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智慧气象”建设 保障辽源人民福祉安康

辽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宏韬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气象与每个人、每个集体乃至全社会都息息相关。近几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天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群众也越来越离不开天气预报。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市极端气象灾害呈频发重发并发态势,暴雨洪涝、暴雪、雾霾、大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不断出现,2013年甚至出现了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龙卷风天气,各种灾害天气给我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对于其它突发性灾害而言,大多数气象灾害是可以预报并提前防范的,每一次成功的预报都可以大大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年来,我市气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气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主动融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在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三农”、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社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气象行政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不凡的成绩,有效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防灾减灾、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的重要作用。全市气象工作要紧密结合创建智慧城市,加快推进智慧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需求。
    智慧气象是辽源市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依托高度发达的网络系统和雷达、卫星等高科技观测手段,结合我市加密雨量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观测设备的实时观测数据和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形成相应的服务信息,通过智慧城市平台为全市各行各业提供标准化、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智慧气象建设完成后,气象部门可以为政府部门实时提供决策服务信息,为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和企业、工厂等用户实时提供专业服务信息。普通群众只要身处辽源市范围内,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各种途径享受到周到贴心的气象服务,真正做到气象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同时,还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影响局部地区的天气,趋利避害,为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防护和保障。
    智慧气象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一要优化完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在我市雨量监测盲区和重点防范区域继续布设加密自动雨量站,提高时空监测的精细化程度,达到乡镇全覆盖,并根据需求,逐步做到网格加密,提高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二要完善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提高气象信息传输带宽及后备电力支持能力,建立包含水利、国土、交通、林业等接入的气象信息网络中心,为政府决策和各部门快速接收气象信息提供通信支持。三要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加快县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完善手机短信发布系统,加快乡镇村屯预警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布设及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尽快全面布设预警信息广播接收终端,切实解决气象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支持。四要依托东北人影工程建设项目,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升我市人影作业能力。同时,要努力提高预报时效性和精准度,提供超前、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信息,服务政府,服务百姓。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青年人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也是智慧气象建设的中流砥柱,智慧气象建设需要青少年的广泛参与。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整体人才素质和知识水平有了很大地提高,但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还要大力引进培养青年气象人才,吸收他们参与到天气和气候工作中来。同时,在广大青少年当中,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对气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积极投入到气象事业中来,夯实气象事业发展根基。
    气象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事业。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事关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局。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全市气象部门要切实担起“消息树”、“发令枪”的重担,筑起防灾减灾的第一道生命防线。要继续围绕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智慧气象为抓手,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要更多地关心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参与气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共建幸福美好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