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给你最好的爱

想要给你最好的爱


编前语:
    年轻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是会带着几分手忙脚乱:一方面是要经验没经验、要专业没专业,遇到问题才会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可偏偏网上的育儿知识良莠不齐,不知该听信哪位“育儿专家”;另一方面,老辈人凭着当初养大孩子的经验和“隔辈亲”的情感因素,总会对孩子的教育作出很多“建议”,甚至会直接利用身份上的天然优势,对如何教养孩子进行“人工干预”。可到底应该是听“育儿专家”的话,还是听老辈人的经验之谈?一时之间,年轻父母们不知该如何是好。
    作为家庭的生命延续,孩子是全家人心中当之无愧的掌中之宝,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父母,总想给孩子全部的爱。但如何正确地爱护孩子,还真是一门学问,仅凭丰沛的爱是不行的,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来说同样是种伤害。好在随着育儿时间的增长,家长们也在成长。丢掉那些不靠谱的“专家说”和不科学的“老经验”,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


    年轻爸妈经验少,遇到问题易“麻爪”


    药品要放在孩子碰不到位置,电源插座要妥善安置……新时代的父母们有了网络知识库,育儿常识那是一套一套的,这也让新手爸妈们看起来特别自信又“靠谱”。可一旦孩子身体真的出了状况,新手爸妈们又分分钟“麻爪”,满脑子的问号。比如孩子发烧了该怎么办?“虽然还没过38.5度,但随时有可能往上升,要不要吃退烧药?要不要给孩子吃点儿消炎药?是不是应该去医院呢?但去了医院生病的小朋友全聚一起,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一大长串的问题冒出来,新手爸妈们总感觉怎么做都不对,虽然有一脑袋的相关知识,但新手爸妈们没有实践过。
    发烧还只是孩子健康状态异常情况之一,常见问题还有腹泻、摔伤、烫伤、蚊虫叮咬……小孩子平常看似活泼健康,但他们的免疫系统还很脆弱。稍微吃点儿凉的就可能引发拉肚和发烧,出去玩一会儿,或是家长一眼没看到,就有可能摔倒或是被蚊虫伤到。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宝,一旦生病或受伤,都会牵动全家人的心神。在医院的儿科诊室,我们也常看到全家人齐上阵,忙活一个孩子都能满头大汗的情况,宝宝生病妈妈也跟着病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不喜欢去医院,也怕打针吃药。当孩子健康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家长总会犹豫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医院。而孩子只要到了医院就要抽血、化验、打针,即使只是普通的感冒,也得花个几百块钱,吃药打针几天才能见好,孩子遭罪、钱也不少花。有的家长就想着要不要给孩子吃点儿中药调理一下?在这里,推荐给家长们几种实用的建议:
    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向专业医疗机构咨询,比如自己也不敢确定孩子是否需要到院治疗,也可以提前电话咨询,或是向社区医疗求助,这些专业的医生会给出孩子是否需要到医院检查的建议。请家长们放下网上搜索和某些平台的药品推荐,以免遇到“蒲田系医生”或热情病友的“医托”。家长们既然不是专业医生,更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那就更需要正规的医疗机构给出的诊疗建议。平时,家长也可以多查询专业的医典类APP,这些专业平台里面收录的是国家级医疗系统专家的治疗建议,里面的常见病症和处理办法相对较全,可以给家长们提供常见病症的处理方法和一些健康常识,多了解其中知识,也可以让家长避免陷入误区。




    饮食之争


    科学育儿和传统经验的激情碰撞


    宝宝吃得好才会长得壮,但“吃什么?怎么吃?能不能吃?”也是能引发堪比吃货党“甜咸大战”的争端。新手爸妈没经验,为准备孩子的食谱大多是照本宣科,而从小都过惯苦日子的长辈们,对孙辈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喂他们吃好吃的食物。各种肉、糖、水果、奶制品……他们觉得什么好吃就给孩子吃什么,正餐吃完有水果,水果吃完有点心,不吃到孩子的小肚子鼓起来绝对不算完。如果孩子不小心吃多了,不消化或是食欲不振,那就再吃点儿山楂开开胃、喝点儿酸奶助消化。
    老辈人总觉得能吃是福,孩子多吃一口都是好的,不仅什么好东西都先给孩子吃、什么贵的都舍得给孩子买,也非常不满年轻家长阻止孩子吃东西的行为。不仅满足孩子任何要求,更立志于把孩子变成小胖娃娃。而更令年轻父母们忧心的是,很多人的饮食习惯都不太健康,咱东北人又普遍口重,再加上老年人味觉退化,喜欢吃点重口的,而小孩子的饮食却要做到少盐、少油、少糖,那些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小零食、饮料,又有很多都是用调味料堆出来的垃圾食品。
    年轻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控制他们的饮食,老辈人则会尽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两代人不同的饮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碰撞。一边是家长新吸收的科学喂养知识,一边是老辈人疼爱孙辈的情感表达,两边都有理,但又很难互相说服,偏又两头为难。为人子女怕伤了老人的心,但自家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又该如何选取?其实,无论是一些薰、酱、腌、烤类的食品,还是各种小零食和甜饮,对孩子的健康都有所影响,而老年人大多对健康饮食认识不到位,他们觉得孩子养得白白胖胖就是健康,也不认同家长为了“孩子好”就什么都不让他们吃,即使孩子父母多次说过不要让孩子喝饮料、吃零食和糖果,他们也总会和孩子分享“偷吃”带来的快乐。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的问题,是两代人教育理念的碰撞,孩子的饮食之争也只是冰山一角。总之,新手爸妈想要把自己的父母变成“同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爱与溺爱


    无底线地对孩子好也是一种伤害


    “我孩子一岁多,已经会背古诗和拼音了。”“宝宝二岁了,还是不爱开口说话,会不会是发育迟缓?”“我孩子三岁了,吃饭还是要大人追着喂,真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我的孩子31个月,自己的衣服自己穿!”听多了新手爸妈对自家孩子的描述,就会发现孩子间的差距真的是非常大。这并不是有的孩子聪明、有的孩子傻,更不是哪个孩子天生懂事,或生下来就是个“熊孩子”,而是他们的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孩子们都能吃饱穿暖,他们的生长发育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之所以有的孩子看起来差了很多,全在于很多家长太惯孩子,“狠不下心”教育孩子独立成长。
    无论年纪与辈分,在大多数的家长眼里,孩子永远都是需要家长关心、爱护的小可爱。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对家长来说,仿佛昨天他们还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可一转眼他们就要第一次离开家长的监护,到幼儿园去学习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他们在幼儿园里开不开心?与小朋友相处得融洽不融洽?如果宝宝不乖,幼儿园的老师和阿姨会不会教训他们?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有家长送完孩子自己偷着抹眼泪,这并不是值得人发笑的画面,此时的家长们的心中是充满不安、不舍和心疼的。
    从刚出生的“软软小团子”到跑跑跳跳喊着“爸爸、妈妈”,家长们一天天把孩子养大,对孩子怎么宠爱都不奇怪。但爱一不小心太过丰沛,就容易变成溺爱:孩子自己吃饭太慢、边吃边玩还到处洒,不如大人喂得快、吃得饱;孩子手指又细又软,自己系不了扣子,家长帮忙有什么不对?“他还小呢,懂什么?长大就好了。”这句话几乎就要成为一些家长的口头禅了,也成为一些家长溺爱孩子的借口,如果将这种心态持续下去,孩子长大了也还是个“孩子”。
    其实,无论孩子是需要喂饭还是自己穿衣吃饭,归根到底是不同教育方式的结果,但这两种教育方式并不绝对。“狠心不管”孩子的父母是希望孩子成长得更独立,为孩子“服务到位”的家长是希望孩子更幸福。最好的教育方式还是两者兼备不跑偏,孩子能相对较好独立完成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做,但也要关心孩子的心情和意愿,尊重孩子的想法,为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这才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必备知识


    正确的学习是最好的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有家长早早地让孩子拿起了笔,背诗、算数、讲英语、学编程;而有的家长则将希望全都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自己则完全不上心。我们当然知道两种方式都过于极端,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孩子揠苗助长,又有什么样的知识是家长要早早教会孩子的呢?
    玩耍和学习,有时候可以同时进行,但很多家长在教导孩子时,反而干扰了他们吸收知识,更可怕的是他们却还在抱怨孩子太笨。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营造学习的氛围,学校负责系统教学孩子的知识进展。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语文、数学,也不是外语和拓智,而是包括音乐、自然、体育、劳动等所有全面提升孩子素质的教育。除此,还有安全知识和求助常识,远离水、火、电,不登高、不乱跑,遇到问题找警察,会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遇到地震、火灾、他人溺水等天灾人祸时如何自保和逃生。而学习这些知识,远比孩子会背多少首古诗、会默写多少个单词重要。




    成长计划


    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学校和家长双方都不能空缺的教学内容,是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品德的培养。家长想给孩子最好的爱,送房、送车、送知识、送人脉,都不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不好的人,路会越走越偏、真心愿意与之结交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拥有良好的品德,孩子会更受他人的喜爱,拥有好人缘的孩子未来的发展前路也更宽阔。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品德,无论孩子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会走错路。
    培养孩子品德最好的方法是家长的潜移默化,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睡前的故事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也是家长为孩子讲道理、教导他们做人的最好时机,可以在故事中教会孩子善恶、明白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学校和老师则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学生们的相处模式,确保没有孩子受到不应承受的伤害。而社会各界则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做好监督和辅助,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教导孩子知识也许很容易,多重复几遍总能学会些什么,而培养孩子的品德,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开朗活泼、安静腼腆、直爽暴躁、内敛多思,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孩子的习惯好养但性格难改,但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可能拥有良好的品德。但这不是家长几句话或老师教上几天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学校和社会营造的和谐氛围和赏罚分明的规则、制度。让孩子们都能在友爱、和谐的环境里生活,尽情地快乐成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