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真善美何需“人造正能量”
心存真善美何需“人造正能量”
编前语:
“考上清华的女大学生跪谢父母。”当高考成绩出来时,看到这样的新闻,感动了多少父母、激励了多少学生。可惜,当大家满怀热情地给视频“点赞”后,揭秘的却是“这只是一场事先排练好的表演”,刚刚的感动顿时变得索然无味。
去年6月,也有一段很火的“监控视频”:高速路上,小男孩身后有车急驰而过,旁边人见义勇为救男孩儿于危难之间。看到视频的网友纷纷心怀祝福地给好人“点赞”,却不承想这又是一场“大秀”。
网络发展到现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想要“声大”就得“与众不同”。“反转”,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的无奈,网民已经习惯却仍在害怕,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一切都早已安排,那我们又在真情实感个什么劲儿?
人为制造“正能量”的人怎么不明白:如果只想看演出来的内容,我们为啥不去看影视剧,至少影视剧的质量和内容更好。我们之所以会关注、“点赞”“小视频”,就是为了见到现实中的真善美。在此,也奉劝那些总想“搞点儿大新闻”的自媒体:少一点儿套路,多一点儿真诚。
现象——
难辨真假“正能量”“新闻”处处有“反转”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出炉,有几则“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的短视频引爆网络。其中一段视频中,穿着校服的女孩,一边哭着奔向一位戴着安全帽的男子,一边说,“爸爸,我考上了!”进而跪地痛哭。再配上“百善孝为先”的文案和煽情的音乐,感动了不少网友。然而,在其他几段视频中,还是相同的故事,但爸爸则变成了“植物人”“捡瓶子”的人。
网友们发现,这几则视频中的女孩应该是同一个人。随后视频拍摄者也承认,这几个视频的内容都是“演出来的”。但面对被“欺骗感情”的网友们,拍摄者却回应说:“我从来就没说过我的段子是真实的,如果你觉得我在骗你的眼泪,那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看那些韩剧哭得眼泪稀里哗啦的,你们怎么不去找他们呢?我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正能量的段子,想让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然后他们去上学、去感恩父母,就这么一个段子,我有错吗?”
从“女孩子考上清华跪谢父母”的感动,到发现雷同视频的存疑,再到拍摄者承认是在“人造正能量”,并毫不认为自己有错。这一连串的“新闻”出现和“反转”,十分典型地展现了网络时代自媒体过度追求流量的生存状态:蹭热度、造新闻、被反转、不认错。
这并不是个例。去年底,一则“男子拉起男童拯救两个家庭”的暖新闻视频也遭遇了“反转打脸”。原视频中,一男子在车辆启动前拉开躲在车后的小男孩,避免大祸。许多网友看到后,也是纷纷给视频里的男子“点赞”。不过,这同样是一则“人造”暖视频。该视频模仿监控,甚至还在视频画面中标注“监控”字样,最终被查出为河北一农民小伙拍摄,目的也是为了“用这种创意传播正能量。”
今年四月份,安徽阜阳的民警对两位“想拍正能量视频”的拍摄者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原来,两人为拍视频,将一辆轿车违规停放在阜阳市的一处桥头,两名“演员”坐在一旁,表演饮酒摔瓶。两人违法停车,在非机动车道拍照、拍视频,民警对以违法行为传递正能量的两位拍摄者陈某、王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对陈某违停行为进行了处罚。
这些打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名义追求流量的事件并不少见。随手搜一下网络都能看到很多以“人造正能量”博眼球赚流量的内容,由一些自媒体平台、营销号扩散出来,再经大数据推广到个人,自然就会让人觉得所见都是同类新闻,随处可见消息反转。
根源——
追求流量声势 无视责任担当
大部分现代人的生活、娱乐和工作都依存于网络。网络市场广阔、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就业门槛不高,各类依托于网络的行业和平台成为许多创业者的首选。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随着网络从业者的增多,自媒体更是成了热门行业。当“网红”、做“直播”、做“大V”,甚至是各传统行业也纷纷加入进来,扩充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民众已经习惯了靠网络获取消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使用网络,就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接收信息,自媒体正是利用这些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些本质上只为了赚钱的自媒体,自然不会像官方媒体一样深入各行各业挖掘新闻事实、追寻事件真相,而只是为了在众多同行中抢到更多“流量”。在网络中,流量就是影响力,流量就是话语权,流量就是“来钱道儿”,某些个人和团队的价值取向也就变成了追求流量。
为了吸引流量,这些自媒体难免剑走偏锋“抢先机”“搏出位”。但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管控力增强,民众也更喜欢积极向上的新闻内容,于是某些习惯走捷径的自媒体又“灵机一动”,开始“人造正能量”。同时,某些平台也会为了流量对这些行为推波助澜,任由这些不知真假的新闻快速传播,也导致后期“新闻反转”频频发生。其实,这些自媒体和平台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吸引流量,本质上就是一切“向钱看”。
危害——
吹歪舆论之风 恶化社会风气
无论是“考入清华女生跪谢父母”,还是“以违法行为传递‘正能量’”,从这些拍摄者的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在“弘扬正能量”,甚至也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也正是这些将民众的善良、感动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行为,让民众对新闻和媒体的信任度直线下降。“人造‘正能量’”看似在弘扬正义,实则裹挟舆论声浪。为了流量,评论中“水军和黑子共舞”,与不愿“交出智商”的网民争执。
“人造新闻”的危害还不仅如此,一切人造的都是可操控的,人造的善良磨灭着民众的同理心,人造的争议事件消耗的是民众的正义感。有些自媒体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宣扬“子女生下来就欠父母的,应跪谢父母生养之恩”“守妇德的女人得幸福婚姻、享美满人生”等封建糟粕思想夹杂之中,扭曲他人的价值观。有的平台为了吸引流量,故意无视这些问题内容,任由这些言论引起纷争、挑起骂战,将人群分出不同标签,再制造出差别和敌意,污名化群体,最后闹得一地鸡毛,却根本不解决问题,只会扩大矛盾。
在网络中寻找共鸣声音、群起声讨反对者的行为更是常见,任何一条新闻消息下都能看到有不同观点的人在争吵。这也是网络特有的一种现象,越是有争议的,越容易聚集人群,而人群就是流量,流量换算价值。更让人担心的是,在网络中任何观点都能找到认同者,加上消息传播迅速和审核不严,导致了部分人的不良行为非但不会被纠正,自身的错误认知反而影响了更多人。
当民众对一切新闻报道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对任何“反转”都不再感到惊讶,被消耗掉的不仅是民众的热情,更是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而由这些问题内容引发的只有无谓的争吵,让人身处纷乱,变得更富攻击性,尤其是对三观未成型、自控能力差又急于向世界表达自己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格外惨烈,也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
思考——
短视走不远“取巧”难长久
当自媒体充斥在各种社交平台,我们日常接触的消息变得五花八门。同时,新闻的准确性也变得格外“飘忽”。摆拍、造假、假装权威瞎科普,将官方媒体的消息断章取义,使其变得耸人听闻。于是每逢大事件,我们看到了各种“惊人消息满天飞,辟谣和反转紧相随”现象,新闻发布成了鉴定大赛,民众看个消息都化身鉴定大师,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他人赚钱的数据。
于是为了流量,有人搏出位、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有人踩着法律和道德的红线来回试探。当然,那些出格的自媒体是走不长远的,当国家开始对这些网络上乱发声的自媒体进行约束,他们又有了新招儿。既然好新闻不好找,那就自己演一出,是真是假无所谓,反正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单纯善良的网友为其贡献热度,就算被拆穿了引来一片骂声,同样也是在涨流量,更为下一次更新的推广打好了基础。
网络上人人都可以“发声”,影响力越大所要应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这一些对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同样适用。当然,舆论只能引导而不是镇压,网络上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任何“发声机构”和个人对他人都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为了维持社会舆论的和谐氛围,无论是官方媒体、自媒体还是提供新闻服务的网络平台,都应自觉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为了流量而玩弄舆论。
对于某些“看似人造正能量,实则为流量”的自媒体,想有所约束,就须做到多方抵制。相关监管单位要加大管罚力度,提升其对方的犯错成本,而不是简单的封号了之。对于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要加强自查和内容审核,面对群众举报快速反应,而不是对流量大的“大V”、营销号“睁一只眼、闭一人眼”。作为消费者和流量数据的网民,对没有准确来源的消息不要轻信,及时将发现问题新闻的自媒体拉黑,而不是以“对线”的方式宣泄怒火,顺便给对方送流量。
不仅仅是生存于网络环境时代的自媒体,其实在哪儿都有“人造精英”。有摄影师为拍摄效果绑住小动物“摆拍”,有“民间科学家”声称制造出水动力的永动机,还有“气功大师”“太极宗师”以一敌十、无人能近身……但人造的终是虚假,这样的“聪明人”最终都被扒下“行业精英”的外皮,露出不堪的内核。“聪明人”的套路和结局告诉我们,虚假是走不长远的,对自己和他人都要保有一颗赤诚之心。心存真善美,方能处处见光明。只有踏踏实实地努力、认认真真做事,才能真正收获累累硕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