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力量提升城市温度

道德力量提升城市温度


    文明行为是涉及城市居民的大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感,更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一年来,文明养狗、高空坠物、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问题相继成为舆论热点,表明当前社会对道德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几年,我市从文明行为规范的细微之处入手,以法治的刚性推动文明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种文明条例的完善和实施,让道德的力量不断增强。乘车有序、文明养犬、开车不随便鸣笛、小区内不圈占公共绿地、殡葬不搭设灵棚等一系列行为都彰显出我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在不断增强,市容市貌也有了极大改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市的文明底色。
    城市的文明是一盏明灯,它能照亮光明的道路;城市文明也是一场细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道德力量也就是提升整座城市的温度。




    文明养犬尽责任


    当前爱狗养狗的人越来越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犬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一些养犬不文明行为也带来了噪声、伤人等诸多社会问题。为打造优美、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让群众自觉做到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势在必行。
    遛狗不拴绳、狗便不清理、大型犬伤人……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遛狗引发的纠纷在全国各地居民小区多有发生,群众怨声载道。在某种程度上,狗患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很多矛盾的激发点。针对文明养犬,2019年多个地方都出台规定对养犬进行明确规范,由养犬引发的社会问题有所减少,但在个别地方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作为养犬人首先应该依法养犬,依法办理饲养犬只的相关手续,并每年申办延续登记,做到一户一犬,不超养犬只,不饲养大型犬、烈性犬,出门为犬只佩戴犬牌。不遗弃、虐待犬只,不组织或参与斗犬。其次,不带犬进入社会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管理照顾好爱犬,携犬外出时遇到老人、小孩儿、孕妇,请自觉避让,加强犬只训练,防止爱犬乱吠乱叫、伤人等扰民现象发生。外出遛犬时,随身备好小铲子(或硬皮纸)和塑料袋,随时清理犬的粪便,并妥善处置保持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按照犬类防疫的有关规定做好狂犬病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定期为爱犬注射相关疫苗。关爱犬的健康,定期为爱犬进行健康检查,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安全养犬也是重中之重,请将爱犬圈养或链束,外出遛犬时请为爱犬带上犬链、嘴套,避免伤人、打斗、走失等问题发生。要解决养犬引发的社会矛盾,必须让相关规定“长出牙齿”。只有严格执法,让违法成本足够高昂,真正发挥法规的震慑、警示作用,不文明养犬的行为才能有效减少。对于那些缺乏文明养犬意识,甚至明知故犯者,严格执法才是最好的教育。养犬也是一种责任,应督促养犬人士在享受“家有萌宠”权利之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这既涉及公共利益,也事关城市的文明形象。
    文明养犬是文明社会的一种体现,争做文明养犬人,创建人犬和谐的美好家园,是每个养犬人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自律的养犬人,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




    公共场所不抽烟


    你在前方吞云吐雾,她在后方咳嗽不止。“吸烟有害健康”虽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仍有烟民不顾他人健康,对“公共场所禁烟”标识视若无睹。而“二手烟”的危害,随着人们的关注、媒体的披露,近年来也被众所周知。一场在公共场所“捍卫不吸烟者健康,抵制‘二手烟’”的无硝烟的战争就此拉开。
    为了保护不吸烟者的权益,营造一个洁净的公共环境,许多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餐厅、公共交通等都贴上了“禁止吸烟”的标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是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禁烟令”一出,大快人心,许多人拍手叫好,网络上支持的声潮一浪盖过一浪,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受着“二手烟”的窝囊气,又有多少人对被迫吸“二手烟”深恶痛绝。“抵制‘二手烟’,净化公共环境”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应该多一份自觉、一份克制、一份责任,在认识到吸烟有害自身健康和形象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人在公共场所的权益,不能因为一己之利就以牺牲他人的健康、破坏公共环境为代价。而不吸烟的人也要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纵容、不姑息、不妥协,唤醒自我保护和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理直气壮地劝阻他人不文明吸烟的行为。
    为此,全社会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以达到从“源头”削弱“烟民大军”的效果;一些关心环保和公众健康的社会组织要多组织宣传活动,使“禁烟”的环保观念深入人心;餐厅等一些公共场所,有条件的要设置专门的吸烟区;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推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立法,从法制层面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净化了公共环境,那么保护公众健康便指日可待,公众的公共生活质量也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生活垃圾不乱倒


    如今,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新热潮。2019年7月1日,上海的垃圾分类新政已经启程,其他省份也将陆续进入“强制时代”。推进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我市在垃圾分类上做了许多工作,不少“金点子”受到市民欢迎,在浓厚氛围的影响下,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增强,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然而,仍有部分市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垃圾分类混乱,甚至出现乱倒生活垃圾的情况。而生活垃圾的危害大家知道多少呢?生活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垃圾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如果不妥善处理,必然危害着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目前,城市的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小区居民的有机垃圾二次污染后所产生的,小区有机垃圾的不断增多是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源头,我们要减少生活垃圾,就要进行垃圾分类。生活垃圾中有一些电池、皮革、塑料制品、涂料、油漆等含有重金属和化学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土壤中,会对土壤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于环境我们要懂得热爱,生活垃圾不要乱投乱放。推进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技术与标准的完善,也需全链条的协调统筹。从公共治理的经验而言,通过划“硬杠杠”,以规则涵养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就是高效且务实的做法。
    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垃圾分类关系到每个家庭,需要大家自觉养成好习惯,更需要全社会的精细科学管理来支撑。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带动身边的每个人参与进来,让广大市民从中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环保的重要性。“生活垃圾不乱倒,垃圾分类记心头,绿色环保更美好”,垃圾分类,期待有你!




    规规矩矩过马路


    “凑足一拨人就走,和红绿灯无关”,这种不看红绿灯、没车就走、随意穿行交叉路口的过马路行为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引发了社会对生命安全和文明素质的讨论和共鸣。“中国式过马路”到底危险在哪?轮番上演的行人车祸事件就是血的教训。
    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有很多:交通知识普及不够、行人对闯红灯的危害认识不足、道路设施不完备、不科学等原因,但根本原因是部分国民文明素质不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闯红灯过马路的现象,折射当下道德文明。而培养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营造文明氛围。文明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发挥户外广告牌、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类媒介作用,大力开展文明交通公益广告宣传,把文明交通的宣传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让市民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气息。其次,要加强文明的引导。“中国式过马路”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个不文明的交通习惯,而坏习惯的改正则需要文明的引导。此时,文明交通志愿者就充当了文明交通的使者,他们穿梭在各个交通路口,针对行人开展“不闯红灯”志愿劝导活动,劝阻行人乱穿乱行等交通违法行为,宣传文明交通规则。最后,要加强文明教育。一个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交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各中小学校要利用课堂、假期、开学式、班队会,开展文明交通知识宣传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养成文明过马路的良好习惯。除了执法和处罚之外,还要采取更多的文明途径,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增添更强的文明力量,让文明向我们走来,让文明走进生活。




    杜绝乱贴和乱画


    小广告是城市管理的“顽疾”,有城市“牛皮癣”之称。防护栏、送气、办证、搬家、开锁……各式各样的小广告像“牛皮癣”一样污染着城市,有直接贴门上的,有随手写的,更有甚者直接用墨喷在墙上、马路上。近日,记者在城区部分散居片、街道发现,各类小广告仍屡清不净。大部分五颜六色的小广告都是一些生活服务内容,个别还有办证、刻章等非法小广告。有的贴在电水井门上,有的贴在楼道墙边,还有的直接贴到了居民家的大门上。住户杜文告诉记者:“看着乱贴乱画的小广告非常不舒服,特别是这些贴到大门上的,虽然表面的纸张去掉了,粘胶却很难清理,我们过年贴春联时可没少费功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贴上去的,也看到过工作人员清理这些小广告,可过段时间还是一样,有时一晚上就出现好多。”
    毫无疑问,乱贴小广告是为了盈利,但是盈利不能以影响市容市貌,侵犯百姓的公共权益为“垫脚石”。除了相关部门对小广告,尤其是非法小广告上的手机号码进行调查取证、严格执法,堵住小广告出笼的渠道之外,市民朋友们也可自行发起如“随手撕”活动,即“他在前面贴,我在后面撕”,这是全民提高文明素养、参与城市建设的好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孩子们的教育,让他们学会爱护公共环境,做一名讲文明、讲公德的好少年,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贴,让我们的城市从面子到里子都更加洁净,这是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滴行为造就城市文明基石


    一次停车让行、一个善意微笑、一片整洁社区、一条干净楼道……从道路交通到环境卫生再到生活习惯,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城市文明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多年来,随着对日常失德失范行为标准界定、有效监控、规章惩戒的不断改革完善,居民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在新型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灵魂,三者必须综合发力。特别是在德治方面要针对少数市民的文明失序行为,要加强案例警示、道德评判,积极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崇德向善,不断强化道德教化与感召作用,使之成为城市治理的内在调节机制,重塑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道德氛围。不管是学会垃圾分类、倡导文明养犬,还是杜绝高空抛物,最终目的都是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安全。
    文明城市的创建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城市的热情,城市的无限魅力,让每个人生活在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沐浴最灿烂的、最温暖的阳光。这便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来完成。其实,我们不需要做多伟大的事,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就可以为创建文明城市作贡献;随手关掉一盏灯,就可以为城市的文明出一份力;小事也可以体现出品行的高尚,体现道德的规范,更能够展现出城市的整体素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城市文明添光添彩。文明城市的创建需要文明的教育、文明的经济、文明的卫生,更需要文明的我们。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