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权力的“方向盘” 为民众权利开路

本报记者 汪琳


    众所周知,权力与权利是一对“双胞胎”。权力的大小与运用,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现实生活中,部门“有利则管,无利不理”并非个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屡见不鲜,这都是因“利”而起。因此,划定权力的界限、把好权力的“方向盘”,还权于民,用权于民,服务于民,是捍卫人民权利的重要之举。
    今年,无论是国家“两会”还是地方“两会”,简政放权,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这是一项自我削权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政府转变自身职能的“开门第一件大事”。而政府部门迈出“简政放权”的重要一步,就是将脚踏进了经济领域,将改革目标对准了行政审批体制。3月1日起,我市遵照国务院批准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与全国同步,正式启动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这一举措,不仅取消和下放了政府手中的权力,还将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体制。“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子才能跑起来。”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将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实现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回归,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样,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摘掉权力的“身份标签”,压缩权力自由裁量的空间,群众才能行使享受平等的权利。贫困边远山区的孩子、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拥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与城市孩子一样升学、读书;加强医疗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医疗优惠政策;打破“重男轻女、重理轻文、注重名校标签”等聘用条件的不平等,开拓更多就业渠道,满足大学生、外地务工人员、进城打工农民等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
    说到底,各领域逐步放权于民是全面深化改革“整盘棋”中的关键一步。通过改革限权、依法确权、科学配权、阳光示权、全程控权,让权力“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使民众权利在阳光下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