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普惠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普惠民生福祉


    一场始料不及的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毫无防备,在举国抗“疫”的同时,其背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深度反思。从古至今,天灾人祸的事情,不会少见,往往都会给我们留下惨痛的教训、深刻的领悟。
    新华网之前发布的消息称:过去30年里,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面积已超过15%,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提醒和求助。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自然观。自然是生命之母。自然界中的物质,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就会得到自然的馈赠;人类伤害自然,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灾难不可怕,每一次的灾难都会让我们反思过去的错误,也会让我们从行动上努力去消除导致类似问题的已知潜在隐患。这场疫情,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态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保护森林——
    杜绝乱砍滥伐行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发展,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要保护森林,减少乱砍伐树木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生产和使用木制一次性筷子客观上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特别是木制一次性筷子属于一次性消费,既造成木材资源的浪费,还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消费一次性筷子是一种浪费。中国的人均森林资源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要低,节约将会给森林带来更多的喘息机会。其次,减少纸张消耗是我们随时可以做到的事情。怎样做一名环保的纸消费者?首先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再生纸和由环保原料生产的纸张,确保纸张不会来自具有保护价值的树种或造成濒危动物失去了栖息地,而且可以借此推动造纸业进行环保生产。最后,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森林生态系统的观念,根据森林的不同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把森林经营成功能最多、效用最好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面积、蓄积的增加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十分重要,但是必须考虑在扩展同样面积、增加同样蓄积条件下森林功能的完备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又比如,一些地方森林资源匮乏,后备森林资源不足,需要休养生息,但在一定时期的休养生息中必须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全,即讲求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不仅如此,每年大量来自原始森林的木材被用作生产纸张。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把上百年的老树砍掉用来做复印纸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一些地区,这样的事情还在发生。历史上,森林为国家积累了财富,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不食野味——
    革除乱食陋习


    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他在考察中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数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在此次疫情焦点之一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曾经有一份网传菜单,鼠、果子狸、孔雀等野味均在其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真实原因还在探究之中,但事实已充分证明,人类打乱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给自身带来了疾病和灾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在食物消费上,有些富裕起来的地方和人群,就将吃野生动物当做高档生活的象征,当做追求个性自由和炫耀生活品位的一种方式。在许多城乡,餐馆、酒店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既是一场灾难,或许也是推动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契机。建议大家不要去吃野生动物,去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就是相当于破坏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人们怎么去破坏大自然的,大自然就会怎么对待人类的。
    但值得庆幸的是,疫情发生之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从加强监管,到立法禁止。短短几个月,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远超以往,而要打好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阻击战,就必须科学自然观为指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在全党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疫情是大自然的预警,而随着越来越突出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节能减排也成为各级政府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所谓“节能减排”,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这是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致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温室效应的出现、水污染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社会的主体是人,节能减排的主体也必须是人,节能减排必须从每一个人抓起。由于个体的认识不足或者忽视,致使一个水、电等白白的浪费掉、汽车无情地冒着黑烟。不是没有人注意到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危害,而是多数人认为环境污染问题离自己很遥远,不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浪费自己的钱财,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自己有钱,无所谓浪费。殊不知,水、电、气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现在的浪费,就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隐患。发电厂发电所需要的煤炭等资源以及所排放废气、污水、机器设备、电脑耗材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危害。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源和能源,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绿色生活——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此次疫情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在深层次上,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观念的问题。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只有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衡的绿色生活方式,才能以科学、健康、文明、安全的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古以来,我国对绿色生活就有朴素认识,人们也一直在践行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都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现代物质生活高度富有的社会,标志美好生活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疫情之下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健康的方式生活。比如,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一种没有污染、对环境友好、健康的生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人们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理念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美丽中国,需要人民自觉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自治与共治的关系,树立全民行动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这次疫情爆发的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然不强,关心、参与、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仍有待提高。近些年来,野生动物疫源疾病越来越多,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现象普遍,生态环境的全民行动观还远没有落到实处,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态势,用14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全面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提升和锻造公民的道德素养与生态道德品格。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这表明,具有某种美德的人是通过实践锻造而成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躬身践行美德,我们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为社会所期待的有德之人。公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是从不浪费粮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和塑料袋、不践踏绿地草坪、不乱砍滥伐森林树木这样一些具体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中开始生发的,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环境正义、生态修复、生态审美、生态责任等更高层次的生态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则需要更持久的实践和磨炼,才能由外部的他律转化为公民的自律,最后形成稳定的生态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品格。而随着公民生态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品格的形成,我们就可以日益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污染,通过发展方式的变革和生态修复还大自然以原色,进而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关爱、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伦理自觉与生态道德风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民行动,要树立和践行全民行动观,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学深悟透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进而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行动。在种种的自然灾害面前,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国家政策,更是必须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态度,人们向往青山绿水,向往春暖花开,向往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个家庭,每个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愿疫情早日结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黄鹤楼头,长江两岸,花朵盛开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