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

“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


    今年6月9日,是第13个国际档案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公众档案意识、宣传档案工作价值,市档案局围绕“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这一主题,在国际档案日前夕,向全市范围内开展档案主题征文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档案、了解档案,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本报今日刊发部分优秀征文作品,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




    档案,与我们一路相随
    市扶贫办


    档案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每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记录;档案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她看似遥远和神秘,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幼儿时的成长档案,求学时的学籍档案,参加工作后的职工档案,成家立业后的户籍档案、婚姻登记档案、各种社会保障档案等等。档案在工作查考、存史留凭、权益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不经意间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档案与人类演变一直相伴,档案必将一直与你我相伴。 
    这时的档案,已经不是一张泛黄的纸,而是我们要找寻的历史印记。利用档案时,只要我们带上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告诉档案管理人员真实的利用目的,尽力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事件等线索,就可以得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帮助。我们每天工作中形成的文字材料、研究成果、发明创造等,都是档案来源的主渠道,内容涉及人事、民生、政务、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方面面。形成好、收集好、整理好、移交好你手中各类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料既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义务。村、社区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服务好村(居)民是我们的职责。村(居)档案工作“三有”(有档案人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档案室)的落实需要你;村(居)民的农户档案、居民档案、低保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社会保障档案、救助档案等的建立依靠我们。 
    档案是见证我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过往的依据。档案是企业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是展示企业文化的生动媒介,是提炼企业价值理念的素材,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中,我们应注重对资产产权、商业信誉、知识产权、合同协议、客户信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注重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档案,收集保管好职工的履历、鉴定、工资、考核、技能评定、奖励和处分等文件材料,注重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档案的收集和传递。 
    每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在此,我们倡议大家:重视档案、关注档案、保管利用好档案,做档案的倡导者、实践者、先行者,让档案与我们永远为伴。 




    以“点、线、面”结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龙山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业中心  王艳杰


    档案工作是一项纪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当前,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在各项事业对档案工作需求日益强烈的条件下,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如何践行服务初心、担当发展使命,让笔者有了深入的思考——以“点、线、面”结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紧盯“1个融合点”,促进档案管理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对民生事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之应运而生的是档案数量大幅度增加,档案的质量要求也明显提高,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一要充分认识传统档案管理的短板。要建立专门的档案室甚至档案馆进行存放,并且要进行防腐处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随着档案日益增多,传统档案检索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很难从海量数据的档案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二要充分明晰档案数字化的优势。首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无接触管理方式的优点显现出来,既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接触传播感染的风险。其次,数字档案检索比手工检索档案的速度快,且数字档案可远程检索并远程提供档案信息利用,能够满足跨地区跨部门异地查阅材料的需求。最后,数字档案拥有检索准确性较高、存储条件相对简单等优势。三要做到数字化管理与传统管理融合发展。既要发挥传统档案管理经验、收集方式等优势,又要发挥数字档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特点,既要加强传统档案的手工管理和实体管理,又要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管理和网络管理,从而促进二者多方位机结合、全方位互补,不断推进档案管理取得突破。 
    围绕“2条主线”,促进档案管理肩负新使命
    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是一项需要着眼当前、放眼未来的工作。一方面,围绕使用意义这条主线,肩负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作为民政档案工作者,要切实落实档案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的新路径,将档案历史传承好,将档案文化保护好,将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担当好。另一方面,围绕参考意义这条主线,肩负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要把档案管理作为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充分挖掘档案参考价值,把档案变活,让档案说话、让历史说话,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对标“3个基准面”,促进档案管理回应新期待
    档案管理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随着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创新。
    一是优化服务,夯实思想观念基准面。一些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不强,档案意识薄弱,轻档案重业务的思想根深蒂固,更有少数人员片面地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员的事情,造成档案资料残缺、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严重抑制了档案管理的发展。要坚持原则束服务。做到以制度为准绳,忠于职守,始终坚持原则。要思想认同促服务。要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精准的服务会促进管理更加顺畅,清晰的管理会促进服务更有针对性。要主动作为优服务。要持续坚持规范化管理,保证为档案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是注重特色,夯实技术手段基准面。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进程,档案管理逐渐在向数字化迈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要创新工作方法。要持续关注民生,构建新农村档案服务平台。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优抚档案、农村低保档案等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档案在促进农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服务农村经济、维护农民权益、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作用,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显现档案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民生的凭证性作用。要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要完善档案数据库,建立资料查阅平台,不断推进档案数据向信息共享方向迈进。要扩大档案管理的外延,深化档案工作的内涵,探索建立集档案、资料、信息等为一体的“档案数据中心”,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支撑作用。
    三是协调发力,夯实队伍培养基准面。做好档案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全员参与抓队伍培养。要推进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努力打造一支“人人懂管理、人人会管理、人人能管理”的档案队伍。同时,要确保档案安全保密,坚决避免各类安全保密事故的发生。要优化培训抓队伍培养。要在培训模式上因人施教,重点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培训方法上内部挖潜。要定向培养抓队伍养成。要健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搞好梯队建设,以人才培养带动队伍建设,促进档案事业长远发展。




    光辉历程——见证1978-2020
    市委政研室  曹晓宇


    岁月匆匆,时间却像是一个不留情面的奔跑者,永远要比我们想象中的离开更匆忙一些。在时光离去的背后,总有那么一束光,会将岁月的痕迹衔刻在兰台之上、记录于文史之中,即便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也会向一位老友那样,在茶盏尘世间向人们娓娓叙说着光阴的故事,那道光的名字就叫档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也为辽源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十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兰台之上,在那一页页的档案之中,详细记录着关于改革的印记、关于辽源的印记、关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印记。
    翻开辽源档案的第一页,四十年,我们沧桑巨变化成蝶
    在砥砺奋进的40年中,档案从未缺席,它在实现伟大的历程中,见证着一点一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58.2倍,近40年年均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39.3:49.1:11.6优化到7.3:57.3:35.4,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是1978年的17.8倍、151.3倍、48.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104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实现46%,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发展。
    翻开辽源档案的第二页,四十年,我们特色产业活力强
    在砥砺奋进的40年中,档案从未沉睡,它在奋斗的延续中,见证着一点一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是1980年的49.4倍,年均增长10.8%。全市粮食总产量156.41万吨,是1978年的3.21倍,年均增长3.6%。翻开密集的档案架,打开整齐的档案盒,翻开标记着号码的卷宗,我们看到了这四十年来,辽源市如何走好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的每一步,是如何实现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伟大转变。以“梅花鹿、禽蛋、柞蚕、东辽黑猪、林果、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翻开辽源档案的第三页,四十年,我们民生福祉亮点多
    在砥砺奋进的40年中,档案从未忘记,它在通向与发展的道路上,见证着一点一滴。2018年,辽源市辖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036元,是1988年的36.7倍,年均增长12.0%;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55元,是1978年的120.7倍,年均增长12.7%。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提高。在档案之中,我们能看见凝心聚力改善民生、全力以赴促进就业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点滴努力,能看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显著增强。
    翻开辽源档案的第四页,四十年,我们社会事业成果多
    在砥砺奋进的40年中,档案从未离开,它在连接历史的桥梁上,见证着一点一滴。四十年来,我们的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科研攻关、星火计划、火炬计划,一项项科研成就正告诉世人我们的科技事业日益兴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院校559所,全市初中、高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5.3%、94.8%。一串串数字正告诉世人,我们的教育事业日益繁荣。
    档案里,一行行简单的文字将辽河儿女不简单的成绩记录成逐梦的传奇;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将辽河儿女彩色的年华镌刻成历史的血脉;一部部朴素的文献将辽源这座百年煤城不平凡的岁月浇筑上充满希望的颜色。在抗浪奋激的岁月中,总有一双无形的手、一支无形的笔,书写在兰台之上,永不褪色。 




    优化档案管理  助推脱贫攻坚
    东丰县扶贫办


    精准扶贫档案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见证,真实记录了全县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客观反映了东丰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加强和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存凭留证、资政惠民,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丰县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精准扶贫档案的管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扶贫档案管理,大力助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各级扶贫部门坚决执行档案分类管理制度,各乡(镇)在此基础上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管理,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份档案,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在基层得到直接体现。按照要求完善档案资料要求,各乡(镇)和贫困村均设立档案专柜,分门别类粘贴标签摆放档案盒,确保查找精准、方便。安排专人负责核实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逐项比对,逐户核实,做到档案资料与扶贫手册一致、帮扶台账一致、收支登记簿一致、扶贫系统一致,确保档案信息精准。各乡(镇)由乡(镇)扶贫办牵头开展扶贫档案管理工作,明确乡村两级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强化档案管理组织建设。整合多部门力量,并借助帮扶单位进行资料科学收集整理,按照贫困户档案、退出贫困户资料、扶贫项目资料、记录公示文件等,强化村“一户一档”资料,最大限度收集相关证明资料,确保档案全面、真实、有效。同时,精心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大走访活动,由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组成,深入到各村各户,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档案专题摸底工作,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贫困户识别资料、建档立卡材料、精准扶贫手册、贫困户个人资料、收支台账、结对帮扶等全部材料内容进行翔实整理摸底、逐一登记,为精准扶贫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县扶贫办多次组织扶贫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围绕“一户一档”材料的收集和规范、贫困户识别与退出等程序、贫困村申请识别和出列的程序和规范、扶贫项目库建设的申报和程序等进行系统培训,提高管理队伍业务技能水平。对镇(村)主要负责人、扶贫干部等相关人员进行跟进培训,学习档案管理规范、扶贫手册的填写、“一户一档”资料整理。开展拉练活动,组织人员到东丰镇、黄河镇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寻找差距和不足,逐步实现档案整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适时组织人员对档案整理资料进行交叉互查,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对薄弱环节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确保档案资料整理到位。




    档案见证西安区大变化
    西安区档案馆  赵爽


    作为一名工作在“兰台一线”的80后,我真真的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可喜变化,也懂得了档案并不是人们常想的只是承载个人信息的一份资料而以,它更多的是存放着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见证。
    这是一份1989年的照片档案,里面有一张黑白照片:高低不同的烟筒下面,是一排排平房,旁边是普通的土马路。这正是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那时西安区以平房为多,没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最多的只是自行车。而现在全区7万户棚户区居民已改造6万户,“我的家园”“河西新苑”“兴合小区”等新建10个居民小区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新的公交专线,私家车络绎不绝,新建仙城大街等15条道路共25.5公里,拉大了城市框架,释放了发展空间,住房的改善、道路的顺畅、环境的变化中,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升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安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从西安区委、区政府近10年的文书档案中,就可以感受我区正逐步变成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材料、建筑建材等为主导产业。档案里存的一份份文件、一份份合同、一份份意向书,见证了西安区因煤炭开采而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独立的工业体系正逐步形成。翻看这些档案,才读懂西安区前进的脚步:规划建设了20.74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投资30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显现。
    放眼看去,北部新城建设雏形初现,矿山公园、湿地公园项目的实施,矿山博物馆和主题广场的建成,新世界彩悦城等大型商场的入驻;3D、4D、IMAX等电影院接连开放;凯旋王国水上乐园将大海搬到了我们身边;轻扫二维码,“两只母鸡”蚯蚓蛋等健康食品快递上门。仙城大街边的绿化带今年正在改造,屹立着形态各异的雕塑,各式灯光交相辉映,这是党的好政策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满足“民生期待”的充分体现。2010年,由于我区集体企业撤并多年,很多企业在经营、转制过程中不仅资料丢失、遗漏,而且有些企业职工档案也已丢失。我馆针对此问题翻阅了1984年至2001年的所有企业审批、更名以及合并档案数百卷,终于在有效时间内,为退休职工及时参保提供了参保的有效依据。
    正是因为档案有着“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价值,才能成为历史的见证。




    小档案见证扶贫大开发
    东丰县小四平镇  孙智源


    翻开东丰县小四平镇扶贫档案室内的档案,一页页扶贫记录、一张张扶贫照片格外醒目,内容涉及贫困户信息采集、遍访工作、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方方面面。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一线阵地指挥所,截至目前,共有107户、21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钢铁村实现脱贫出列,全镇无未脱贫人口,无返贫人口。
    领导带头、强化担当,建立完善脱贫攻坚“三大体系”
    小四平镇全面履行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了镇、站(所)、村三级扶贫工作责任体系,严格推行领导包片、站所包村、干部包户的联动包保机制,做到扶贫工作责任到人,落实有力。健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体系,规范驻村工作队管理,推进驻村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推进项目、优化布局,重点发展扶贫“五大产业”
    工作中,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利契机,投入资金250万元谋划实施了钢铁村光伏发电项目、太阳村农机合作社项目、孤山村等7个村光伏发电项目。钢铁村光伏项目2019年实现收益2.5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5万元。孤山村等7个村光伏项目2019年实现收益8.7万元,为贫困户分红7万余元。太阳村农机合作社项目2019年实现收益11200元,为太阳村贫困户10户24人分红,人均467元。
    高效利用、注重监管,严把扶贫资金“一个关口”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小四平镇持续加大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严格规范使用程序。在资金使用拨付上,坚持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等方面倾斜,真正做到扶贫资金使用“投入实、资金实、到位实”。在资金监管上,严格公告公示,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公开透明,保障社会和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纪检、经管站、扶贫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实地察看、与村干部和贫困户交谈等方式,对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全程监督,确保扶贫资金发挥到位。
    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着力抓好“两不愁三保障”
    根据贫困户真实贫困程度,分别制定脱贫方案,实现“一户一档”精细化管理,“一户一策”精准化脱贫。教育帮扶政策。2015年至今,小四平镇共为12名贫困学生申报7.8万元雨露计划补助金。健康扶贫政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组建“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包保部门卫生健康局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免费为贫困群众体检,累计体检1000余人次。“五点双享”社保政策。我镇现有95名贫困人口享受社保。危房改造政策。2016年以来,实施危房改造65户,已经全部完工入住。低保兜底政策。将全镇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安全饮水方面。2019年为贫困户打井15眼。
    夯实基础,动态调整,确保建档立卡“四个精准”
    聚焦程序精准。集中力量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保证贫困户进入、退出的真实性、合理性,把好识别、退出关口。聚焦档案精准。加强档案科学化管理,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信息采集表、扶贫手册和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相关资料及时归档,做到信息完备、数据精准。聚焦“一户一档”精准。强化“一户一档”工作,做到贫困户信息卡、健康扶贫、帮扶工作等材料齐全;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全部上墙;户籍信息、收入支出、帮扶措施等内容清晰明了。聚焦宣传精准。汇总建档立卡、健康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政策,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
    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建立完善扶贫“五个机制”
    建立稳定增收机制。大力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以企业统一回购、推广销售等方式,保证产品销路,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建立扶贫扶志机制。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切实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建立监督调研机制。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建立宣传带动机制。通过悬挂固定标语及条幅、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最美扶贫人”“最美扶贫标兵”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建立人居环境统筹机制。将贫困村、贫困户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纳入到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当中,力求实现“五美”“五净”目标。
    五年来,小四平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一本本扶贫档案里,所有扶贫工作人员在扶贫工作中展现出的实干奉献、迎难而上、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必将推动扶贫工作不断向前,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