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好人村”的好人好事
来自“好人村”的好人好事

小村,因和谐而宁静、因呵护而温存、因文明更加靓丽。
郝丽艳待远房叔公如亲父亲
2019年11月26日,“好人村”成立
杜金福尽孝道,为母撑起一片天
张井春传村史、颂明德,使文明风尚在村民心坎儿里萌芽
栾德新呵护老伴儿体贴入微
杜金发坚持畜牧养殖,生财有道成典范
朱贵勤照顾自家更顾邻家,大事小事“一把抓”
翟汉华行医济世,呵护村民健康到位入心
夕阳下,“好人村”宁静温馨
付艳霞洗衣、做饭、聊天……照顾叔公公无微不至
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一个远近闻名的“好人村”。
说到这里的好人,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村民;说到这里的好事,都是发生在每一个平凡家庭中的平凡故事。
“中国好人”郝丽艳,将孝老爱亲做到极致,闻名全国;
大孝子杜金福,视母亲如珍宝;
村医翟汉华,撑起了全家人的希望;
孝媳妇付艳霞,用金子般的心传递好家风;
……
“好人村”里的好人好事,不仅带动着每一个家庭,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新力村的村风民风。
将孝老爱亲做到极致
在我们身边,孝老爱亲的模范不少,但将其做到极致闻名全国的却不多。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的郝丽艳数年如一日般地照顾远房叔公、抚养年幼的堂弟,加上郝丽艳一家三口,这个特殊的五口之家虽然生活贫困,但其乐融融,和谐幸福。
郝丽艳说:“生活再难,既然我当初决定接纳叔公、堂弟到这个家,他们就是我的至亲,就是我永远的牵挂,我要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幸福。”2017年7月,郝丽艳被推荐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2017年11月,她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1995年,郝丽艳与丈夫苏永利组成了小家庭。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两口子互敬互爱,生活十分美满。1996年,苏永利到伊通县三道乡看望远房的叔叔苏满,却发现老人无人照顾到处流浪,苏永利没来得及与妻子商量,便将叔叔接到了自己家中。善良的郝丽艳二话没说,从那时起,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叔公。在郝丽艳的精心照顾下,如今已经93岁的叔公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老人逢人便说:“有这么孝顺的‘儿媳’,我还能多活二十年!”
2005年,父母先后离世的郝守鑫成了孤儿。亲戚们都提议将郝守鑫送到孤儿院。可是,作为堂姐的郝丽艳却不同意,她对亲戚们说:“孩子已经很苦了,这么小年纪,再送到孤儿院,没有亲人在身边,他这心里得多痛苦。没人照顾他,我来照顾。”就这样,郝丽艳将郝守鑫领回了家。对待堂弟,郝丽艳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比对儿子还好。由于家庭条件不好,郝丽艳没为自己的儿子花过一分钱补课,却省吃俭用也要给小守鑫补课。郝守鑫曾在作文《我的爸爸妈妈》中写下了姐姐姐夫对他满满的爱,在他的心里姐姐姐夫就是自己的父母。
身教胜于言教。虽然郝丽艳夫妇放在儿子身上的精力少之又少,但在他们的影响下,这个优秀的小伙子早已善心深种,从大学开始,他就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努力把爱心传播得更远。参加工作后,他更是每月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贴补家用,逢年过节,远在北京的他总要给自己的“爷爷”和“小舅舅”送上礼物。
多年来,提起郝丽艳一家,邻居们都称赞:真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啊!对此,郝丽艳说:“我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自己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家里这五口人都好,我就从心里往外高兴。”
他撑起一家人的希望
百善孝为先,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翟汉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人间真情。
翟汉华是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的一名村医,因为村里大多数是老人,而且身体不好的居多,他便利用中医针灸按摩为老人们治病。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只要患者需要,一个电话他马上赶到,有时候半夜为村民出诊,他也没有因为耽误休息而心生怨气,这让村民心里热乎乎的。
2009年,翟汉华的弟弟婚后因为感情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病。原本平静的日子,因为弟弟的病而打碎。看着自己的弟弟这样,作为哥哥,他实在是无法坐视不管。他每天帮助弟弟生火烧炕,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得忍受着弟弟的谩骂,可是他毫无怨言。
2012年,翟汉华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受到打击患上脑血栓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翟汉华一边忙于工作,一边照顾患病的弟弟和父亲,生活的所有重担都压在了他的头上,父亲从晨起开始,大小便、洗漱、擦身子、喂饭等所有的事情都靠翟汉华来照顾。村里领导为减轻翟汉华的生活负担,于2017年协调相关部门将他的弟弟送到了福利院。翟汉华起初不同意,后来看到自己的父亲实在是离不开人,便同意了。
采访中,翟汉华含着泪说:“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啊,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现在他们老了,我们做子女的要拿出百倍的孝敬来报答父母才行!”
翟汉华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虽然在他的身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但他用行动展示了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书写了一个百善孝为先的动人故事。
“老母亲是全家人的宝”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大家庭,一个用爱传递良好家风的感人故事。
47岁的杜金福是新力村里出了名的孝子,他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和睦家庭,全家四世同堂60来口人。杜金福的老母亲今年87岁,是一家之长,育有六女二子,现在,他们都早已成家立业,兄弟姐妹、妯娌姑嫂和睦亲密。所有晚辈把老人当做全家人的珍宝,争抢着孝顺老人。而杜金福是家里最小的,自从结婚后,他就让老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妈就是全家人的宝。”这是杜金福经常说的话。老人因为上了岁数,时常话多唠叨,有时候言语还很难听,杜金福夫妇并没有因此感到厌烦,反倒感觉很幸福。老人年龄大了,在吃上越来越挑剔,什么饭硬了、菜咸了,稍微不合心意就生气,这个时候,杜金福夫妇二话不说,立刻就给老人重做一顿饭。
2017年末,老母亲突患急病,当时杜金福一刻没敢耽误,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到医院,由于在最佳治疗期进行了手术,老人脱离了危险。住院期间,杜金福夫妇无微不至地照顾老母亲,其他儿女也是经常来探望。在老人的治疗费用上,儿女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杜金福说:“我们兄弟姐妹八个,虽然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我们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遇到困难,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特别是在对待母亲的问题上,我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她老人家。”每年给老人过生日,就是他们家庭聚会的“指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无论是子女还是孙子孙女,都会带上礼物回来参加生日聚会。村里的人也都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的孝顺,羡慕他们这个和谐家庭。
如今,杜金福的晚辈们在长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做到彼此关心,懂得付出,传承着和睦家风。
久病床前有孝媳
有这样一家人,他是万千普通家庭中的一户,团结和睦,遵纪守法;有这样一个人,她是大千世界里的平凡一员,却用朴实、宽容、孝顺和勤劳的双手描绘了一幅孝老爱亲的感人画卷。
付艳霞是灯塔镇新力村三组的一名普通村民,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是村里有名的模范家庭。2007年,付艳霞嫁到新力村三组,婚后和公婆住在一起。叔公离她们家不远,他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患有心脏病。自从付艳霞嫁过来,看到叔公一个人无依无靠,她便主动照顾起叔公的日常起居。2017年,叔公被医院诊断出肠梗阻,通知马上手术。手术前医院让家属在认定书上签字,付艳霞深知这几个字的重量,它关系着叔公的安危,心里紧张担心,但她早已把叔公当成父亲一样看待,毅然在认定书上签了字。术后,付艳霞对叔公的照顾比平时还要细致入微,反复多次住院,她喂水喂饭、洗脸洗脚、换衣如厕等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由于叔公吃素,吃不了医院的饭菜,付艳霞就每天给叔公换着花样搭配健康营养的饮食。她在照顾叔公的同时,还要照顾公婆和年幼的孩子,每天非常辛苦,但她依然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叔公身体康复,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侄媳,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是付艳霞就像是我的亲生孩子一样,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是一个有福的人。”
现在,家里的几位老人年事已高,身体患有多种疾病,但付艳霞体贴入微地照顾伺候着他们,日复一日,无怨无悔。公婆满意地说:“有这么孝顺的儿媳,真是我们家的福气。”但付艳霞总是说:“我是家里的一分子,家里的事就是我的事。”
十年如一日,付艳霞用一颗金子般的心,传递着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好家风和正能量,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印证着孝心,展现了一名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坦荡情怀,诠释着一个农村媳妇的博爱、仁慈、善良的美丽形象,谱写了一曲“孝老爱亲”的时代赞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于蕾 宋建立 宋淞 高琳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