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代“笔”勾勒天然艺术

以“骨”代“笔”勾勒天然艺术
本报记者 高琳


    “小小的鱼骨头能变成精致的艺术品,这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的?”9月13日,带着疑问和好奇,记者来到东辽县渭津镇文化站,找到了辽源市非遗文化遗产东辽鱼骨画的传承人李华。在他的鱼骨画展厅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图画呈现在眼前,活灵活现的仙鹤、亭亭玉立的荷花……这些巧夺天工的画作真的是化鱼骨为神奇。
    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具备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眼光,还要将全部精力和时间倾注其中。今年52岁的李华创作鱼骨画不知不觉已20多个年头,可最初他的艺术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2002年李华下岗后,开始了四处打工挣钱的生活。一次偶然间,听闻鱼骨可以作画,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和当时在逆境当中苦闷与挣扎的一种释放,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和作品可以学习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艰难探索之路。
    李华说:“鱼骨画的精髓在于依型入画,要做到遵其意、仿其型、画随骨、保其神韵,每个图案的形成,都必须反复试拼直至成形,再经过特殊细致的防腐处理,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早期的创作相当辛苦,经济上的拮据使他在没钱买鱼的情况下,不得不去饭店等客人吃完鱼,再去捡剩下的鱼骨头。
    为了省下画框装裱的费用,他就自己用木料做画框,凭靠着坚定的意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终于创作出自己艺术道路的第一幅代表作品《蝴蝶》。
    2003年,李华的第一批作品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长春一家文化公司的关注,并主动联系他请求合作。资金问题解决了,李华鱼骨画的发展和销售有了很大转机。
    就在事业稳步上升的两年后,他带着对乡土的眷恋回到了东辽县,而这项民间技艺在东辽得以很好地挖掘、保护与传承,他用心用力为家乡文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3年,李华被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特授予“民间文化艺术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其作品在省民博会、艺博会,以及广交会上,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在远赴美国、马耳他等国家展出时,更是以其独特的东方民间艺术特色征服了无数国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