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村民钱包的张普军

本报记者 季式学 陈兴权


    “你家还有多少钱?都放哪儿了?是不是还放在银行?”这些在他人看来很忌讳的话,张普军却在与村民的对话中经常“溜达”出来。
    “财宝不露底”,是中国人的传统。时常窥探他人钱财是不是有些不太地道?放心,身为龙山区工农乡工农村村主任的张普军,从来没对别人的钱打过歪主意,他这是在了解村民们的钱花没花在“正地方”。
    张普军养成打听别人钱财的习惯还要追溯到2007年。
    2006年,地处城郊的工农村有两个组的土地被国家征收。一时间,“百万富翁”犹如秋后的大白菜,遍地都是。
    钱多了,本该高兴。但张普军却担起了心,怕部分村民钱到手后不是用于再生产,而是过早地享受起安逸的生活。对此,他多次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提醒大家钱不能乱花,一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能没了地也没了“指望”。
    2007年,一场突发事件,让张普军意识到“村民的钱,我得管”。
    一天,张普军听说一村民的孩子从家中拿出5万元存折,仅3天时间就在市内花了个精光。此事,极大地触动了做事缜密的张普军——“我要过问村民的钱都放哪了。”从此,张普军就经常与村民拉家常,多方了解掌握村民钱的去向,并适时加以引导。2013年,张普军听说一村民现在什么活儿都不干,每天就是打麻将,还经常借钱给他人,且从不追账。在一个婚礼上,张普军见到了这个“豪爽”汉子。张普军将他拉到一个僻静处聊了起来,引导他把钱用在正道上,并提醒他不能只图眼前乐呵,要想到将来……
    张普军不仅管“祸害”钱的人,还管“搂着”钱不撒手的人。
    2组安世德是土生土长的老农民,淳朴的性格与他的姓氏一样,他追求的是安稳。土地补偿款到手后,安世德与老伴儿一合计,便把钱存进了银行。
    然而,在张普军看来,钱,只有流通,才能“生”钱。于是,他找到安世德做他的工作,希望他把钱拿出来,加入到市场流通中,以获得更高收益。但安世德就是怕有闪失,多次以“不准成”为由婉拒了张普军的好意。无奈之下,张普军以自己的财产作担保,安世德才打消顾虑,云里雾里地“玩”起了金融家口中的“资本运营”。
    安世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年的收益要比过去多3万多元,相当于他一年的打工钱。
    在张普军的多方引导下,工农村目前已有各种经济体46家,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不计其数。其中,村民王孝杰三姐弟共同投资400余万元做起了餐饮业;村民刘长春在2010年投资70余万元购买了门市房后,又投资40多万元经营着一家石材商店。刘长春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生意非常红火,年收入已达到了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