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之中的传统文化
粽香之中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了多种民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节前后,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赛龙舟等诸多特色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也许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且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这个节日里,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民族精神的认同。
关于端午的故事你知道几个?
很多人会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可以说,中国人都知道。还知道,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不错,端午节的来源,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辞海》对屈原作这样的评介: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浣湘地区。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所表达的英雄气节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重要一章。无论此后朝代政权如何更迭,屈原的精神丰碑一直屹立在历史的殿堂之上。如今,我们依然用高规格的仪式来祭祀这位伟大人物,是要以此来濡染华夏子孙的生命底色。
其实,除了屈原说,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从古到今,还有着多种说法,至少还有三种说法:介子推、伍子胥和越王勾践。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剧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而端午节的形成,也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这说法颇有见地。总而言之,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有多个来源,多种活动,内涵丰厚。
从端午品家国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习俗在新时代依旧生动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端午节蕴含了天人协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端午时在仲夏五月,正是一年当中阴阳变化,生存条件最为恶劣之际,智慧的先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佩戴五色彩线、插艾草、喝雄黄酒、制五毒符、吃无毒菜等方式,用希望、生机和活力影响自然、应对自然,以期避邪防疫,祥瑞降临,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文化精神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端午的习俗体现了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每逢端午佳节,祖国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系列活动。龙舟竞技,必须以齐心协力、默契配合为前提,以奋发进取、争当第一为基础。这种文化精神,是我们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也是我们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无数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力和精神保证。
除此之外,端午节的习俗还具有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的意蕴。佳节将至,家庭成员齐聚一堂,一起包粽子、挂艾蒿、观看龙舟赛,并将自家的粽子与左亲右邻分享,增进了家人、亲友、邻里之间的人际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文化意蕴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正是我们提倡的共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有传统生活呈现最集中、最丰富的节日物语,这也是祖祖辈辈薪火相传下来的文化方式。唯有在新时代正确“打开”它,才能更靠近它、读懂它,了解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刻的家国情怀。
那些心中的端午记忆
我叫于恒瑞,今年27岁,到了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纪,每年的端午,我都非常思念我的外婆。记得小时候,端午时节外婆都会将竹叶用热水浸泡三至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将一张张竹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用饭勺填盛上满满的糯米,在中间包一些枣子、板栗、猪肉,用筷子插实,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干稻草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几下,一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随后,外婆就把裹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
在煮粽子的间隙我会拿张小板凳坐在外婆身旁,趴在她膝盖上,听她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三四个小时后,粽子便可以出锅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还带着浓郁的竹叶清香。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嫩滑、清香四溢。那爽口、那香甜,至今难忘。
端午节,年年过,但我却再也回不到童年屋檐下的炉火旁,去等待那满满一锅热气腾腾的端午粽子。如今,外婆已去世了,我再也吃不到外婆包的粽子了。面对大街小巷四处飘香的粽子,也已经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份激动,只有一份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弥足珍贵的端午印象
我叫高志远,是一名初中教师,30多岁的我可以算是大叔了。儿时的很多记忆也已经模糊不清,唯有印象中的端午依旧鲜活有趣,如一股清凉的溪水流淌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准备粽叶和糯米,亲手包制许多大大的粽子,翠色的粽叶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点缀一颗红枣,然后包成立体的四角形状,用棉线缠紧,一个个精巧的粽子就完成了。儿时的我蹲在旁边,小手不停地在糯米中淘来淘去,比沙子好玩儿多了。也曾尝试着包粽子,可总是包不好,糯米总是漏出来,等煮出来、粽叶中的米已所剩无几。
除了包粽子,还要煮很多的鸡蛋、鸭蛋、鹅蛋。煮熟后我们这群孩子就会欢呼雀跃的拿着煮熟的蛋来碰,看谁的蛋硬。那个屡战屡胜的蛋都要保留好些天的,不舍得吃掉。有时会把这个当时让自个儿在小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的蛋忘在一旁,直至长毛、变质,最后不得不扔掉,想来真是有趣。过了端午节,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等待雨天。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大人们会给小孩儿戴一种五彩线,戴在手腕或脚腕上。有什么寓意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一点小孩儿之间都知道,那就是戴上这个之后要等到端午节之后的一个雨天才能拿下来,这中间是不能拿掉这个绳子的。到了雨天解开绳子,还必须把绳子放到水中去。据说,绳子会变成一条小花蛇随着水游走。每个小孩儿对此都深信不疑,默默地等待“放生”的那一天。
现在的端午节,感觉缺少了点儿什么东西。超市琳琅满目的过节礼品,动辄上百上千,端午大有演变为“粽子节”的趋势,许多古已有之的习俗,正逐渐消失,我们怕麻烦,因此,我们总在前行路上丢失掉一些东西。儿时的那种美好记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我想我们不要忘了一份对民俗传统的坚守,勿丧失掉我们的文化品位,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美好的节日文化传承下去。
盘点那些有趣的端午民俗
清香点缀五月节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因此,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代表性食物,它们或是月饼,或是饺子,也或者是香糯可口的粽子。就中国饮食文化而言,拳头大小的粽子已经演变出太多版本,也顺带出不少“最佳搭档”。但如果仅仅用“吃”来解构粽子,那就把端午文化扁平化了。中国人是讲究精气神儿的,小小食物承载着千言万语。“粽者,忠也!”相同的发音,寄托着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诉求。再仔细看,棱角分明的外表,严丝合缝的包裹,都似乎在隐喻着这个国家最为传统的精神内核。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辟邪,后来引申为可以斩千邪的“蒲剑”。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五彩长命缕 五色彩绳送百病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两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这种习俗起源于汉代,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因而,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挂在小孩儿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编成,分别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来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