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王靖波:不忘初心 温暖同行

“第一书记”王靖波:不忘初心 温暖同行
本报记者 宋淞

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王靖波(右)的身影。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短发,白色衬衫,结实的体型,小麦色的健康肤色,谈吐随和,干净利落,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他是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忙碌是他的常态。他就是西安区金河村的“第一书记”王靖波。
    提起“第一书记”王靖波,金河村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满口称赞:“王书记工作踏实,谦虚随和,感谢他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
    面对乡亲们的夸奖,王靖波谦虚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不用感谢我,作为既光荣又具挑战性的驻村书记,这都是我该做的。金河村是全区脱贫任务最重的村,和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做实事,开拓创新、精准施策,才能不负使命、不负担当。把金河村建设成新时代的美丽新农村,这是我的初心与梦想。”
    俗话说“脚上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流露多少真情”。王靖波是2017年通过西安区公开遴选,被西安区委派驻到灯塔镇金河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1000个日日夜夜,他主动融入到群众中去,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自身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服务于民,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点赞。
    走家串户访民情
    起初,村民们对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有些疏远,工作难以开展。但在王靖波日访、夜访、约访的努力下,他与乡亲们唠家常、聊发展、交流谈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覆盖走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详细做好工作记录,因人而异、因户施策。渐渐地,村民们不再把他当成是“上面派来的干部”,而是当成“村里人”了。
    在王靖波对村里的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后,他立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极协调榆银村镇银行对王振兴无息贷款20000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韩基高、邱宝安、文丽、韩基成、陈伟、韩福兰进行了危房改造;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烁宇、文悦申请办理每年获得补助资金3000元的“雨露计划”。在他的带领下,金河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高标准农田路20余公里、断头路3.34公里、路边沟7公里、村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路灯132盏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及秋收拉地难的问题。
    心系群众暖帮扶
    在村部办公室挂着一面“一心为民办实事,倾情共建新农村”字样的锦旗,它是村民徐才金为了感谢王靖波特意定制的。徐才金紧紧握着王靖波的手,激动地说:“感谢王书记,多亏了你,我才能站起来,时时刻刻惦记着俺们老百姓,你是俺们的好书记!”
    几年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才金在煤矿挖煤时腿部被砸伤,下半身瘫痪好多年,要想站起来必须做膝关节置换手术。但他和妻子都没有劳动能力,家庭负担很重,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所以一直没有做手术。
    王靖波得知后,积极联系健康扶贫定点医院。咨询后发现本地医院虽然能够报销大部分医药费,但需要聘请外地教授,费用较高并且不在报销范围内,患者无法承担。后经过多方打听,王靖波得知长春延安医院能做这个手术,于是亲自到那排队挂号找专家,咨询手术详情,沟通转院事宜。在与徐才金沟通后,金河村“两委”和王靖波一起把徐才金送到了长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瘫痪多年的徐才金终于站了起来。
    心系百姓,暖心帮扶。徐才金一家的故事只是王靖波工作作风的一个缩影。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金河村百姓的一致好评。
    真抓实干助脱贫
    脱贫攻坚战开展以后,王靖波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脱贫工作,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争取扶贫资金300万元建设金河村扶贫创业特色种植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产业园的运行不仅带动了贫困户的就业,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让参与就业的村民实实在在地学到了技术,让一些有致富想法而苦于无技术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通过系列产业的落地,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自2017年王靖波驻村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3万余元。
    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80人,在2019年通过了省、市扶贫部门的专项验收,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随着金河村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当村民们看着路灯晨昏按时亮起、走在平整的油漆路上,金河村的老百姓相信在“自家人”王靖波的带领下,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会更加平坦光明,他们每个人都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