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候鸟”企业家最温暖的拥抱

给予“候鸟”企业家最温暖的拥抱
本报记者 田蓓蕾


小镇年货大集。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候鸟迁徙,向暖而生。
    项目亦然,寻“暖”而建。
    那么,辽源的“暖”在哪?辽源为何能让安徽企业家慕名而来,并将项目扎根于此?
    1月14日,记者带着疑问跟随辽源汽车商贸物流特色小镇总经理焦士银的脚步,踏雪行于小镇,了解感受建设这座产城融合小镇背后的故事。
    两年前,安徽商贸物流项目决策团队因朋友在辽源投资建设项目成功的先例,萌生了进军辽源市场的想法。经过组织专业团队多番的现场考察和与辽源市区两级政府的多次交流,双方很快达成共识,于2017年7月17日签约立项,开始筹建辽源汽车商贸物流特色小镇项目。
    “用我们团队投资的理念来说,投资项目首先‘投人’,也就是投环境。”焦士银说,当时,因为董事长张长青和总裁张国际身边的朋友对辽源党委、政府的认可,对辽源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坚定了我们投资辽源的信心。随后通过多次到辽源考察交流,更加使我们坚信辽源便是小镇项目的最佳选择地。就是这种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让小镇项目与辽源结缘。
    小镇项目并不小,总投资60个亿!站在小镇规划的沙盘前,记者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是辽源东出口崛起和蝶变的希望!正如市委书记柴伟所言,小镇项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个辽源市商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有了希望,心能不暖?暖意在传递!
    从2018年4月10日,小镇国贸城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的那一天起,辽源党委、政府一班人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个项目,全程体现的就是暖心的服务。随着小镇被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在辽源达成共识。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帮助企业协调各项审批事项,缩短项目施工时间;帮助企业解决供水、供电、供热等问题,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开通多条小镇直达线路;为企业提供宣传平台,着力做好后台服务……总之一个目标——全力推动项目实施!
    “项目落地后,市区两级政府与我们频繁沟通,亲力亲为,采取容缺机制,将项目前期工作与工地工程同步开发,加快项目建设早投入、早见效,使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服务型政府的魅力。”焦士银在与记者谈话中用了“频繁”二字。
    2019年11月28日,一个令小镇上下欢呼雀跃的日子,国贸城一期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主体市场、市政道路及园区绿化、亮化、路面等工程全部建设完毕。
    “正因为有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扎实推动,仅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完成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60栋楼的开发建设,完成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了集家居主力店、仓储加工、物流中心、电商中心、会展中心、交通枢纽六大板块的运营框架,这在我们其他项目的建设中是少见的。选择辽源,我们没有后悔。”如今,总经理焦士银早已把自己当成了辽源人,把辽源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当下雪的时候,他都要跑到鴜鹭湖的冰面上“狂奔”几圈,兴奋地像个孩子。说到这儿,他向记者扬了扬手机:“瞧,‘大美辽源’就是我的微信名,我要让我认识的朋友都被辽源的美所吸引,希望他们都能来辽源走一走、看一看。”
    历时两年,项目从市场考察到签约落地、从规划实施到招商入驻,开辟了辽源区域多元产业配套发展之先河,颠覆了以往产业单一、企业“散打独斗”的传统运营模式,打通了辽源产业综合一体发展短板和缺乏互利互惠平台的壁垒,为辽源商贸经济产业化升级发展提速加码。
    随着小镇的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高,各路商家纷至沓来,500余家商户的入驻,各种展会和集市的“加盟”,凝聚了众多人气、财气和福气。
    过年,张长青和焦士银“飞”回安徽老家,期待他们在短暂的停留过后,会带着更多的合作伙伴回到这里,拥抱辽源给予他们的“春暖花开”。
    记者手记:
    好酒不怕巷子深,小城不怕无人识。
    辽源汽车商贸物流特色小镇项目的落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落在辽源、留在辽源、发展辽源、建设辽源,是安徽老板的选择。而如何将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却是辽源上下特别是党委、政府不断研究的课题。
    事实证明,辽源在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上,必须不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城市环境、干事环境,真诚与企业同心同谋,为企业群策群力,才能“引凤入巢,招一引十”,才能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胆量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