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鸡蛋”到底有多“笨”

“笨鸡蛋”到底有多“笨”
本报记者 陈兴权


    端午将至,笨鸡蛋开始走红,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其势头已盖过高价猪肉。然而,笨鸡蛋并非只是餐桌上的食物,它拥有商品属性,更携带了人类“智慧基因”。
    笨鸡蛋,原指散放在林间、草丛中的鸡以自然觅食的方式产下的蛋。
    在竞相登场的笨鸡蛋中,符合上述饲养条件的笨鸡蛋少之又少,是蛋中极品。由于散放场地的限制和要求,加之自然界野生动物捕食,幼雏成活率低,饲养成本高,使很多养殖户养不起,最终选择放弃。
    据业内知情者介绍,为满足消费者对笨鸡蛋的偏爱,有养殖户在鸡舍中饲养笨鸡,虽然蛋的“颜值”高,但因投喂混合饲料和药物,其口感与营养成分都与商品蛋无二。
    目前,市场上的笨鸡蛋鱼目混珠,既有散放的“笨鸡蛋”,也有舍养的“饲料蛋”,还有吃饲料并在固定范围内溜达的“二等蛋”,如何甄别的确很难。
    其实,鉴别笨鸡蛋是否正宗也有方法可循。其一是看大小。通常饲料蛋个头大,而笨鸡蛋则较小。其二是看蛋黄、蛋清。饲料蛋的蛋黄颜色较淡、蛋清较稀,而笨鸡蛋的蛋黄颜色较深,且蛋黄大、蛋清黏稠。
    有人认为,吃蛋不过是丰富膳食结构。在快节奏的今天,哪有那么多精力研究它,况且,市场上的笨鸡蛋“身份”我们无从知晓,只能随机。
    事实亦是如此。但是,随着市场的多元发展,购货渠道已然改变,只要我们“事事留心”,正宗笨鸡蛋就会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