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文明 遇见美

遇见文明 遇见美


辽源广播电视台 周景宇


    我的家乡——辽源,小城大美,让人沉醉,无论是它白天的依云而立,还是夜晚的枕月而栖,都是那般的美轮美奂,它是文人诗语里的字字珠玑、它是画家笔下的灵气、它是摄影师镜头里的寻寻觅觅。
    当我品味这座城市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不是霓虹闪烁、欢歌劲舞,也不是大街小巷弥漫的时尚气息,而是不经意间的一幕幕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久久在耳畔回荡的文明之音。
    当你走近这座城市,无论是在人流拥挤的路口,还是幽静恬然的小巷,无论是在热闹繁华的市镇,还是小桥流水的乡村,都能感受到文明的阳光、感觉到文明的温度。
    荷花绽放于池塘,增添了池塘的生机;鸟儿筑巢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万物都以不同的风姿勾勒出美丽辽源的和谐画面,而这和谐的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家乡人的身影,或下象棋的,或舞扇子的,或窃窃私语的,或一家老小共享天伦之乐的,尽显一派和谐的景象,使小城拥有了别样的风情。
    辽源是家乡人的舞台,文明的剪影增添了家乡风景的内容,大美辽源与可爱的家乡人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风景相得益彰,美得和谐、美得永恒。因文明而和谐,因和谐而美丽。文明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文明是一首动人的乐曲、文明是家乡人的淳朴与善良。
    我的家乡——辽源,它似一株馨香的花朵,使人陶醉,让人欣喜;它如一首古老的诗歌,使人高尚,让人品味。它像一轮圆月,与家乡人的文明相伴相依。
    感受文明,是从一个个志愿者开始的。清晨,当朝霞开始拥抱大地的时候,志愿者们就头戴红帽,身穿红马甲,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汗,湿了他的衣衫、化了她的妆容,快乐,幸福,文明,却像林间的雏燕,跳动着步伐,成群结队……从成人到孩子,从个体到家庭,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小城护绿,为小城梳妆。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干净的路面、悦耳的鸟鸣……如今家乡的各个小区都是出门有景,四季皆绿。志愿者们走进弃管小区,去除“补丁”,清理垃圾,街道、物业、居民联动,昔日的棚户区蜕变成了美丽宜居的家园,家乡到处营造着“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当家做主”的和谐氛围。居民创城意识在增强,小区文明创建水平在提升,环境优美、平安祥和、崇德向善的美丽家园为辽源的文明城市创建增添了一抹生机。
    创城不停歇,文明再出发。我看到小女孩在辽河边拣拾游人丢弃的垃圾,争当“美湖使者”;我听说黑暗中开远光灯照陌生人回家的“光明兄弟”;我看见一个又一个“辽源好人”的事迹传遍小城后,有人感动得哭了,有人幸福地笑了;我听见来自各行各业的辽源人为“创城”代言……在十字路口,在公交站台,一个个交通文明志愿者用自己的奉献规范着一种行为、传授着一种理念、指引着一种方向。这种行为,就是文明的行为,这种理念,就是文明的理念,这种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
    小城之所以文明,是因为有了弃恶扬善的品质;小城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在不断播撒着助人为乐的种子和收获着感恩的果实。小城之所有拥有内涵,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家乡人的灵魂,一个个文化精品力作,用艺术的语言歌颂着家乡人的美好生活。
    忘了是哪一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在小城谱成了悠扬的旋律,在城市的喧嚣中跳动着和谐的音符。斜拉桥静静地守候在辽河之上,如一位慈祥的长者,与月亮广场深情相望,述说着小城的历史,又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间隙里俯首辽河的波光旖旎,聆听辽源创城的佳音。
    雨后之夜,夏虫叮咛、花香四溢,六岁的儿子读着小区宣传版上的一行大字:“爱家乡、讲文明、做主人……”,他拽着我的衣角问我什么是文明,我告诉他“文明像一朵花,遇见文明就遇见了美”。说着我打开手电照亮前方的路,一位步履蹒跚的长者小心迈过泥洼,回头朝我们挥手,示意感谢。突然,儿子急匆匆地跑到前头,用矮小的身体笨拙地靠住小区的楼宇门,等着这位行动不便的爷爷吃力又快速地挪动着脚步,走向楼宇门……儿子嘴角翘起一条弧线,看着我时,明亮的眼睛如星星般闪烁。转身,我的目光落在小区花坛的一角,那里鲜花簇拥,不知何时起,它们已经次第开放,开得那样妖娆而又低调。
    夜很静,美丽的小城还未沉睡,楼宇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洁净,一道月辉牵动着我的目光凭窗望去:绽放的霓虹灯编织了夜的美,晚归的人们在公交站台有序的等待,斑马线前,车辆排起长龙等待一个孩童搀扶老人走过,环卫工人挥动着扫把,马甲闪动着别样的光芒……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望着眼前这座美丽又和谐的城市,我不想以诗歌的名义赞美她,不必用敬畏的心捧读她,亦无需用画笔描绘着文明之花,我只想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夜晚,每一个时光流逝美丽沉淀的瞬间,轻轻漫步在这可爱的城市,用脚步丈量她的辽阔与纵深,遇见每一个和谐的瞬间,遇见文明,遇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