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抓活新闻“沉下去”见真感情
“走下去”抓活新闻“沉下去”见真感情
——本报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故事和感悟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辽源故事就在哪里——《辽源日报》记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在春节临近之际,再度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征程,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嘘寒问暖、感受民生,在新闻现场触摸新时代脉搏,用聚焦民生的镜头为您报道发生在辽源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用饱含深情的文字为您讲述最基层、最真实、最普通人的新春故事,记录辽源人幸福奔跑的追梦路!
风雪中“外卖小哥”奔跑在送餐路上。
飘雪寒冬日,阻挡不住消费者购买年货的热情。
吴帝达(右)对网上销售的袜子进行物流单号统计。
为保道路畅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民警们一直在路上。
用双腿跑出幸福的“外卖小哥”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您好,我来取第17号单的订餐。请问,已经打包好了吗?”
“您好,这是您定的餐,祝您用餐愉快!请您对我们的服务给予评价。”
“您好,由于大雪天气路面湿滑,又遇晚高峰,您定的外卖会稍微晚一点儿送达,请您谅解!”
漫天飞舞的雪花整整飘了一天,傍晚时分更加肆虐起来。又到了晚高峰堵车时段,刚才系统自动接下的这一单,是“外卖小哥”宋清源今天接到的第56单。坐在摩托车上的他,敲了敲捆裹了好几层的绑腿,眼睛还在认真核对着手机上的订单详情。雪花打落在黄色的工作服上,还没来得及抖落,新的雪花又再次覆盖上来。开启车灯,将外卖食盒平稳地放进后备箱,“外卖小哥”宋清源再次上路……
记者又一次见到宋清源,已是18时30分。只见他迅速扒了口盒饭,就着一口凉汤下肚,这是今天他迟来的午餐。记者给宋清源算了一笔“运动型”账单:从接单、取单到送单,1个订单上下跑1个5层楼,除去电梯楼和低矮楼层,平均50个订单下来,他每天至少要跑1个200层楼的上下。惊叹之余,记者不免对眼前这位看似不起眼的“外卖小哥”投去赞许。
“跑习惯了也没啥,当锻炼身体了,我最多一天跑过78单。”宋清源脸上露出憨笑。“春节期间我申请了无休,在家闲不住,出来跑几天也能多挣点儿钱。”勤劳的人,话里总能透着实在。
宋清源的时间很“赶”,记者为了不耽误他的工作,开车紧随其后。几单下来,深感“外卖小哥”的确不容易:七八层的老旧楼房要迅速跑上一个来回。有电梯的公寓挤满了人,还是要跑楼梯。送餐晚了、汤洒了要跟顾客解释,敲错门了要遭人白眼,餐不合口送餐服务也会跟着得到差评……
取餐的路上,宋清源的母亲打来电话,叮嘱他天冷路滑注意安全,嘱咐他过几天买点儿年货回趟农村老家。嗯!他听后眼眶有些湿润。
“刚开始做这行,身边人都不理解。我穿上这身衣服,感觉总被人瞧不起,也不爱和人挤电梯,送餐快被路上司机骂过,还在顾客家门口帮着挑过葱花,最怕收到‘差评’,但大多数人对我们都很友善和理解。日子久了,我也想,我靠自己双腿跑单挣钱,没啥丢人的!”攀谈间得知,宋清源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考上了五高中,儿子上小学4年级,爱人患有心脏病、哮喘,不能干重活,他成了全家的“命根子”“钱袋子”。谈到以后的打算,宋清源说:“好好干,供孩子念书、上好大学。”
“苦吗?委屈吗?”记者问他。
“不苦,不委屈。”他回答。
“那你幸福吗?”记者又问。
“我觉得我挺幸福,有家、有妻儿,能奋斗,有盼头。”他眼神坚定。
去年,宋清源还被美团外卖评上了“优秀送餐员”。
记者手记: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与生活方式。但我知道,当你忙得不可开交、饿着肚子等来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时,那种不可言语的幸福,和每一位“外卖小哥”为你送餐、收到你好评时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尊重每一个合法、合规的行业,就要给予这个行业中的从业者应有的尊敬和爱护。他们每天在路上,奔跑于千家万户,服务市井烟火,他们也是新时代的“追梦人”。星光漫天,穿梭在霓虹下的身影,他们或许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又或是谁的父亲。
电商老板的“创业经”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按照和吴帝达的预约,记者来到我市本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营网络销售棉袜,吴帝达是这家公司的老板。
在公司,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都在忙碌,有的在包装袜子,有的在电脑上回复客户咨询,有的在核对发货物流单号……记者向公司的一位女员工询问吴帝达在哪里。女员工用手指向一位男士说:“他就是我们的老板吴帝达。”
吴帝达很年轻,瘦瘦高高的,如果不事先了解,你不会以为他就是这家电子商务公司的老板,而像是邻家大男孩。经了解,吴帝达年龄确实不大,是一名“90”后。他并不是辽源人,都在辽源用了三年时间,从一名打工者做到如今的电子商务公司老板。
说起自己的创业历程,吴帝达的思绪回到了三年前刚来辽源的情景……
来辽源创业前,他在长春开过饭店。由于各种原因,饭店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不少。未来何去何从,这让吴帝达和妻子一时犯了愁。
“现在互联网挺发达,很多人在网上卖东西,要不咱们做电商吧?”“可是,做电商需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得有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有完整的供应链。”脑子活泛的吴帝达对妻子说。
“我的老家辽源袜厂多,有很完整的产业链。我还听同学说那里有很多人都在做电商销售棉袜,效益都不错,要不咱们去试试?”吴帝达的妻子提出回辽源创业的建议。
就这样,吴帝达来到了妻子的家乡辽源,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吴帝达一缺资金,二缺做电商的知识和技术。为了获得启动资金,吴帝达毅然决然地卖掉了自己的爱车。启动资金有了,没有专业的电商知识和技术才是摆在吴帝达面前的最大难题。
对于电商认知零基础的人来说,获取专业的电商知识和技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点一滴地学习。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吴帝达在学习上下了很大工夫、花了不少心思。他虚心向前辈学习,刻苦钻研书本知识,挤出所有能挤出的时间研究网上的电商教程……就靠这样的坚持,吴帝达慢慢地具备了从事电商的技术和知识。经过三年的历程,他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渐渐走向了正轨。
当记者向他询问创业的秘诀时,吴帝达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创业要想成功,就要有学习能力,能吃苦、有正确的关注点,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学习能力强就能学到新的东西,能吃苦才能破解遇到的难题,正确的关注点才能让你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做最该做的事情。创新就是要不断跟上潮流,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者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谈及未来的发展,吴帝达清醒而坚定。他说:“做电商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得跟上每一次发展的浪潮,否则就会被发展大潮淹没。今后,我将更加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用更加先进的理念指导我的电商之路,让自己走得更远。”
记者手记:吴帝达他的创业秘诀,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好创业环境,奋力拼搏,敢于创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吴帝达从打工者到电商老板,用的时间不长,但是付出的努力却不少。他的创业经历启示我们,要做肯努力、勇奋斗、敢创新的人。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真心换真心 诚信变“真金”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春节临近,节日市场一片火热气氛,置办年货的百姓在各种商品摊铺前挑挑选选,也让2020年新春的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浓。1月19日,在天空还飘着雪的午后,凯玛附近的一家坚果小铺前围满了选购坚果的消费者。这家名为尹二笨榛子的小店前,三四个人一起忙活儿都有些手忙脚乱,而街上的坚果店那么多,这家小店似乎总是要格外地热闹一些。
尹二家的坚果生意好不仅体现在人气旺上,还有顾客与商家之间的高信任度,用老顾客的话说就是:“老板一家人卖货都‘贼实诚’。”老板娘为人热情又有着“好记性”,十几年前来的老顾客,再见依然能认得出来,买的什么货还能说得出。很多顾客都习惯了让“老板娘”做主帮着挑货,每逢顾客购买的数量大,又忙不过来时,老板就干脆打开成箱的货,请顾客到屋里自己装。
小店的老板尹竖杰、徐丽辉两口子都是十几岁就从农村走出来的创业者,从白手起家到有自己的小店,从商多年让这一家人越发坚定了一个道理:坚守诚信,做出口碑,生意才会做得红火、做得长久。有的商家为了赚钱,会把不同品质的货混装售卖,比如把B类品质好些的掺进A类货里,而不混货售卖则是尹二家的原则。曾经在冬季风靡辽源大街小巷的糖炒栗子、核桃,有些商家看到后都在门口支起铁锅现炒现卖,这种新鲜、热烀的销售方式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购买。但同样的商品,各家的价格却是有高有低,主要原因出在这些炒货的“甜”味上。用六百多元一大袋的白砂糖炒出来的坚果很甜,用十几块钱一罐的工业糖稀炒出来的也很“甜”,自然有商家会选择降低成本。当时,老板娘徐丽辉说了让女儿能记一辈子的话:“喜欢吃糖炒栗子、核桃的,很多都是孕妇和孩子,尤其是小孩子还会喜欢舔栗子甜甜的外壳,用工业糖稀那不就全吃到肚子里去了。咱家卖的东西都是要被吃进肚子里的,丧良心的事儿不能干。”
过年期间,尹二家每天从早晨六时开始上货,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天色漆黑,小店里越临近春节就越忙。虽然全家人齐上阵也还是天天累得够呛,但伴随而来的开心和过年氛围总会让一家人从心里往外地乐呵。老板娘对记者说:“往年办年货,首选都是糖果和瓜子、花生这样相对便宜的食品,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买坚果的比买糖果的多了,买礼盒走亲访友的也多了。我家的生意变得更好,也说明咱辽源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不仅讲究过得舒适、吃得好,还更注重活得健康。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诚信经营,生意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过年,总会让人联想到幸福的事情——鞭炮、糖果、新衣和一家人脸上的幸福笑容……而置办年货,则是很多人在新春前最快乐的时光,节日市场也就成了整座城市中“年味儿”最足的地方。城市里的“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而是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升。无论多少年,红红的对联依然会贴在家家户户大门前,我们对春节来临的期待不会变,对家的热爱一样不会变。
执著坚守,只为您的平安——
本报记者 于芯
16时55分,一粮库火车道口,一辆轿车与三轮车碰撞……
17时43分,南康分局北门道口,一辆轿车撞伤行人……
18时10分,丘下道口,一辆面包车与出租车碰撞……
19时07分,十六中桥附近,一辆大货车行驶中撞坏限高杆……
20时20分,吉盛花园门前,两辆轿车碰撞……
寒冬腊月的夜,华灯初上,一条条街道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然而,在城市街路上总会出现一群身影,他们奔赴事故现场、勘察取证调查、寻找目击证人,成年累月地奔波在马路上,及时处理和侦破各类交通事故,用自己的执著与坚守,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安定。这就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民警的日常工作。
1月16日16时30分,记者刚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办公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有群众报警,在一粮库火车道口碰撞,请马上出警!”指挥中心发出警情。
“收到……”接警后,事故处理大队四中队长包涵与民警周建宇、辅警刘树奇立即起身火速赶往事发路段,记者也跟随他们坐上警车直奔现场……二十分钟后到达事故现场。他们各自分工明确,设置警示牌、保护现场、勘查取证、询问当事人,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工作。经过现场初步勘察,三轮车在倒车时没有看到在路上直行的白色轿车,造成两车剐蹭。由于三轮车无保险,双方当事人因理赔问题发生分歧,互不相让。包涵、周建宇了解情况后,为他们讲解责任认定,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导双方当事人。经过半个小时的调解,双方各让一步,三轮车车主赔白色轿车700元,让这起交通事故圆满解决。随后,三人回到了车上,他们又接到指令,奔赴下一个事故现场……
“越是节假日越是忙。我们每天8时30分接班到次日8时30分下班,要上一天一夜。就像一个陀螺,永远转个不停。就今天来说,目前已处理各类交通事故30余起。”在处理交通事故的间隙,记者与包涵攀谈起来。已在事故大队工作六年的包涵是市交警支队事故大队的“智多星”,几年来从未缺席任何一次值班,节假日更没有离开岗位一次。提起这些事儿,他有些心酸地说:“今年年三十班是我值班,又不能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了,等到时我只能用视频电话给父母拜个年了!”
今年春节最让民警周建宇高兴的事儿是自己要升级当“奶爸”了。这不,原本答应妻子请假陪产,可看到队友们没白没黑地忙碌不停,已经请好的假期又让他延了后。“临近春节了,每天城区车辆增多,大队民警警力少,工作量大,我要是现在请了假,兄弟们就更累了!”为了大家万家团圆,周建宇只能舍弃小家。这样的事儿对于事故大队的民警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转眼20时40分,包涵与两位队员赶赴第五起交通事故现场,可到了现场却发现没有任何情况。包涵与周建宇下了车勘察周围的现场。“对事故大队民警来说,白跑一趟不是新鲜事儿。市民能用法律途径解决争议的做法是对的,但也希望广大群众要注意及时回馈信息,这样才能使有限警力发挥最大作用。”包涵有些无奈地说道。
20时55分,包涵与周建宇和刘树奇离开现场,返回事故大队待命。一边整理现场案件笔录,一边看着电脑上推送警情的包涵说:“22时以后,路面上的车辆少了,我们才能回到大队,喝口热水,吃碗泡面,休息休息。”
其实,包涵、周建宇只是交通事故处理大队的两名普通民警,这种状态是整个事故处理大队民警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的眼里,没有节假日、没有作息规律,有的只是永远忙不完的案件、接待不完的当事人和响个不停的报警咨询电话。虽然工作量大很辛苦,节日期间也不能在家里和亲人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的辛苦和劳累而抱怨,他们把对家人的关爱、包容以及内心的为民情怀全部融入到平凡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虽然岗位平凡,但他们却以岗位为舞台,公平执法保平安,迸发着青春活力。
21时20分,包涵的手机骤然响起,一道警令传来,这意味着包涵和同事们又无法休息,仍然奔赴在深夜处理事故的路上……
记者手记:警情就是命令,事故处理民警24小时随时待命,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无论是在用餐中还是在睡梦中,接警后立即奔赴现场。一路走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没有刀光剑影的追捕缉凶;有的是在复杂的现场中抽丝剥茧,追寻事故发生真相;有的是在受害者家属面前,细心安抚开导化解事故矛盾。这就是事故处理民警做得事儿,他们用最高的效率处理事故,用忠诚与奉献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为您的幸福平安保驾护航……
本版图片由本版记者 夏景明 刘鹰 张建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