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辽源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创城”,辽源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本报记者 郭珍珠
全国文明城,究竟长什么样?它是一个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城市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个文明”的崇高荣誉,仅仅测评指标就达到1080项。
1080项,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国考”难度可想而知!安徽淮北历时22年的不懈努力方实现“创城”梦圆;辽宁盘锦“创城”成功是“十年磨一剑”14年矢志不渝的结果;黑龙江伊春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过了9个年头……
如果单纯陷入对这些数字的恐慌里,辽源完全有理由不去开始。
市委书记柴伟在创建动员会上一语道破了“创城”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开头,我们就永远创不了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开始,我们离“文明”永远隔着1080项的距离;如果没有开始,我们的城市只会被落得越来越远。实力,决定着尊严和话语权。虽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无异于行尸走肉。一个城市若没有目标,何谈根与“魂”,又如何凝聚起发展的精气神?“创城”,是勇气,是挑战,是责任担当,是辽源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自我加压”已成为辽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一种常态。无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还是生态治理、环境改善,无一不是辽源不断解放思想、挑战极限、自我加压的过程。以仙人河治理为例,就是一个自我加压挑战“不可能”的生动实践。多少年来,对于仙人河的黑臭,辽源人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不抱希望。2018年11月,对于环保欠账,辽源痛定思痛,按下整改快进键,举全市之力打响了治河之战。下猛药,狠治理,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销号作业……经过16个月的枕戈待旦和夜以继日,如今,东辽河流域生态治理成效逐渐显现,水清了,鱼来了,东辽河河清断面消除了劣五类达到了国考标准!2020年4月,在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东辽河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之际,辽源立即启动国家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创建工作……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加压”,又何尝不是为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赢得了时间、树立了自信、攒足了底气!
说是“自我加压”,还在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找“短板”补“短板”的过程。1080项测评指标,内容涵盖了所有党政部门的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市民群众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就我们辽源来说,对于这1080项测评指标又细化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业要靠“两化”来推动,城市城镇要靠“双修”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要靠“三百”工程来推动……这就是创建的重点和标准体系,这就是我们的参照,这就是照出我们短板的一面面镜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对照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明确责任主体和质量标准,一条一条细化、一点一点结合,日日见成效、每天有提高,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一种获得、一种厚积薄发呢?
不要因为难以到达就害怕出发。只要把右脚放在左脚前面,路就不会遥远。
“自我加压”促蝶变,跬步终将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