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平安辽源

    设置县(区)、乡(街)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完善网格体系建设,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底座”,充分发挥“前哨站”作用;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做到“线上吹哨、线下报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 …… “111”平安建设模式重磅出台,旨在打造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辽源样板——
共建共治共享平安辽源
本报记者 王茵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省安吉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调研时强调:“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习总书记的话暖心、贴心,“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15字的嘱托更是语重心长。
    2020年4月14日,吉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侯淅珉来辽源调研,就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平安稳定提出要求。
    践行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和省领导工作要求,辽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柴伟、市长孙弘分别就强化平安辽源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作出部署。
    当天晚上,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陈瑞连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如何开展平安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工作方向,并成立了工作专班。
    按照陈瑞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全市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建设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高效化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思路,专班工作人员先后3次赴浙江绍兴、湖州等地学习,深入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反复调研,组织召开27场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先后35次易稿。在充分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特别是“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辽源实际,历经79天时间,完成《关于构建“111”平安建设模式的指导意见(试行)》和附带3个工作规范性文件(《辽源市县(区)、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与工作规范》《辽源市城乡社区、行政村平安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规范》《辽源市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管理规范》,简称“1+3”文件)的起草、修改、完善。
    2020年7月2日,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1+3”文件以市委名义正式印发。
    2020年8月17日,东丰、东辽、龙山、西安四个县(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平台搭建、软硬件设施安装调试全部完成,“111”(一中心一网格一平台)平安建设模式试运行。
    8月28日,记者深入县(区)、街道、乡村,探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基层基础网格体系、综合信息平台工作开展情况。


    关键词:“一站式”“一条龙”


    在东辽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井然有序的办事窗口、人性化十足的室内设计。
    据中心负责人蔡彬介绍,按照“111”平安建设模式要求,中心采取“268+N”的方式进行功能分区,设导引服务台、警务工作台2个,信访综合、政法综合、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综合服务接待窗口6个,信访接谈室、信访调解室、人民调解室、行政司法调解室、法律服务室、纪检监察接待室、审判(仲裁)庭、指挥研判中心等功能室8个。
    蔡彬说,根据县里实际情况,在N个特色功能室设置上,他们设立了专门化解土地纠纷的周广龙调解室,请来从事农村土地纠纷化解工作二十余年的土专家负责接待和调处;为县法院派驻中心的专门团队设立了法官接待室,便于对涉法问题及时进行调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按照“111”平安建设模式要求,县(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整合资源和力量,推行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工作体系,根据进驻部门职能、各类诉求复杂程度等情况,建立事权单位化解、中心牵头联合化解、县(区)领导牵头化解的多级化解机制,以及工作协同、首问负责、分析研判、信息报送、监督考评五项制度,对群众来访、诉求和咨询实行“一站式”受理、处置、反馈,实现诉求事项的“一站式联合接待、一揽子调处化解、一条龙服务群众”。
    县信访局局长马雪光告诉记者,信访大厅已整体入驻服务中心,一名分管领导、两名专职接待人员常驻大厅接待信访事件。在她看来,这种“一站式”“一条龙”全链条闭环化服务模式将以往群众“多头跑”“无效跑”变为“部门跑”“数据跑”,将原来的“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变为“集成集约”“联通联动”,避免了部门扯皮。群众诉求化解“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就地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防止矛盾问题激化升级,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据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11”平安建设模式除县(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外,还设有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本着“化繁为简、功能融合”的原则,设诉求受理窗口、人民调解室和综合办公室“1窗+2室”,实现群众诉求事项在中心内部和县(区)、村(社区)之间信息化流转,分类转办交办、多级调处化解,将乡(镇、街道)、县(区)两级社会治理中心分别打造成为群众诉求化解的“主阵地”和“终点站”。
    关键词:“底座”“前哨站”


    在龙山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福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政法委员徐雪英。
    徐雪英告诉记者,街道层面涉及社会治理服务的内容庞杂且工作量大,一些涉及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生活琐事的事务,他们可以直接化解,但更多涉及财产纠纷、赡养老人、治安案件的事务往往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需要专业人士给予专业意见。“‘111’平安建设模式的出台真是太好了,不但让我们的工作更看得见、摸得着了,也让老百姓的问题解决得更顺畅、更快捷了。”
    怎样才算“更看得见、摸得着”?怎样做到“更顺畅、更快捷”?除了两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外,“111”平安建设模式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完善了网格体系建设,以300户至500户左右为单位划分网格,建立了由网格长、网格员、兼职网格员构成的专兼职网格队伍。
    何雨倩是龙山区福阳社区的网格员,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处理完一起楼上跑水导致楼下受损的邻里纠纷。
    她告诉记者,自己负责龙山新城A区19号到29号楼区域内的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按要求,他们实行“235”工作法,每天拿出2小时时间,步行3公里,排查辖区内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每周至少上报5件具体事件。
    采访中,东辽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蔡彬坦言,街道、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座”和“前哨站”,其工作至关重要,许多缠访、闹访甚至无理访案件的起因其实都很简单,只不过是有些事项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层面的解答、给予专业领域的意见,“以往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111’平安建设模式恰恰是在体制机制上,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了完善。如果群众遇到问题有个‘讨说法的地方’,那么矛盾自然就会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在东辽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正在接待一位咨询相关法律问题的企业负责人。据介绍,该企业是通过挂靠方式取得资质拿到施工资格,网格员了解这一情况后转给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类似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太太平平把活干完还好说,一旦遭遇问题,很有可能酿成大麻烦。如果在法律层面给予合理的意见建议则会避免问题逐步扩大。


    关键词:“吹哨”“报到”


    在龙山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令记者耳目一新的是综合信息平台的应用。
    透过超大的LED显示屏,我们注意到,这是一个对全市人、地、事、物、组织等“五大要素”一网汇集、综合运用的社会治理工作“指挥中枢”。
    据工作人员介绍,平台采用“2+3+N”运行模式,市级和县(区)2级架构,市、县(区)、乡(镇、街道)3级管理,融合N个职能部门,终端辐射每位网格员,可实现信息快速上报、指令快速下达、事件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
    工作人员以福镇街道一起下水井盖丢失事件为例:网格员通过手机上报事件并拍摄三张照片上传平台,平台管理员认真审核、筛选后转办至辖区相关涉事职能部门,由涉事职能部门进行签收并组织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处置,随后将处置结果反馈至平台,由平台将处置结果推送至网格员手机(APP),网格员收到信息后,到达现场进行核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事件处置结果进行确认评价。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群众诉求和网格事件做到统一受理、当场交办、依法处理、限期办结,强化网上登记、网上交办、网上承接、网上反馈等各个衔接环节,落实“线上吹哨、线下报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举措,推动社会治理服务跨层级跨部门协同运转、高效落实,实现社会治理服务“一网共治”,这是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的宗旨。
    与此同时,平台还具备数据整合、转办督办、分析研判、考核评价等功能,可通过对网格员手机APP端“在线时长”“巡查时长”“巡查路程”和“本周事件”等内容的统计,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通过“线上吹哨、线下报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事项分类转办交办、多级调处化解,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的属地吸附能力和及时就地化解能力,确保矛盾不上行、问题不上交,化解在平时、终结在当地。这是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的目标和方向,也是“111”平安建设模式的目标和方向。
    践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打造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辽源样板,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辽源正在努力,截至目前,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受理网格上报事件398件,解决303件。各县(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接待群众252人,受理群众诉求99件,解决60件。在辽源政法微信公众号开通网上预约服务功能,接受群众诉求预约申请18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