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清明 一样的文明

别样的清明 一样的文明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飞速流逝。不知不觉间,我们已送走了2020年让人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季度,紧随而来的是一个同样有些特别的清明。前有疫情防控重任在肩,后有山火灾患展现眼前。在今年的清明节,我市多年来一直提倡和积极引导的“绿色清明、文明祭祀”意义变得更加现实和深远。
    前不久,我市发布了《关于市民清明节期间如何祭扫的通知》,为有效遏制因集中祭扫活动引发输入性或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作出了具体规定。从《通知》中不难看出,政府希望市民今年的清明节祭祀行为,比往年要更加文明、健康。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在中华民族文明中,清明节蕴含的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清明祭祀不是烧香磕头,应是真情实感传承先人的理想和信念,是以今人健康、稳定的生活告慰先人的付出与期盼。如何过一个文明、健康的清明节,那就是以鲜花代替烧纸、以心中思念代替表面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为社会的健康环境负责,才是我们过清明的最好方式。




春暖清明时  文明寄哀思


市民政局副局长 宋建国


    清明祭扫,作为一种缅怀故人的传统习俗,绵延至今。人们往往都会返乡祭祖扫墓、祭奠逝者,表达对亲人先祖的思念、感念与缅怀,遥寄一份孝心、哀思和情意。今年清明节处在我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的关键时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德节俭祭祀,培育文明新风、树立厚养礼葬新观念,告别祭祀陋习、保护生态环境,巩固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文明绿色祭祀更应该成为主流,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自觉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倡导文明新风。市民政局副局长宋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缅怀先辈、寄托哀思的重要时节,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清明祭扫服务管理工作,共度安全、健康、文明、有序的清明节,市民政局在清明节前夕向全市发布了《关于清明节期间暂停祭扫活动的通知》,通知暂停我市公墓、骨灰寄存楼等殡仪服务机构市民现场祭扫活动,暂停各类集体公祭、树葬园骨灰安葬等群体性活动;呼吁广大市民在清明节期间推行家庭悼念、“云”祭祀、网络祭祀等方式缅怀先人;严禁在城区道路、广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抛撒祭祀用品等不文明行为,严禁销售不可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祭祀用品特别是塑料花、绢花。
    春暖清明时,文明寄哀思。网络追思文明祭祀,不聚集祭拜、不返乡祭扫并不是一堵了之,而是让广大市民有了祭祀平台抒发自己的追思情感。战“疫”仍在继续,防控不能放松,生者的平安健康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争做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文明祭祀的示范者,树立文明、节俭、安全祭祀新风,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以战“疫”的捷报告慰先人。




清明怀先祭祀  更是传承家风


市民 何颖


    今年87岁高龄的何颖老先生,一辈子扎根在教育行业,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精神矍铄,更是一大家子里的“领头人”。如今,老人的侄男弟女早已开枝散叶,小辈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大家子平时难以齐聚,但每年的清明节,各家人们仍会在老人的带领下共同祭奠先人。扫墓时,何颖老人会为前来祭祀的家人们讲讲清明祭祀的重要性,讲述家族历史和墓园中安眠的每位先人事迹,以及族人从辽宁省搬到辽源市后,这一百五、六十年家族的发展变化,总结一下家族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家风。何颖说:“我从先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留遗憾’,这也是我的行为准则,更是我希望家里人都能拥有的品质。想说的话就要及时说出口,不要等人不在了才后悔;承诺要做的事就尽快完成,否则自己内疚自责,别人不满指责。只有不留遗憾才能心念通达,这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健康、快乐的幸福源泉。既然孩子们都愿意听我讲家史,那就希望大家能记到心里,通过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把家风好好地传承下去。”
    今年春节以来,何颖老人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也早早地告诉家人们,今年的清明节,各自在家悼念先人即可。他说:“清明祭祀需要仪式感,但这份仪式感不是去搞封建迷信,而是传承我们的文明。文明是民族存续的根本,但同时文明也需要不断成长,清明祭祀也一样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变化。烧纸只是古人祭祀先祖的一个步骤,既是封建迷信,又有火灾隐患。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以更好的方式替代烧纸。扫墓、献花、修整墓地……清明祭祀的仪式可以有很多种,但过清明节的传承意义不会变。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传承优良家风、传承中华文明,这才是过清明节的正确方式。”




情感需要出口  行为应守规则


市民 刘世华


    “清明祭祀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悼念先人、表达哀思的传统节日,但某些传统陋习让人容易将两者混淆。禁烧纸不是否定祭祀,悼念先祖也不是非得跑到大道边上烧纸。”虽然只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普通市民、今年已有66岁的刘世华仍然时分关注政府和各部门的动态,对于如何倡导市民清明节文明祭祀,他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对于我市倡导文明祭祀和市区禁烧要求,有些人总会想办法跟市里的规定对着干:“清明当天不能烧?那我就提前几天烧。马路边上有人守着?那我就躲到小胡同烧。”也有一些人虽然也认同和支持祭祀不烧纸等行为,在清明祭扫先人时选择用鲜花代替香烛,但同时他们又会对网络祭祀的方式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从这些人的心态和行为可以看出,引导百姓文明祭祀是一项长期且漫长的移风易俗过程。
    “人的情感需要有一个表达的出口,但这种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老百姓观念各有不同,首先要尊重百姓对祭祀故人的情感表达,方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行为。”对此,刘世华的看法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面对百姓清明节祭祀先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在长期宣传引导文明祭祀的同时,为保障市民安全、减少矛盾冲突,可否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祭祀场所。就像我市殡仪服务机构为市民现场祭扫活动提供的“专业烧纸”焚烧炉,将群众祭祀行为控制在安全规范的环境内,能否在市区内为市民们提供相对合法合规的祭祀场所。这样即降低安全隐患,便于分区域管控市民的祭祀行为,又为之后倡导文明祭祀、绿色健康的祭祀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选择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祭祀方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