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柳成荫”

脱贫路上“柳成荫”
《延边日报》记者 王吉萌


    从和龙市出发,南行约35公里,会看到郁郁葱葱的两山之间,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一栋栋白墙蓝瓦的房屋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一棵棵小树迎风摇曳,村边墙面上绘着民族特色浓郁的图画……这就是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蜕变成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柳洞村的变化,要从2016年讲起。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柳洞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村,朝鲜族村民占95%以上,平均年龄超过60岁。村内党员少,党员老龄化严重,没有35岁以下党员,曾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016年1月,延边州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综合处处长姜庆松主动请缨,到柳洞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支部是核心,班子是基础,党员是关键。”姜庆松决定从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改变柳洞村贫穷落后现状。
    首先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党员分片包保制度等,规定党员每天8点30分到村部一起学政策、议民事、解民忧。姜庆松坚持带领村班子成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宣传脱贫理念,传达党的政策。柳洞村党支部书记金浩说,刚开始入户走访时,村民有些抵触情绪,但姜庆松坚持一户户地走、一家家地唠,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党支部就是火车头,我们都要在‘车头’的带领下加满油、铆足劲、向前冲!”村民们表示。
    莺迁乔木 燕入高楼
    过去,柳洞村7个自然屯分布在15公里的公路沿线上,仅有两个自然屯实现了道路硬化。村里外出打工人员较多,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不足10户,房屋简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房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只有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才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2016年,柳洞村实施易地搬迁,整村搬了家。
    建档立卡贫困户柳昌范清楚地记得4年前乔迁新居时的情景:“2016年10月31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村里举行新村部落成暨易地搬迁新房交接仪式,知道我们搬进新家,州领导特意来为我们发钥匙……”
    2016年,柳洞村整村易地搬迁,新建新房56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39户,安置区征地拆迁17户。柳昌范一家一分钱没掏,住进60平方米的新房。房屋采用电取暖,解决了因封山育林烧柴难问题,也免去了老人生火取暖做饭的繁重劳动。入住时,对口扶贫单位还向柳昌范一家赠送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免费为他安装了橱柜和衣柜等设施,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
    改善住房只是第一步。近年来,柳洞村投入90万元建设文化广场,配套新建了凉亭、健身器材、门球场等设施;投入32万元完成160平方米居家养老大院建设,现已投入使用;投入197万元完成1.27公里村内道路硬化及3034延长米边沟建设;投入130.7万元完成电线改造配套设施,满足群众生活用电需求;投入26.1万元完成联通设施工程,通讯设施实现户户通……小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脱贫,归根结底要挣钱。
    柳洞村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调整产业项目,采取土地入股、场房租赁等形式,引进延边峰山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养殖、种植、民俗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有机循环经济;采取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方式,与延边犇福清真肉业有限公司实现村企联营。扶贫企业每年按比例向村民分红,贫困户每年人均增加收入3600元。
    在为村民分红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充电”,将党和国家的各项利好政策转化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硬措施、好办法。为有效解决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村干部主动走访年轻有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助他们谋划产业项目,为其他贫困户树起标杆。贫困户崔光秀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了10万袋桑黄。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他感叹道:“我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能发展产业。如果没有村干部的鼓励、帮助,我哪能有今天!”
    为扭转村集体经济“空壳”局面,村干部多次到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探索符合本村的发展道路。依托“一汽小镇”项目,柳洞村建设了十余座民宿,供游客住宿,建立全州第一个“五同”教育培训基地,推动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截至目前,柳洞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脱贫路上,柳洞村已“绿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