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我养老?

    我市养老现状直击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截至2013年末,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万,占总人口的14.6%。其中,失能人口1.07万人,半失能人口1.5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4.4%,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分别为1022人和1616人,由亲属照顾在家养老的分别为9724人和13595人,由于失能、半失能导致家庭经济及生活困难的比例较高,约2.4万人,占失能、半失能人口家庭的95%左右。
    我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56家,床位7639张,收养5281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5家,拥有床位3900张,收养老人2843人;民办养老机构121家,拥有床位3739张,收养老人2438人。民办养老机构中已登记的10家,拥有床位1251张,收养老人813人;未登记的111家,拥有床位2488张,收养老人1625人。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862人。其中,管理人员258人,占比29.9%;养老护理员354人,占比41.1%;工勤人员212人,占比24.6%,医护人员35人,占比 4.1%,社会工作者3人,占比0.3%。公办养老机构事业编制人员月平均工资2400元左右,公益性岗位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左右(另为其交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费);民办养老机构聘用人员月平均工资1500元左右。
    面对养老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社会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战略,连续出台政策,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10年以来,我市按照机构养老创品牌、社区养老辟新径、居家养老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典型引路、规范管理,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和为老服务财力投入,不断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市养老仍面临城市正规养老机构供养能力不足、未经许可经营的民办养老机构亟待规范、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匮乏、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等现实问题。

    社区养老还有很多路要走……
    家住龙山礼堂对面的76岁的赵亚男,老伴去世十多年了,儿子在河南,很少回来。2013年,本就患有腰间盘突出的她又因患子宫癌做了手术,这对于一个月只有800元退休养老金的她来说别说花钱雇人护理,光是平时买药看病的钱都不够用。她现在居住的30多平方米房子,早就在她为了凑手术费时卖给了亲戚。亲戚看她生活实在困难就表示房子不急用,先让赵亚男住着,等将来她不需要了再收回。2013年8月,东吉社区的养老中心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全区1700余户居民家中摸底。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赵亚男老人家的困难情况后,就把她选定为养老中心的无偿服务对象。养老中心每周都会派专人上门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平常老人若有需要,也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养老中心找人,让工作人员帮忙去做买菜、买药、取钱、办证之类的事情,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随叫随到。
    今年81岁的李迢春老人也一样,她每个月1300元的退休金不仅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要供养正在上大学的孙子。她的孙子刚生下来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3岁时父亲也走了,就剩下祖孙俩相依为命。平时,李迢春靠捡废品贴补家用,一点儿点儿把孙子拉扯大。现在孙子在外地上学,家里就只剩下李迢春一个人。从去年开始,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就经常到她家里来,帮着买米面,收拾屋子,陪她聊天……
    赵亚男和李迢春所在的东吉社区干部向记者介绍,社区养老中心的养老服务分有偿、无偿和低偿3种。在东吉社区像赵亚男一样享受无偿养老服务的家庭共有5户,他们大多都是空巢老人,并且生活特别困难,又没人照顾。社区养老就是为了给这样的老人提供帮助,为他们打扫家庭卫生、定期检查身体、理发,平常还有代购和帮助办理如医保、银行卡等事宜。
    社区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无偿服务受到社区老人们的欢迎,但我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有很多难题。首先就是人员少。我们现今一共只有3名工作人员,想要为整个社区服务本身困难就很大。再一个是场地小。我们社区一直计划想做一个‘托老所’的机构,设立食堂和活动室,可以将老人们集中在一起照顾,就像是幼儿园一样,早晨送来晚上回家。但是,我们就是因为有场地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以搁置我们建‘托老所’的想法。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社区养老资金缺口大。我们想要为老人们提供细心全面的照顾,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光是聘请医护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购买设备,在资金上就是不小的难题。总之,目前辽源的社区养老服务还仅仅是初级阶段,将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对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纠结  有钱难请好保姆
    随着人口老龄化,做儿女的又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独居老人逐渐增加。家政保姆,也随之成为了热门职业。对于想要请保姆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要找个称心的好保姆,真的不容易。
    家住龙山区的张玉芹今年90岁,是一位干净利落,和蔼可亲的人。近几年,行动虽然不太灵活,但却是个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老太太。老人共有6个子女,儿女们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富足,住房面积都是100平方米以上。他们个个孝顺体贴,每个儿女都曾请求过母亲到自己家里去养老,可张玉芹老人却“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想法——独居。张玉芹虽然是独居,可儿女们一直是长期请保姆照顾她,儿女们只要一有空也会去看她。现在,让张玉芹儿女们最头疼的事当属频换保姆了。
    张玉芹53岁的小女儿王女士说:“母亲一直都是非常独立、要强的人,宁愿保姆来家里照顾她,都不去我们6个子女的任何一家。保姆好找,好保姆却难找。近3年,母亲换了不下10个保姆了。我本以为在咱们市,一个月2000块钱的工资,与老人同吃同住,找一个实心实意照顾老人的保姆会很容易,可事与愿违,有些事并不是钱的事。母亲可能由于年纪大了,总会发些“老小孩儿”的小脾气或是说些唠叨的话。保姆,毕竟不是自己儿女,一次两次也许忍了,可是三次四次之后,有的就会和我们提出意见,或是干脆辞职不干了;有的保姆看上去人不错,可到家里没几天,伺候老人不怎么样,自己却像主人一样,享受在前,付出在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义务。我们找保姆来是照顾老人的,不是又找来一个‘妈’呀;还有的能说会道,看上去干活麻利,我们来的时候绝对是一个‘合格保姆’,可我们一走,就变了一个人。我们拿给母亲吃的、用的都成了她的,母亲家里有什么她就拿什么,完全不考虑老人和我们做儿女的感受。供不应求的家政保姆行业,从业人员是不少,可是能找到一个将心比心、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的,真的难啊。”

    困惑  拿什么孝敬你,我的母亲
    现在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很多老人独自居住。子女并不是不愿意陪伴他们,而是老人们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也有一些老人住进了养老院,不想给儿女们增添更多的压力。儿女不是不孝,而是子女们工作繁忙且要照顾小孩,实在是没有时间来照顾老人。事实上,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是对老人的不孝行为,无论如何都不想把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
    家住开发区的市民李春先生说:“母亲现在73岁,虽然现在身体健康,生活完全能自理,但是我现在经常想母亲年龄如果再大一些的时候,该如何对母亲‘尽孝’。父亲去世早,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姊妹5人拉扯大。我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我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哥哥和嫂子做生意非常忙,一个姐姐在农村,两个姐姐在外地。无论是按照传统观念,还是我们姊妹的现实情况,作为小儿子,母亲应该完全由我来赡养照顾。可是我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女儿正在上初中,我们3口人住的是一套55平方米的回迁楼。我曾试探过母亲,让她以后上我那去,母亲却不肯,这让我很是纠结。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母亲都果断地说,你们谁家我都不去,将来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了就去养老院,不给你们添负担。养老院住的都是老年人,老哥们儿老姐们儿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爱好,还有人照顾饮食起居,多好的事儿啊。每次听母亲说这话,我都想哭。我从来就没想过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去。我们姊妹5个,如果母亲真去了养老院,那还不让人笑掉大牙?母亲为我们受累一辈子,临老了,还时刻为我们做子女的着想,不给我们子女添麻烦。不管怎样,我将来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母亲去养老院的。”

    敬老院  患病老人的“艰难”选择
    王琴今年59岁,2006年得了脑血栓,导致左半边身子瘫痪。她患病前就很胖,患病以后又常年不运动,如今生活很难自理。
    王琴现在住在西小桥附近的一家敬老院。当记者看到她的时候,敬老院的服务人员正在给她梳头发。知道记者的来意后,王琴主动和记者唠起家常。王琴说:“我得病也有八九年时间了,已经没有希望恢复了。由于长时间不运动,左边身子一点知觉没有,什么事都需要别人帮忙,就连上厕所我都做不到。”得了这种病的病人总喜欢哭,王琴在讲述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哭上一阵子。等稳定了一下情绪后,王琴说:“我最惦记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今年32岁,由于体型也很肥胖,至今没有对象,让人放心不下。我只希望儿子能尽快成家。其实,我是不想来敬老院的,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生活啊。但是,看着丈夫和儿子为了照顾我弄的筋疲力尽,我实在不忍心啊。我每天身边都需要有人照顾,三餐也得准备,儿子为了给我做饭,经常弄得一手伤口。这还不说,最难为他的是我要去厕所的时候。儿子毕竟是男孩子,照顾我,不只是他不自在,我也很不自在。很多时候,我都忍着不喝水,少吃东西,很多时候都是等丈夫晚上回家我再解决。我丈夫还要在外工作,赚钱养家。本来他的眼睛就不太好使,也没有正经工作,只能‘蹬个板爷车’挣点体力活的钱。忙了一天的他,晚上回家还要为我整理一番,实在太累了。为了不让他们太累,我主动要求要住进敬老院,这样他们也不用担心没人照顾我了。也多亏了有这样的场所,能给像我这样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一个能够得到照顾的住所。我住在这儿也已经快一年了,他们经常来看我,我只希望他们没有我的拖累,能过得好点吧!”
    这间敬老院的负责人魏美英说:“我这儿收的都是一些不能自理的老人,这些老人都是因为家里的各种原因被送来的。如今的社会现状就是,一个字‘忙’,大家都忙、都要生活、都有工作,像王琴这样的病人就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开这间敬老院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能为几个家庭分担一些困难就行了。”

    养老,究竟应该靠谁?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从古至今,养老这一话题从未间断过。过去说,养儿防老;后来说,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再后来说,养老不能单靠政府;最近又流行说,以房养老。仿佛一代代人老去,可供养老人的说法也在不停地变换。那么,养老,究竟应该靠谁?
    “空巢”老人,这个听上去文绉绉的词儿,实际上更多地意味着孤独、寂寞,甚至是悲苦的老年人及其生活状态。尽管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诸多养老形式,尽管国家的每一项扶持制度、优惠政策都基本得到了落实,但是这也仅仅停留在温饱层面上。故此,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项重要议题。市长金育辉提出:“未来养老发展趋势,大体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并且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这也在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也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的确,在“小家庭”社会时代背景下,独生子女要面对“上有四老,下有一小”的生活生存压力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赡养老人上有些力不从心,而此时政府伸出的“扶持之手”则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家庭的责任,更多时候,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越来越凸显的老龄化现象,需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双管齐下, “卖力”和“走心”同步到位:政府在承担社会养老义务、将“机构养老”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和民间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最大限度地为各类老年群体提供养老制度、养老政策等“后盾保障”。毕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解决养老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家庭养老”,因为物质给予代替不了“精神赡养”。儿女们哪怕只是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只要是发自真心的,就会让“常回家看看”这句歌词变成现实。因此,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制是符合当前形势的,政府要尽可能地将更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家庭养老中,家庭成员在精神和情感上也应常常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使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养老和尽孝,是人的一种基本品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养老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养老,不止于孝,更在于心。用心去赡养老人,才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提高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幸福指数。

    本版稿件由  高迪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汪琳  刘红娇  李锋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