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偶遇国庆

    中秋始于唐初、盛于宋朝,到明清已与元旦齐名,至今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合家欢乐之意。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赏着明月、吃着月饼,全家欢聚一堂,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而今年中秋更是与国庆节撞了个满怀。为了这一天,无数先辈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也正是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美好生活。哪怕是到了现在,依然有很多人风雨无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家国平安。可以说今年的“十一”,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是“小家”撞上“大家”的日子,更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


当中秋偶遇国庆


    团团圆圆那些事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一些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各个地方的习俗,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有关中秋节的那些事儿。
    其实中秋节最早来源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为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而中秋至今最为火热的习俗就是吃月饼,在“80后”的童年时代只有每次过中秋节的时候才可以吃到月饼。当然,现在社会进步了,吃月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中秋吃月饼已经成为我国祖辈传下来的传统。起初月饼在古代是在中秋时节祭拜月神的一种贡品,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变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中秋,大街小巷都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在很多人的心里,无论是自己做的月饼,还是超市买来的,都没关系,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非常浪漫美好。比如,传说在农历八月十五奔月,所以中秋节和月亮有关,很多人都吃月饼、赏月等。因为是月中,也是月亮最明亮的时候,因此就有诗句“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轮中秋明月承载着大家对和睦、和谐、圆满、爱的种种寄托。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变的是诗句和年岁,不变的是明月和情怀。
    团圆是凝聚着一种能量的传递,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中秋节举家团圆,快乐、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这太平盛世。




    忙忙碌碌那群人


    在这样幸福的“双节”日子里,对于那些没有节假日而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同志们来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是唯一而且执著的选择;是不辞辛劳无怨无悔的付出。中秋节他们虽然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可为了市民的平安顺遂、为了更多小家的欢乐团聚,肩负使命负重前行。他们笔挺的身姿展现了当代楷模气概,他们的忘我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勇于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加班加点保畅通


    中秋寄相思,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时刻,我市交警依旧会像往年一样坚守岗位,护送每一个人安全到达目的地。不管是大假还是小假,无论哪个路口你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放弃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间,选择为全市老百姓保驾护航。
    今年44岁的刘金刚就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刘金刚是龙山大队三中队的指导员,由于老家在外地,他平时工作繁忙很少回家,遇到重大节假日,队里全员上岗就更是无暇和家人团聚,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刘金刚表示:“每年中秋、国庆都是我们比较繁忙的时候,因为人流量、车流量都很大。特别是今年,国庆假期重叠,假期时间增长,秋高气爽,因此,今年人们的出行频率更高,周期更长,人流、车流、物流、探亲流、学生放假流、旅游流、购物流等叠加,加之我市道路因多处施工,部分道路通行不畅,道路交通压力增大。所以,我市交警就要结合‘十一’假期出行特点,加强交通管理,加强安全防范。同时,发布安全出行提示,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对于我们这些一线交警而言,这就是一场谁也不能退缩的硬仗,我们要打好这场硬仗就要懂得牺牲、勇于奉献,谁都希望节日里能够一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是,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小家的团圆美满远不及大家的国泰民安,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我身为指导员就更要以身作则,我相信我的家人会理解,我的战友更会与我并肩作战,维护好道路畅通、出行安全。”
    龙山大队交警提醒:出行前要检查维修好机动车,保持良好车况,消除车辆安全隐患;驾驶车辆不随意变道,提前通过后视镜和倒车镜观察,没有安全隐患再变道;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后,用手机拍照固定证据,尽快撤离现场,避免造成大面积交通拥堵;不超速行驶、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驶,尽量不夜间驾驶,依法文明出行,安全快乐过节。




    争分夺秒守安康


    “放假、回家、团圆,人们心中洋溢着对节日的期盼和团圆的渴望。但对于我们急救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节日和平常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全年没有假期,只有白加黑的循环工作周期;没有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只有眼睛盯在手机上、等待急救的电话铃声。”中医院“120”急救司机巴哲对记者说。
    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中医院“120”急救司机一直守护着这条生命线,随时等待求助电话。巴哲说:“我们逢年过节都会保证24小时不关机,待在单位随时待命,从接到电话就要保证3分钟内出院,市区内15到20分钟就要到达,我们这个职业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我们快一分钟患者就会多一分钟的生存希望。家里的团圆饭少了我这一碗,妻子也在医院工作,深知我工作的重要性,很理解我,平时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她来处理,我也明白她的辛苦。孩子上初中了非常懂事,疫情防控期间最繁忙的时候,女儿还给我包了400多个馄饨怕我吃不好饭,家里的温暖更是给了我努力工作的动力。虽然对他们我很内疚,但今年的中秋我还是要和我的‘120’救护车一起过,我们‘120急救人’就要坚持在路上,为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勤勤恳恳为民安


    每逢佳节,便是基层民警最为繁忙的时候,在这背后,是他们不眠不休的守护。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不苟言笑,但却一直在用行动为千家万户送去平安、团圆的祝福。
    孙鹏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33岁的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200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民服务,从东丰县派出所到公安局政治部、从机关党委再到现在的东吉分局担任纪委书记,可以说他青春的一半都献给了警察这个职业。他所在的东吉分局辖区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75.32平方公里,覆盖东吉、新兴2个街道5个社区及寿山镇。辖区总面积和总人口在市区分局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对他们分局来说是一个没有假期,需要时刻警惕,全力以赴保障我市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欢度佳节的别样中秋。孙鹏说:“为确保中秋国庆期间社会治安持续安全稳定,严防社会面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督促落实安全责任和防范措施,我们会加大警力加强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力度,严防危害社会治安恶劣影响的重大案件、事故的发生。有力震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为市民群众欢度中秋佳节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虽然肩上工作担子重了,虽然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但我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辜负了辖区百姓的信任,不能辜负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鼓励。细数从警的这些年,节日坚守岗位的时刻总是最让我记忆犹新,我想在中秋佳节,还有更多的人民警察和我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更多家庭的欢乐团聚,用自己的辛勤去守护百姓的安宁,为百姓创造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团聚,但换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平安,值。”
    这就是这群可爱的人所肩负的担当和责任,对他们来说加班是必然的;不能回家是必然的;节假日不休息也是必然的;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必然的。




    赏中秋满月  品家国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睦、幸福美满,而今年的中秋又恰逢国庆节,这样的“双节”碰撞不仅寄托了人们对故乡的眷眷依恋和对亲人团聚的殷殷渴盼,更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深切的家国情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多次在讲话中论及家与国的关系,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倡导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中秋节不仅意味着家人的团圆,更意味着国家情怀的释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给出了明确回答。浪漫的诗人都如此,何况我们“凡夫俗子”。这样的诗词太多,对于家乡的怀念都表达在中秋的诗词里。不管身处何方、所为何事,中秋团圆总会激起思乡思国情怀。1949年10月,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在美国学习深造的钱学森正和伙伴们欢度中秋。对祖国的思念,因为节日的到来而愈加浓烈,他毅然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突破重重关卡,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钱学森家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家国之爱,造就楷模与英雄。从来家与国,命运总相依。“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话语。
    家国从来都不可分,就像个人的梦想从来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对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担当的使命追求,在这个千帆竞发、梦想启航的壮丽新时代,凝聚起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信心与力量。

交警在车流高峰期指挥交通。


中医院“120”急救车24小时值守待命。

节假日期间,人民警察坚守岗位。

市民选购月饼。

街道两旁布置一新迎“双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摄影由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