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四力”拉练走进西安区

本报记者“四力”拉练走进西安区

    6月12日,辽源日报社组织各部室记者进行“四力”拉练活动。图为记者们在西安区进行集体采访。


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第一书记王金波向记者们介绍多肉的种植和销售情况。

一名骑马爱好者在西安区尚骏马场里驰骋。

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网红”直播带货多肉。




金河村建特色种植园当年就脱贫
有了来钱道  年年不发愁


    本报讯(记者 刘彬)6月12日,记者走进西安区灯塔镇金河村扶贫特色种植园的大棚里,村第一书记王靖波指着一片生机蓬勃,结着香瓜的一排排瓜秧说,建设一个扶贫特色种植园当年就脱贫,有了来钱道,以后就不发愁了。
    金河村是西安区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42户,贫困人口80人。为帮助这个村实现脱贫,长远发展,2019年,西安区利用扶贫资金为该村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3593平方米,建筑面积4560平方米,5栋现代化温室种植大棚,作为扶贫产业的主要项目。一年能种两茬香瓜,还能再种有机蔬菜,可实现贫困户和村民务工500余人次。为更好地起到标杆和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村种植业发展水平,将大棚委托给技术力量雄厚的辽源市东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每年承包费10万元,收益的40%以分红的形式,按贫困等级分三个档补贴给贫困户,确保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其余6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兴办公益事业。2019年,特色种植园的收入使金河村摘掉贫困村帽子,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如今的金河村产业建起来,把每户贫困户镶嵌在每一个产业链里,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享受到“产业红利”,使脱贫成果稳得住、稳得久,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碾山村种植多肉脱贫致富


    本报讯(记者 侯辰豫)6月12日,记者在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看到温室大棚里的多肉造型各异、憨态可掬。主播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把多肉植物销往世界各地。据碾山村第一书记王金波介绍,这里是碾山村扶贫创业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基地。多肉,让该村脱贫致富。
    近几年,多肉植物凭借萌萌的体态、超高的颜值,俘获了大批花友的心。作为花卉界的新宠,种植多肉植物同有着巨大的商机。2018年,碾山村在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新建了5栋温室大棚,经过多方考察,与承包商合作,其充当“科技指导员”的角色提供技术支持,并且每年承租5栋温室大棚,为碾山村带来10万元的经济收益。其中,收益的60%给贫困户分红,4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种植多肉,曾经有69户贫困户的碾山村,当年全部脱贫。随着脱贫形势向好,现今,收益的40%分红,60%用于壮大村集体。目前,项目基地种植多肉1000余种、10万余盆。
    种植多肉不仅让碾山村脱贫致富,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5组村民张久婷从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建设开始就在这儿工作,每天负责浇水、栽花、打包。张久婷说:“以前在外打工一天才能赚三四十块钱,现在在这儿一天能赚八十块钱,工资翻了一倍。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奔小康,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谁能想到,小小的多肉植物如今成为了碾山村脱贫致富的宝物。




“多肉经济”带富一方乡邻


    本报讯(记者 高琳)6月12日,在西安区灯塔镇碾山村的特色种植产业园内,一名主播正在网上直播销售他们栽培的多肉植物。眼下,这些多肉正通过网络渠道,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走进种植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小植物的独特魅力。近千株多肉植物被种植在小花盆中,按品种排列得整整齐齐,一盆盆肥硕细嫩的多肉形态各异、晶莹剔透,十分惹人喜爱。
    据碾山村第一书记王金波介绍,多肉种植园区是西安区灯塔镇特色种植产业园一期的扶贫项目。园区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共五栋大棚,2018年建成后承租给经营商,经营商每年向村里支付10万元承包金。项目建成当年,全村104名贫困户全部脱贫。作为东北较大规模的多肉种植园区,现有1000余个品种,十万余盆多肉植物,线上线下均有销售,宝岛台湾也有合作方。
    多肉植物一年四季都在生长,长期需要人来看管,这为全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干不动体力活,相比之下管理多肉更加轻松。与此同时,园区还为有养殖意向的村民免费提供培训指导,教会农民技术,增加农民收入。
    正忙着给多肉浇水的张久婷大姐对记者说:“原来在袜厂做拣配每天只能挣30多元,如今不用外出打工,在园区每月就可以挣2000多块,不仅帮补了家里开销,最重要是来回上班只要几分钟时间,足不出村就能赚钱。”


无污染“试驾”等你来


    本报讯(记者 宋淞)“让我变成美丽的骏马,和你驰骋在天涯,一起守护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合着《天蓝蓝》动感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纵马驰骋,是每个人心中的梦。6月12日,记者来到我市新增添的一处特色旅游文化场所——尚骏马术俱乐部。在这里,久居城市中的工作族,在家门口就可以秒变马背上的狂野战士,远离城市喧嚣,释放本真的自我,去感受疾风、追赶雄鹰!
    尚骏马术俱乐部所处位置幽静、清新,避开拥挤喧嚣的车流、人流,这里如同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跑马场上,穿着设计时尚、做工考究的骑马装,黑色长靴加头盔,帅气又潇洒的跑马爱好者正在心无旁骛地接受教练的指导。
    尚骏马术俱乐部是我市一家比较正规的马术俱乐部,专业的教练、完善的装备、专门的场地,现有英纯血、阿拉伯、温血、蒙古热血等专业教学马匹24匹,还有为会员及普通市民提供骑马体验、马术指导和小朋友马术培训等项目的6名国家级马术教练。
    辽源马术协会会长刘佳宁说:“在当下紧张繁忙的生活中,骑马成了健康生活的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种自然的运动方式。骑马不仅能提高人的敏捷度与协调性,锻炼体魄、美容瘦身的同时,还能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尚骏马术俱乐部愿发展体育运动精神,服务大众,欢迎大家来体验纵马驰骋的快乐。”




跃马扬鞭:感受马背上的快乐


    本报讯(记者 徐楠)6月12日,记者在西安区大青山综合开发项目中心看到一处宽阔的跑马场内,骏马驰骋、铁蹄生风,不少马术爱好者们在此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宝马、放松身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马术作为一项与马相关的运动,早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时尚。历史也可证明,马术运动锤炼出马背民族强健的身体和进取性格。马的呐喊,生机勃发;马的驰骋,激情四溢。马术运动不但能有效治疗“办公室综合征”、强身健体,还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的自信,增强人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纵马狂奔所产生的啡肽类物质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欣快感,缓解都市人群孤独和压抑的情绪,愉悦身心。
    马术爱好者们对马术文化的崇尚、对高规格学习氛围的追求,使得我市首家资质齐全的专业马术俱乐部应运而生,爱马人士纵情驰骋的愿望得以满足。
    辽源市尚骏马术俱乐部总经理刘佳宁告诉记者:“随着马术运动的不断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马术爱好者加入此项运动。专业的马术培训机构拥有系统的马术教学、专业的马术教练、齐全的马术装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可以帮助马术爱好者更加系统、全面、完善地增加马术知识、提升骑乘技术、了解马术运动、传承马术文化。”


马术运动走进辽源


    本报讯(记者 季式学)马术,对于大多数辽源人来说很陌生,或许只是在电视、网络上见过。然而,有这样一群因马结缘、怀揣发展马术事业梦想的辽源青年,于今年年初在西安区成立了尚骏马术俱乐部,让马术走进了辽源人的生活。
    这几位辽源青年从国外引进了英纯血、阿拉伯、温血、蒙古热血、盎格鲁等不同品种的24匹马,对它们进行调训。5月28日,马匹调训完毕,俱乐部对外试营业。
    尽管俱乐部引进高贵马匹,建马舍、马场,喂马饲料等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学员体验、学习的定价标准并不高。“我们成立马术俱乐部就是为了让更多辽源人能够喜欢马术运动,让这项运动在家乡得到普及、填补辽源马术运动的空白,不断培养出本土优秀的骑手,有朝一日能够在辽源组织马术比赛,并代表辽源参加更高级别的赛事、摘得荣誉。如果价位定得太高,接触马术运动的人就少了,也就失去了我们成立俱乐部的意义。”尚骏马术俱乐部总经理刘佳宁说。
    从试营业至今,已近一个月,来自东丰县的一位中年男子每天驱车60公里来骑马,从未间断;刚刚接触马匹还很胆怯的孩子,现在已经毫不惧怕,骑在马背上自由驰骋、变身勇敢少年;一些不懂事的“淘气包”开始乖乖听从教练指导,训练的神情十分专注……看到学员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刘佳宁和同事们感到很欣慰。????? 
    从俱乐部创建初期就坚持学习马术的赵春艳,如今拥有双重身份,既是老学员又是新助教。她说:“以前我很胖,工作压力很大,骑马只是为了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没想到骑马骑久了,不仅体重减了,气质也提升了,现在每天骑马成了我最大的快乐。”


过去靠天吃饭  现在享受人生
六旬老农马金田日子越过越美


    本报讯(记者 刘红娇)“我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一辈子的地。过去是靠天吃饭,忙活一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让收入有了保底,想多赚钱就去打工,想休息就在家打理小院,日子美得很。”今年67岁的马金田站在自家庭院里,笑得很是舒心。
    说到这些年的变化,马金田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来钱道儿”多了。农民种地赚得是辛苦钱,忙活一整年每亩也就能得个六七百块,若是赶上年景不好或市场波动,能捞回本都谢天谢地了。现在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得到的分红与农民种地所得收益差不多,也没了风险。人力闲出来了,家里的每个劳动力都可以再打一份工。不管在村子里的合作社就近打工,还是到城里找活儿都行,只要人不懒,就能赚到钱。
    马金田家周围环境变好了。政府开展的各项环境整治工作,让马金田所在的富强村找回了当年的山清水秀。村民流转出去的土地有部分建成了涵养林,不仅让村民的饮用水水质跟着提升、保护了流经富强村的仙人河,地里产出的果子还为村里增加了就业和收入。 
    马金田一家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为了让农民居住环境变好,村里请来了长春的设计师,不用大拆大建,减少原料和建筑垃圾,却让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马金田家的小院还因为他打理得好,被评选为四星最美庭院。原本他家对面的独一户农房搬迁后,也被村里改建成小凉亭,成了村里老少爷们聊天时最喜欢的去处。
    有钱赚、住得舒心、环境又好,马金田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美。而他也只是众多辽源农民的一个缩影,在奔小康的路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马金田,过着各自的幸福生活。


·评论·
推进产业发展  加速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可以说,只有产业作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变样、农民受惠的成果。
    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在我市西安区调研中不难发现,一些贫困村通过引进多种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西安区碾山村第一书记王金波介绍,通过多方考察,碾山村引进观赏植物,重点发展多肉植物种植产业,并与吉林省东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西安区灯塔镇金河村第一书记王靖波也毫不落后,在多肉产业不远处建起了不受室外温度限制的全自动大棚,教村民种瓜技术,带村民一起致富。百姓增收,纷纷对两位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乡村振兴,根基在产业振兴、关键靠人特别是新型农业人才。如今,产业有了,如何把农村人才留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需要各级政府加大相应扶持力度。要强化人才支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这样,既有产业又有人才,相信我市农村将会大变样。
    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要狠抓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提升村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把农村建成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徐志杰 侯远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