蚕“吐”出一座座“金银山”、黄牛哞哞奏响四季小康歌……在辽源这片黑土地上,有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走出田间、走向市场,化作农民腰包里的钞票、化作农民的幸福笑脸;驰骋沃野的一台台新农机,涌现出的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折射出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丰硕成果,折射出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背后的坚实底气!田野间,到处有爽朗的笑声、到处有欢庆的场面,全市上下共同谱写了一首首“黑土地欢歌”。“十一”国庆、中秋节之际,本报特策划专题报道《黑土地欢歌》,向广大群众展示我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振兴乡村、助力脱贫攻坚的可喜成绩,向祖国母亲献礼!




东丰县


稻田里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宋淞


    走进于红的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眼望去,金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弯着腰、躬着背,诉说着成熟的喜悦。秋风一吹,飘香的稻谷翻起金色的麦浪,让人仿佛置身金色的海洋。
    坚持生态种植、绿色安全的粮食作物、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她抱着对农民和土地最朴素的情感,投身有机种植与富硒水稻的推广,多年来,成果斐然,但她仍朴实依然、低调依旧。她,就是东丰县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于红。
    生长在横道河镇三好村一户贫苦家庭的于红,从小看到父母为了挣点儿血汗钱,一年到头顶着烈日炎炎、满头大汗劳作的场景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随着年龄增长,在于红的心里一个梦想萌芽了,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农民的命运,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2009年,于红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没有气馁,而是通过参加各种研修班跟随导师学习、跟同学沟通,学习到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于红利用东北的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寒地水稻有机生态种植,终于在2013年成立了东丰县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
    7年来,于红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发展中去,从育苗、翻耙地、插秧、田间管理、人工除草到收割、晒谷、脱粒制米,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于红遵循生态绿色的种植方式,以清澈无污染的辉发河作为充足的灌溉水资源,田间施用由发酵鹿粪、草木灰和腐殖酸有机肥混合的生态肥料,用太阳能生物诱杀灯捕杀害虫,做到不用农药和化肥的一季寒地水稻种植。于红一谈起水稻就神采飞扬,对她的水稻田如数家珍。于红说:“农业是一个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做农业需要的是情怀和坚守,没有对农村、农业、农民和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是做不了的。依靠东丰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带领大家种好地、产好粮,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是我的最大初衷。”
    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经营水田5000亩,成员286户,年产富硒富锌高钙水稻118万斤,年产鹿苑町香大米60万斤。2018年12月,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命名为“中国小产区认定与保护试验示范基地”;2019年6月,被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授予“优秀农产品重点培育品牌”;2019年12月,在第四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获得上榜品牌。现在,于红还利用吉视传媒5G物联,发展智慧农业,在种植基地里安装摄像头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做到“一物一码,全程追溯”,让质量可追溯、安全有保障。
    对于红来说,金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在这片金灿灿的稻田里,有她奔波数十年的身影、有她的劳动果实、有她的辛勤汗水,有她的职责、她的事业,还有她的执着守护……




“小金红”的环球旅行
本报记者 宋淞


    金秋九月,东丰县小四平镇金红苹果飘香,硕果压枝头,果农们一边采摘一边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采果、准备篮子、分拣、上秤、装箱……东丰县金红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果农们穿梭在苹果海洋里的身影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顾亚辉是一位有着20多年果树种植经验的老果农,同时也是东丰县金红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更是热诚帮扶乡邻的“贴心人”,他带领大家靠种植金红苹果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我们的金红苹果色泽鲜艳、细腻多汁、甜酸可口,被誉为‘塞外仙果’。今年,合作社预计收获3000多万斤金红苹果。其中,有2000多万斤销往泰国。看着村里的乡亲依靠种植苹果逐渐富裕起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现年58岁的顾亚辉微笑着说。1999年,小四平镇成立了金红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选为社长的顾亚辉带领大伙儿甩开膀子大干。几年时间,合作社就从成立时的6名社员发展到559名,合作社业务也扩大到金红苹果种植、收购果产品、技术培训和交流、购买生产资料等范围。20年过去了,在东丰县小四平镇,像顾亚辉这样的果农专业户发展到2200多户,全镇种植果树已达110多万株,种植面积1285公顷,早已成为东丰县的主导产业,小四平镇也因盛产苹果而被授予“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中国果菜无公害百强乡镇”“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乡镇”等称号。
    作为东丰县金红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顾亚辉在自己种植苹果富裕后,不仅教社员们如何种植果树,还在科技培训班授课,毫无保留地把种植知识传授给镇里所有果农们,教会他们如何兑药和打药;病害较重的,他会亲自到果园现场观察诊治,做到药到病除。
    今年,通过招收采果、分拣、包装工人,金红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安置劳动力1万余人,人均收入可达4000余元,有效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挂满了金红色苹果的苹果树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像绚丽的花朵,美得无以言表,把秋天装扮得分外美丽。东丰县小四平镇的果农们也在社长顾亚辉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致富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东北三宝“鹿小弟”
本报记者 宋淞


    “鹿全身都是宝。鹿茸可以入药,鹿血补虚,鹿肉是高档菜肴,围绕鹿的开发潜力巨大。”谈起鹿的价值,东丰县汇丰参茸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吕文忠滔滔不绝。每年的八九月份都是鹿茸收获的季节,走进风干室,一排排鹿茸有序地悬挂在空中等待风干,吕文忠望着这些鹿茸,脸上充满着喜悦。
    东丰县素有“皇家鹿苑”“中国梅花鹿之乡”美誉,“马记鹿茸”更是享誉国内外。吕文忠的父亲吕凤林是“马记鹿茸”鼻祖马兴泰的第一代传人,对梅花鹿鹿茸有较深的研究。吕文忠从小耳濡目染,对鹿的一切特性都十分感兴趣。长大后,他继承了祖先的养鹿、制作鹿产品秘方,采用焠取、提纯等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加工工艺相结合,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上千次试验,总结开发了鹿茸产品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在2005年创立了东丰县汇丰参茸有限责任公司,还在2016年5月研制开发出了“鹿小弟”保健食品。
    十几年来,东丰县汇丰参茸有限责任公司主营鹿茸及副产品、人参、地产药材的收购、加工与销售,以销售东丰品系梅花鹿茸为主要经营项目。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迅猛,鹿茸也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公司的客户遍及沿海各省及东南亚地区,鹿茸早在收获前就收到了大批的订单。吕文忠骄傲地说:“我家的鹿茸就要做高品质产品,让它成为真正的东北三宝。”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每年销售东丰品系梅花鹿茸可达到两三吨,吕文忠坚持诚信至上、质量为先,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还带动近百人就业,当选了县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不仅如此,吕文忠还致力于梅花鹿种源保护工作,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2016年,吕文忠开始从事东丰品系梅花鹿种源保护工作,并倡导应立法保护东丰品系梅花鹿种源,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西安区


沐雨“绿”出致富经
本报记者 李及肃


    金秋九月,正值收获季节。在青山绿水映衬下的西安区沐雨村,满眼金黄,生机勃勃。36栋银白色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蔬菜种植园里更是格外忙碌,采摘,分拣,包装,望着一箱箱包装好的蔬菜礼盒,村民们喜上眉梢。
    9月18号,记者来到沐雨村的绿色蔬菜种植园。提起这个蔬菜种植园,沐雨村村书记刘德录打开了话匣子:“咱们村是省级贫困村。为了脱贫,区里镇里没少帮着想办法。今年,我们把绿色蔬菜种植园作为扶贫产业,市农科院专业团队帮着进行技术指导,用生物肥种植西红柿、黏玉米、豆角、黄瓜等10余种时令绿色蔬菜,获得的收益用于村里贫困户年底分红,改善贫困户生活现状。”
    七八月份豆角下来了,销路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为了扩大销路,区镇主要领导带头帮着跑市场、找销路、联系各大超市、机关单位食堂。第一书记抓管理,村书记抓生产,借着“全国消费扶贫月”之际,镇、村干部在朋友圈里转发《倡议书》,号召机关干部、民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献爱心前来购买。市政协、市武警支队、吉林银行等爱心单位和区直各部门更是大力支持,率先带头组织订购蔬菜礼盒。沐雨村第一书记李英鹏高兴地说:“今天早上统计一下,仅蔬菜礼盒就已经卖出了300多箱,这多亏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过几天,西红柿、黄瓜、甜玉米、辣椒等更多蔬菜品种将陆续成熟上市,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购买我们的扶贫产品。”




龙山区


甜滋滋的生活“串”起来
本报记者 汪琳


    眼下,正是葡萄收获的季节。驱车前往龙山区工农乡建新村,步入紫藤庄园,眼前的绿叶藤枝下尽是一串串“紫珍珠”“红珍珠”“绿珍珠”,色泽鲜亮、果香四溢。工人们正拿着剪刀摘葡萄、装箱打包、装车发货。“葡萄卖得咋样啊?”庄园老板唐宏江回答道:“卖得不错,销路没问题。有些当地产葡萄的外省人来了,吃了我家的葡萄都赞不绝口,年年给我打电话订购,我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
    2011年,唐宏江投资建起了紫藤庄园,开始种植葡萄。据唐宏江介绍,园里的葡萄都是他从河北省引进的富硒品种,有醉金香、茉莉香、夏黑、蜜汁等20多种,根据葡萄成熟时间分为棚室种植和户外种植,全部采用人工除草,地上铺设除草布,户外的葡萄全部套上了无菌袋,可以摘下即食。“园区种了1亩多地的葡萄,年产量能达3万斤,年收入大约60万元。我们种植葡萄灌的是山泉水、用的是农家肥,自然生长,不催熟,口感特别好,营养价值高。所以,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唐宏江说。
    葡萄成了致富果,生活也变得甜滋滋的。而尝到甜头的不止唐宏江一人。为了带动村民实现本地就业、共同致富,他雇用了10多名村民到园里打工,负责除草、采摘、浇水等工作,每人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还不耽误自家种地,特别是给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村民提供了生计、找到了脱贫的出路。
    唐宏江用甜葡萄“串”起了富民资本,也“串”起了农业发展产业链。除了种植葡萄外,他还陆续种植了樱桃、沙果、李子、苹果、地瓜等纯天然果蔬,养殖鸡、鸭、鹅等禽类,架起了葡萄藤观赏区,秋千、帐篷一应俱全,全方位打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铁锅炖大鹅,就是这儿的招牌菜,饭后再吃点现摘的水果解解腻,别提多美了。”唐宏江说。
    这不,园子里的工人们又要忙活起来了,但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因为小小的葡萄持续助力脱贫攻坚,带动他们“串”起致富增收路。




东辽县


跨界养牛“闯”出幸福路
本报记者 汪琳


    凌晨4点多,天还未亮,有些微凉。位于东辽县渭津镇的东辽县永宏养殖有限公司院内,就开始忙碌起来。李奉先和妻子李晓霞早早起床,走进牛舍,将提前搅好的饲料撒在槽子里,并仔细查看牛的成长情况。“我今年养了100多头牛,有繁育种牛、公牛和小牛犊,都是我精挑细选的西门塔尔品种。前段时间卖了30多头小牛犊,市场行情不错,赚了几十万元。”李奉先乐呵呵地说。
    在当地,李奉先算是小有名气的养牛大户。这不仅是因为他家牛养得好、赚钱多,还因为他是跨界养牛,从干了10多年的建筑行业转为畜牧养殖业,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干得有模有样,令很多人佩服不已。李奉先说:“近些年,建筑行业不景气、回本慢。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养过牛,有些经验,而且养牛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国家还提倡发展农业、致富增收,所以我选择回乡创业养牛。”
    尽管规模化养牛的投入成本很高,但李奉先还是义无反顾地成立公司,建起集冷库间、储料间、养殖舍、储尿间等于一体的标准化养牛场,配备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为了做好防疫、接生、粪污处理等工作,李奉先特意到东辽县畜牧局请教专家,学习科学养殖技术,定期对牛舍清扫、消杀,按照国家生态环保标准妥善处理粪污,确保牛舍无污染、无异味。“县畜牧局对我的支持力度很大,只要提前预约,第二天就免费上门给牛接种疫苗,大大降低了牛的患病率。现在母牛孕产,都是我们自己接生,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李奉先说。
    正因如此,李奉先养的牛品质优良,受到江西、山东等地的大型育肥企业的青睐,订单量与日俱增。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我打算明年成立个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养牛、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田间绽放“好日子”
本报记者 汪琳


    钻进花棚里、下到花田间,浇水、除草、剪枝,摘下一天长势最好的花卉,精心打包装上面包车,送往合作订购的花店,是东辽县凌云乡启富村村民孙宝伟和妻子王玉平每天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夫妻俩看来,如今衣食无忧、奔头十足的好日子是从地里长出来,还带着花香的。
    今年52岁的孙宝伟曾经是一名靠种苞米为生的农民,但用这点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人,他觉得太难了。1996年,他去梅河口时发现当地种植的剑兰很受欢迎,成本也不高,于是买了些种球回来,开始种植。没想到,产量和销售情况都不错,陆续有花店与他联系订购。渐渐地,他种植的花卉品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菊花、玫瑰、百合等成为新的“摇钱树”。
    种植品种多了,技术也得跟得上。孙宝伟没事就向有经验的花农请教,研读花卉种植书籍,根据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建立了花棚和花圃,铺设地膜,轮作种植,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对温度、湿度进行科学调控。孙宝伟说:“花卉的市场利润不大,但产出的株数多,收入还是挺可观的。现摘现卖,天天都能见到现钱,不管多苦多累,都感觉浑身是劲儿。”
    生活有了动力,前行的方向就更加笃定。2017年,孙宝伟承包了村里的部分闲置水田,将其改为旱田,不断扩大花卉种植面积。如今,他的“致富花园”共有5亩多地,产量、产值一年比一年多。除了向本地的花店销售外,还经常销售到东丰县、四平市、梅河口市等地。妻子王玉平说:“我就一心跟着我家老孙干事业,相信更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柞蚕“吐”出金银山
本报记者 汪琳


    柞蚕吃得欢,来日变“金山”。初秋九月,东辽县泉太镇山上柞树成片,成千上万的蚕宝宝吃着树叶、吐出蚕丝,慢慢将自己包裹在茧衣里,化成黄白色的蚕茧,挂满枝头。年轻的“蚕把式”骑着摩托车,一趟趟上山下山,驮着一袋又一袋的蚕茧。他们说:“我们的好日子全靠它了。”
    今年36岁的佘跃斌从16岁开始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放养柞蚕,是当地有名的“蚕把式”。用他的话说,柞蚕全身都是宝,丝可制纺织品、蛹可制美食、雄蚕蛾可制酒,它也是国家认定的有机食品之一。“柞蚕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气候、温度、植被长势都有标准,一年两茬,分春季和秋季,以制种和野外放养为主。我们这块地理位置好、自然资源足、温度适宜,通过引种、繁种,生产出的蚕种颜色通透、个头肥实,发育成蛹后的品质也没得说,根本不愁卖,老早就有经理人上门订购了。”佘跃斌说。
    去年,佘跃斌承包了东辽县柞蚕育种场,成立了东辽县育财蚕业服务社,经营规模翻倍扩大。佘跃斌粗算了一下:今年投种量100多斤,过段时间,占地5600平方米的场院将全部堆满蚕茧和蚕种。按照市场订购价来算,今年大约能赚100万元。既不用出大力,又不用抛家舍业就能鼓足腰包,佘跃斌心里美得很。他说:“我们这些养蚕人一步步成长起来,不仅靠着老一辈养蚕人的指点,还多亏了国家出台的好政策以及县里重点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荐我们到省里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科学有效养殖,防治蚕种患病。”除了一老本实地养蚕外,佘跃斌还经常利用快手短视频平台推广宣传蚕产品,传播养蚕技术知识,为蚕业经营发展开辟了新模式。
    绿水青山撬动金山银山。东辽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将柞蚕放养发展成为东辽县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乃至省级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也培育出很多像佘跃斌这样的新型养蚕人。
    据东辽县蚕业工作站站长罗桂芳介绍,全县适宜养蚕柞林面积15641公顷,每年放养柞蚕1360把。从事柞蚕产业人员有5000多人,有7家蚕种场负责全县和对外地的标准蚕种生产繁育供应工作,有100多户经理人参与蚕产品销售、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供、加、销”产业化链条。以安恕镇、泉太镇为重点柞蚕繁种区,以金州乡、辽河源镇、建安镇为生态柞蚕场建设区,以凌云乡、安石镇、白泉镇、平岗镇、云顶镇为商品茧放养区,蚕种远销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年产值约为1.2亿多元。“如今,柞蚕产业就是我县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金银山’。”罗桂芳说。




生态农业梦圆家乡
本报记者 宋淞


    绿、翠绿、一望无际的绿。黄、金黄、闪闪发光的黄。实、殷实、寸土寸金的实。行走在乡村田野的阡陌之间,脚下踩着富饶的黑土地,放眼望去,成方成片的高粱地、玉米地、大豆地、稻田地、蔬菜地……秋风送爽,一阵阵农作物的香气沁人心脾。
    第一次见到许良,是在他的田地里,他中等身材,质朴的形象。据他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人,22岁后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工作、定居,远离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赶上国家在农业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与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绿色、天然、健康食品,于是,一个想法在许良的脑海中萌芽了。2015年,许良毅然决然回村承包了230多亩土地,开始了他的生态农业梦。
    近年来,社会上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许良深刻感受到自家产品的定位就是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全部按照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杜绝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
    2016年10月,许良在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二组成立了东辽县双裕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包括谷物、豆类、蔬菜、中药材、水果种植等,为社成员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与种植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
    “每次看到乡亲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我就想通过我的努力,带动他们一起在农业上发家致富,这也是我回农村的初衷之一。”许良诚恳地说。他在自身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当地农民树立了榜样,探索了良性循环农业路,想通过合作社带动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未来,许良设想在5年内打造一个集种植、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生态旅游区,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满足现代人追求的吃好、玩好、心情好。尽管他回归农村种田的做法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但也无法动摇他心中执着的生态农业梦。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张建树 吴培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