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温度 幸福你我他”

“城市有温度 幸福你我他”
——“辽源好人”2019年度人物揭晓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座城,致敬一群人。
    总有一些背影让我们肃然起敬,总有一些情感打动心灵;总有一种精神激励你我,总有一些瞬间成为永恒。他们像一缕缕清风,驱散我们心底的阴霾;他们像一支支火炬,照亮我们前进的征程。他们或爱岗敬业、或见义勇为、或守望相助、或敬老孝亲、或诚实守信,他们用最平凡的生命诠释了爱的力量。他们是物质世界的精神楷模,他们是美丽辽源的道德长城,他们是“辽源好人”2019年度人物……




慈爱暖阳
——记东辽县实验小学教师(现东辽县甲山小学支教)田雪峰


    在学生眼中,她一身简易得体的衣着,一副如阳光般的笑脸,温和娴静;在同事眼中,她是个“拼命三郎”型的班主任,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严谨谦恭;在家人眼中,她是“穆桂英”式的好媳妇儿;在10多个寄养的“儿女”们眼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儿女”,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她就是东辽县甲山小学支教教师田雪峰。
    23年来,田雪峰因爱而默默守护着幸福的大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多年来,田雪峰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寄养的孩子们,一直都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用朴素的爱,呵护他们成长,抚慰他们的心,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人物感言:“在我的大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懂得换位思考,能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父母,照顾家里的所有人;而其他寄养的孩子们也会在我累的时候帮我捶背;渴的时候帮我端水;脚疼的时候帮我捏脚……有时还会抱着我说:‘妈妈,您辛苦了!’那一刻,我的心好像被融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田雪峰




德医双馨
——记辽源市中医院内镜科主任刘扬


    在辽源医学界有这样一个人,他把“德”当作春风,“术”看成细雨,把“为患者服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不停地努力学习探索,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他以己之术,践行医者誓言;他潜心钻研,一心和“救治”相携相伴;他医者仁心,是不负“生命”信任与重托的守护者。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他就是辽源市中医院内镜科主任刘扬。
    人物感言:“‘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时热血就能完成的使命。虽然临床工作略显平凡,但因为岗位的特殊性,需要一份默默的付出,需要一份坚持,更需要一份真诚的爱。所以,我会守住自己的信念,坚定不渝把自己的这份平凡进行下去,尽微薄之力去帮助患者,用责任与担当做好患者的‘蒙面侠’。” ——刘扬




心系桑梓
——记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党支部书记蒋卫阳


    他是把全村的事挂在心上逐个解决的人;他是让荒山披绿、道路美化,自己却披荆斩棘、脚踩泥泞的人;他是头顶烈日,用汗水滋润了万顷良田,把贫瘠播种成幸福的人。他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干部,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他凝聚民心、引领幸福,在推动脱贫攻坚、强村富民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把心交给村民,把自己变成了村民心中“自家人”。他就是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党支部书记蒋卫阳。
    蒋卫阳是千千万万个村干部们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才让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得有温度、美得有形态、美得有韵味,让村民们感受到更多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物感言:“我的梦想,就是把我们永治村的各种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虽然全村都脱贫了,但远远不够,我要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越来越富裕。虽然不少贫困学生已经圆了大学梦,但这也不够,我们永治村还要培养出更多大学生,让他们学有所成以后,带着知识的力量重返永治村,为家乡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撑,为永治村的未来注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村官的力量。” ——蒋卫阳




忠诚担当
——记辽源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杨立勇


    他经常行走在复杂的案发现场,让蛛丝马迹“开口说话”,用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为凶案现场的死者申冤。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使命,用言行捍卫人民卫士的庄严承诺。他一直坚守刑事技术岗位,一直摸爬滚打在刑事犯罪现场勘查第一线,甘为幕后英雄。他就是辽源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杨立勇。
    杨立勇一直秉持鉴定证据是法庭最高证据。不论冰天雪地还是烈日酷暑,不论危险的河堤还是狭窄的供热通道,不论发腐发霉还是血肉模糊的尸体,都有他仔细测量、反复实验、沉默深思、细致勘查提取证据、线索的身影。他从技术角度对无声现场的解说,还原事实真相起到了“指南针”“定盘星”的作用。
    人物感言:“我是一名人民警察,就注定承担这份责任与担当。每一起案件对我来说都是一场战‘役’,不管多难都要坚持到底。让事实说话、让黑白昭雪,我责无旁贷。” ——杨立勇




无悔求索
——记吉林日报社驻辽源记者站站长隋二龙


    新时代的辽源是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而他是这座城市转型发展的观察者、守望者,也是新时代辽源的见证者、书写者。他以永远在路上的执著,担负起初心共鉴的宣传使命。他就是吉林日报社驻辽源记者站站长隋二龙。
    隋二龙与辽源这片土地已经有7年的不解之缘,与辽源百姓更有着一份深情厚谊!每天早上6时左右就到单位开始工作,周末经常加班,就算是放假回到白城老家,他的心里也还是想着辽源。在辽源工作的2500多个日子里,他回白城老家的次数累计不超过30次。吉林日报社辽源记者站的成绩斐然,7年多来,隋二龙对辽源的宣传报道在《吉林日报》创下了几个之最:见报时间最快、发稿量最多、获奖率最高……在《吉林日报》累计刊发340多个专版、45个头版头题、5128篇稿件、1863篇新闻图片,为宣传辽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物感言:“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愿用对事业的敬畏之心一直奔走在新闻路上,初心不改、不负韶华。用脚步丈量新时代内涵,聚焦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大事;用手中的相机和笔,带领读者‘搭乘’着‘转型发展’高速列车驰骋在新时代。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展现思想与信念的力量,担负起初心共鉴的使命。”
    ——隋二龙




人间大爱
——记东丰县杨木林镇杨木林村村民李维玉


    普通人的守望相助最为朴实可贵。东丰县杨木林镇杨木林村二组村民李维玉,从1997年到2017年,悉心照顾八旬老人吴淑凤和其智障儿子宫井宝20年。他用农家人最朴实的友善,扫除他人门前雪,以举手之劳化解隔壁瓦上霜。他用20年的热忱,把邻里间的磕磕绊绊,精心演奏成新农村里和谐的交响乐。
    20年中,李维玉主动承担起吴淑凤母子二人吃、穿、住、行。周围的邻居也被李维玉的善举所感动,总是由衷的赞叹:“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李维玉这样的好人、好邻居。”
    人物感言:“我们都是邻居,20年前吴淑凤老伴去世的时候,让我照顾他们娘俩。由于娘俩都不认识字,生活上有很多不便,怪可怜的。助人为乐嘛,举手之劳,我也没觉得照顾他们是一件麻烦事儿,一晃这么多年就过来了。” ——李维玉




奋斗匠心
——记富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首席技师丁照民


    他把焊接技术置于心中,拿捏一分一毫。他将工艺创新融入血液,把握每分每秒。执著,于是不断改进,积土为山。精进,于是革新生产,无惧挑战。他匠心筑梦化为脊梁,为事尽心、为企尽情、传技于人,他不负初心与使命。他就是富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首席技师丁照民。
    心无旁骛,专注而大成。他用三十余年完成从“工”到“匠”的升华,为事尽心、为企尽情、传技于人,不负大国基业!
    人物感言:“在今年企业的调研中,我发现,现在省内有不少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上面临技术和人才短板,迫切希望能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我认为目前具备省、市级以上的工匠是否能够组成一个联盟,不但为各自企业服务,而且咱要走向社会,为更多的企业服务。通过组建高技能技术人才‘朋友圈’,让企业发展更有活力,让振兴梦想不再遥远。”
    ——丁照民




躬身笃行
——记辽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分析室主任米娟


    最平凡的人,最普通的工作,但却奉献着最无私的爱,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环境监测员的坚守与执著。匠心无悔、韶华无愧,砥砺23载,她用汗水成就监测“工匠”。誓言无声、步履铿锵,她选择坚守最初的理想,把奋斗变成习惯,书写最美的平凡。她就是辽源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分析室主任米娟。
    米娟凭借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在“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中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人物感言:“因为喜欢,所以热爱。从业20多年里,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成长,每次分析出准确的数据、出具完美的监测报告时,从内心深处就有一种成就感。假如再给我一次择业机会,我依然还会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米娟




攻坚为民
——记东辽县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第一书记付敬余


    他从县城到贫困乡村,从办公室副主任到第一书记,他把自己蜕变成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基层干部。他“舍小家、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积极奋战在扶贫第一线;他用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打开贫困群众的心扉;他用自己的智慧为贫困群众指引致富的方向。凝心脱贫,不使一人掉队;聚力致富,不让一户落后,他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是廉洁奉公的诚实人,是民主管理的开明人,是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他就是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业的东辽县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驻村“第一书记”付敬余。
    人物感言:“因为驻村,三年来与家人聚少离多,缺少了对父母的关心、对妻子的陪伴、对孩子成长的见证。虽然我没做好自己家庭的角色,但家人们没有抱怨,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我的工作。正因如此,我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承担起‘第一书记’的责任与使命。我的家人们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真心的想对她们说‘有你们真好’。” —— 付敬余




平凡伟大
——记东丰县二龙山乡中心小学教师孙立平


    一条崎岖的山路,丈量了她对教育工作的执著,两个无私奉献的十年,诠释了她对山区学生的挚爱,三尺无怨无悔的讲台,成就了她对心中理想的追求。一位乡村教师,用爱书写了扎根乡村教育的最美情怀。她就是东丰县二龙山乡中心小学教师孙立平。
    孙立平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偏远的山村小学。20年间,她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夏天为孩子热饭盒,冬天为学生生炉子,缝洗校服,恶劣天气接送孩子,并坚持资助孤儿和留守儿童13名,她就像孩子们的妈妈;学校美化绿化,她又是一个像样的木工和瓦工,修理桌椅、铺甬路、刷大白,甚至上房修瓦……七年为学校节约资金2.8万元,她是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也是一个出色的村小校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都没有让她退缩;她用爱书写了扎根乡村教育的最美情怀。
    人物感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虽然上下班道路偏远,工作环境艰苦,但是我能够陪伴孩子们成长并得到家长的认可,内心还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为孩子们付出,我无怨无悔。”
    ——孙立平




孝善恒久
——记西安区仙城社区居民康秀德


    两本《岁月悠悠》36万字,记述了康家奋斗求索的百年家史。康秀德家由27个小家,63口人组成;这个家庭的老父亲叫康永库,是一位98岁的普通农民,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生活窘境,立志让子女读书的愿望矢志不渝、痴心不改。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教育和精心培养,9个子女全部走出山沟进城工作,实现了老人一生的夙愿。
    正是因为康永库老人对子女一直秉承着“忠孝仁厚·求知励志”的家训,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哲理。9个子女全部有了较理想的工作,其中,有空军技师、企业高管、中学校长、大学教授等。
    子女们也十分感恩父母的养育。他们在母亲90岁大寿、父亲95岁大寿之际,先后出版了36万字的两卷《岁月悠悠》,以表达对父母的无限敬意。虽然书中记录的都是普通农家的平凡小事,但它却是两位老人家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也必定成为这个家庭,家训、家风、家教不断传承的最好教科书。
    人物感言:“‘忠孝仁厚,求知励志’的家训,把我们所有家人的心凝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每个人都用心爱着家里的其他人,这样我们才会幸福,我庆幸有这样一个大家庭。” ——康秀德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