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连通”连通小康生活

“河湖连通”连通小康生活
——吉林西部生态治理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陈俊 褚晓亮 孟含琪


    洮儿河水蜿蜒南下,连接一个个泡塘后流入白城市区的鹤鸣湖,湖边绿树成荫,市民围湖享受生态美景。盈余的湖水再次流淌,经天鹅湖进入东湖湿地……
    这是吉林白城河湖连通工程中的一处缩影。近年来,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上,当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河湖连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
    “河湖连通”连出水丰草美
    “一到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当地的一句顺口溜,体现了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白城地区水资源丰富,8条河流贯穿全境,拥有700多个自然泡塘。但20世纪90年代初,气候变化和人为不科学开垦导致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部分泡塘变成了碱斑地,过去栖息的水鸟不再飞来,鱼虾踪迹难觅,年年风沙漫天,生态岌岌可危……俯瞰白城,白花花的盐碱地连片,像是吉林西部的一道“疮疤”。
    为了改善当地生态,自2013年起,吉林西部启动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率先动工。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兴修水利工程,以提水、引水、分水方式,将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洪水资源引到湖泡中存蓄,形成了莫莫格、向海、查干湖、波罗湖四大生态板块。
    “河湖连通”让纵横交错的泡塘形成水系网络,生态环境逐渐改变。
    走进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四处碱斑地、黄沙飞扬的画面已不复存在。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和清澈的水面交错相融,吸引很多游人前来观赏。在莫莫格保护区,过去干涸的芦苇荡已恢复生机,风一吹形成“浪花”。“这两年风沙天少了很多,不用一年到头吃沙子了。”白城市民李晓说。
    数据显示,当地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96万亩,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风沙天气明显减少,白城正逐渐变绿。
    “河湖连通”连出沃野千里
    活水涌入,滋润了湿地泡塘,也滋养了土地。
    吉林西部耕地面积占吉林省耕地面积30%以上,是支撑吉林乃至全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区域。但这里也是全省中低产田集中和风沙盐碱干旱频发地。由于缺水,过去农业灌溉也面临很大难题。“河湖连通”、土地整理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展,白城不仅新增了耕地面积,也增加了农田灌溉面积,通过以稻治碱等方式开发了大量水田。
    开车行驶在白城农村公路上,昔日荒废的盐碱滩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水稻田。在镇赉县建平乡民主村,合作社理事长刘清杰正在查看水稻长势。过去农民主要种植玉米,产量低,收入少。“河湖连通”引来水后,村里开垦了6000多亩荒地种植水稻,盐碱地逐渐改良,稻田产量逐年提高。
    除了新增耕地外,高标准农田也不断增加。在吉林省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稻田被分成整齐的地块,每个地块进、出水阀门都配置了水位传感器,当田里水位变化,感应器会实时传递信息,达到节水灌溉、精准灌溉的效果。
    昔日盐碱滩,如今稻花飘香。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秀清介绍,自“河湖连通”、土地整理等重点工程实施以来,白城市累计新增耕地约12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多万亩,水田面积达315万亩,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白城已成为吉林省增产粮食的主战场。
    “河湖连通”连出绿色发展
    从过去满目疮痍到如今以水兴城,当地人在发展产业时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积极转化大自然的馈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附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一袋袋杏鲍菇整齐堆在一起,长势良好。不同于木屑制作的食用菌棒,当地利用丰富的芦苇资源,进一步研发加工制成了芦苇碎屑食用菌棒,栽培平菇和杏鲍菇等菌类,实现增收。在展览室里,记者还看见一幅幅用芦苇制作的画,栩栩如生。当地通过公司运作,将芦苇画销往全国各地。大自然馈赠的芦苇不再只有观赏价值,而是转化为生态产业,提高附加值。
    “水鸟回来了,我们很珍惜。”在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林宝庆指着空中盘旋的水鸟告诉记者。向海湿地是丹顶鹤等水鸟的栖息地,过去湿地萎缩,很长时间见不到鸟的影子。随着湿地逐渐恢复,林宝庆等人推广丹顶鹤人工繁殖技术,规范野生鸟类的救护体系。水鸟多了,来看鸟的游客也多了,当地实现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在白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随处可见。8月的一天,尽管是阴天,还是有不少游客来到大安市区内的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十几位女士身着统一长裙在水边合照留影,欢声笑语不断。一些游客在水中划着小船,水鸟在四周飞过。借助周边充沛的水资源,大安市打造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让游客在城市也能亲近自然。
    “过去大家用‘头上蜘蛛网,脚下臭水坑’形容白城,如今这里小区、绿地、湖泊、喷泉四处可见。”市民孙瑞说,好的环境来之不易,大家都像爱护家一样爱护它。
    盈盈一水间,河湖互济绿尽来。预计到2020年末,“河湖连通”工程将全面完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蓝图也将持续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