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第一书记”(三)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三)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目标,积极探索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挂职。他们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及驻村工作队成员为村办事、为民服务,推动精准扶贫,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加油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村民们的一致好评。“第一书记”成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代言人。


从光鲜播音员到乡村“代言人”
——记东丰县杨木林镇兴胜村第一书记祖大任


    人物简介


    姓名:祖大任
    年龄:40岁
    原职务:东丰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东丰县融媒体中心广播部主任
    现职务:东丰县杨木林镇兴胜村第一书记
    驻村时间:2017年4月至今




    驻村故事


    党媒播音员的使命担当


    2017年以前,祖大任是东丰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多次主持东丰县的大型活动。端庄的外表,扎实的主持功底,在东丰县小有名气。2017年4月,他临危受命,被组织派到杨木林镇兴胜村任第一书记。从当红播音员到村第一书记,这个跨度不小。组织的信任与期望,怎能辜负?在瞬间的犹豫后,祖大任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挑起了兴胜村第一书记的担子。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一个优秀的村两委班子,是全村发展的关键。祖大任到任后,首先抓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素质。以“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为契机,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兴胜村此前“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祖大任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兴胜村办实事、办好事。


    村民想脱贫  集体先“致富”


    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经多方研究论证,2017年,祖大任结合兴胜村贫困户实际,着手组建成立兴胜村盛嘉农机专业合作社。他向上级部门争取到帮扶资金9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为村里购进大型农机具6台套,除一台604拖拉机留用除雪外,其余5台套竞标发包给本村村民,所得的租金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剩余部分将全部用于村(屯)环境整治,造福村民。通过“村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把村集体利益与贫困户脱贫捆绑,即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可稳增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


    办公经费买鹅雏  外村“书记”来效仿


    省委组织部为全省贫困村第一书记每年拨付办公经费1万元,祖大任通过走访了解到,许多贫困户都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扶持。2018年6月,祖大任使用“第一书记”经费为每户贫困户购买鹅雏20只,贫困户只需细心喂养,第二年年初将统一按市场价回收,出售给各包保单位食堂。通过此项目每户贫困户年增收140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这个扶贫项目在东丰县部分贫困村得到推广,东丰镇今胜村、南屯基镇永兴村、横道河镇联盟村等村的“第一书记”纷纷效仿。


    发挥地方优势  打造产业品牌


    通过走访调研,祖大任发现兴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蒲公英生长。但由于该村村民种植蒲公英缺乏科学指导,投入不足,并未形成规模。为此,他积极联系杨木林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兴胜村脱贫工作实际,研究确定建立杨木林镇中草药园区——蒲公英基地项目,2019年,村集体向农民返租土地15亩种植蒲公英。通过村集体的示范和引领,一方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带动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他向“娘家”东丰县融媒体中心争取扶贫资金3万元,投入到蒲公英基地的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全村共发展蒲公英100亩。目前,正在筹备组建兴胜村蒲公英种植专业合作社,努力打造“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村路越修越好  村民喜上眉梢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为破除瓶颈,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祖大任多方奔走。通过努力,向辽源市国土资源局争取资金410万元,修建高标准农田路5.2公里、水渠1公里。该项目于2017年9月验收合格正式通车,使4个村民小组,600余村民受益。2019年,祖大任又与东丰县财政局、东丰县交通运输局积极协调,投资200余万元为兴胜村新建大桥一座,护坡400余延长米,新修挡水墙2处,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此外,他还协调东丰县农电公司,为兴胜村免费更换变压器4台,更换低压电缆2公里;联系县水利局投资165万元,为兴胜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今年,他又争取到扶贫资金254万元,用于村组道路硬化。修建“户户通”水泥路3.2公里,沥青路3公里,修建入户方涵23个,保障了村民的出行顺畅及安全。7月21日,兴胜村5组的沥青路正式通车。
    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祖大任分别向辽源市供销社、辽源市自然资源局、东丰县纪委、东丰县扶贫办、东丰县融媒体中心、东丰县老干部局等包保单位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兴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产业扶持、急难行动等。
    2018年底,这个曾经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同时也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2019年10月,祖大任被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社厅、吉林省扶贫办授予“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个人嘉奖”。
    镜头前、灯光下,他是仪表堂堂的主持人。兴胜村里,他是脚上有泥、身上带土,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也许,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干啥像啥”吧。




    任职感言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出来的地方媒体播音员,也是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无论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还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要百姓需要我,我就会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我要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职务’, 更要对得起胸前这枚党徽。” ——祖大任




青年农民画家姜海杰的“美丽乡村图”
——记东丰县东丰镇今胜村第一书记姜海杰


    人物简介


    姓名:姜海杰
    年龄:32岁
    原职务:东丰县农民画馆办公室主任    
    现职务:东丰县东丰镇今胜村第一书记
    驻村时间:2017年6月至今




    驻村故事


    从青年画家到“最美扶贫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32岁的姜海杰,是东丰县青年农民画家,时任东丰县农民画馆办公室主任。其作品曾获省、市多个奖项,而这些已不算他的“光环”。2017年6月,29岁的姜海杰即被组织选派为东丰镇今胜村第一书记,成为了当时东丰县年龄最小的“第一书记”。同年底,今胜村即实现整村脱贫。因此他被评为“2017年辽源市最美扶贫人”。 


    从“零”做起  万事开头难


    驻村之初,姜海杰天真地以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干过农活,算是半个“庄稼汉”,工作应该好开展。但驻村后,他发现,农村工作并不容易开展,一切都要从“零”做起。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深入群众,他时刻提醒自己,不是画家,只是一个农民。同时,积极与群众沟通,深入贫困户开展调研。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针对农村工作实际,拟定工作方案。


    抓党建  促脱贫  固堡垒


    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为确保“规划”能够如期实现,姜海杰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借助党建活动载体,凝聚发展合力。认真组织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安排专职党务人员从事党建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外出学习,开阔视野。他先后带领村内党员前往东丰镇横道村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小四平镇解方将军纪念馆、辽源市矿工墓及战俘营等地参观学习。通过活动使今胜村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意识,为村党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方针、路线广泛传播,姜海杰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定期下组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田间地头成了他们工作的现场。并在党员中发展致富带头人1名,带领贫困户学习养殖技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


    扶贫先扶志  村民树新风


    姜海杰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积极推动今胜村精神文明建设。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不断规范村民言行举止,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推进移风易俗。今胜村接连出台了包含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村规民约。姜海杰以身作则,联合村组长及党员带头签订村规民约责任状,做村内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并亲自设计绘制移风街文化墙,以农民画的独特魅力宣传村规民约、移风易俗。


    “只要对村民有利,再累也值!”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根据今胜村实际情况,姜海杰想到三个方面。一是“走出去”,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在西城花海和佰晟源富硒木耳产业基地务工,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二是发挥扶贫产业项目作用。利用依托村委会成立的精英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外包农机租金作为收益,连续四年实现盈利,累计为贫困户分红19.545万元,户均分红4250元左右。2017年,向辽源市社保局和省光大银行各申请资金10万元,在村部屋顶建设22KW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1.1万元;三是深挖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项目。2017年,在今胜村村部道南建设1.8公顷农耕体验园一处。通过种植蔬菜和花卉,每年可为村集体收入增加2万元。为了带动村内农作物经济转型,2018年,他带领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在菜园种西瓜。到了收获季,天公却不作美,连日降雨给西瓜的采摘造成了巨大困难,这给姜海杰出了难题。如果不及时摘瓜,每天都要损失两三千公斤。于是,姜海杰带领村干部连夜摘瓜,一夜之间西瓜全部运进了仓库,清点后总计有3万多公斤。还没来得及庆祝丰收的喜悦,又出现了新的难题:不及时卖掉,西瓜很快会烂掉。为了把西瓜推销出去,姜海杰不停地给亲戚、朋友、同事打电话。终于,在市委、县委组织部的协调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三天时间3万多公斤西瓜全部售完。就在大家为之高兴之时,奋战三天三夜的“姜铁人”却病倒了……后来,有人说他工作不要命,他说,只要对村民有利,再累也值。


    燃起贫困村民的新希望


    驻村以来,定期走访贫困户,是姜海杰的固定工作之一。第一次走访贫困户韩玉金家时,韩玉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青年壮汉。正在他疑惑时,姐姐含泪把韩玉金裤腿挽起,给姜海杰看弟弟腿上那两处严重溃烂三十多年不愈合的“顽疾”。因为腿疾,弟弟虽然看上去年轻力壮,但根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母亲又有智力残疾,所以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姜海杰立即带着韩玉金到东丰镇卫生院治疗,并自掏腰包为其垫付500元医药费。经过半年多的数次治疗,韩玉金的腿有了明显好转,姜海杰安排他做村里的公益岗护林员,这家人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舍家为村  年轻党员干部的模样


    姜海杰对村民“大手大脚”,其实,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收入也不高。父亲得过胃癌做过手术,孩子七岁,妻子在乡下教书。他驻村很少回家,看老护小的生活重担全部丢给妻子一人。但他却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作村民的主心骨、贴心人。
    年轻的姜海杰诠释了年轻党员干部的模样。在脱贫攻坚中,他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任职感言


    “贫困群众生活不容易,作为第一书记就要扎根基层,深入民心,大事要管,小事也要办。我只是一个会画画的扶贫干部,尽了第一书记的责任和义务而已。” ——姜海杰



 “三大书记”电商扶贫直播汇,祖大任现场推介代言产品


姜海杰在绘制村里文化墙

正月初四,因为疫情,祖大任提前回村,第一时间为贫困户送口罩

姜海杰到村民家走访


    本报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