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闲”变“冬学”“树兰书房”挺招人稀罕
“冬闲”变“冬学”“树兰书房”挺招人稀罕

村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有了好去处。 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报讯(记者 闫书御琳)“农闲时来这儿看看书,心情有种别样的放松。”自打村里新建成了“树兰书房”,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村民杨旭东就与“树兰书房”结缘了。他说:“养鸡呀、养鸭呀、秋收注意什么、春种下啥肥,来这儿一看就明白了,特别方便。”
“树兰书房”究竟为啥这么招村民稀罕?12月19日,记者来到朝阳村,走进“树兰书房”里一探究竟:一排排崭新的书桌旁,整洁的书柜一字排开,琳琅满目的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得清晰有序,内容涉及文学、种植、养殖、医疗、机械维修、艺术等类。“树兰书房”面积约为220平方米,计划藏书两万余册、期刊40种,分为少儿区和成人区,设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览、休闲交流等区域,将成为朝阳村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
午后的阳光照进“树兰书房”,温柔地“抚摸”着各类书籍。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阅读着各自感兴趣的书籍,争相把“冬闲”变“冬学”,进行文化科技“充电”,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说实话,以前有点儿空闲就爱打麻将。现在村里有了新书屋,我可以学些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很有收获感。”朝阳村五组村民付晓慧对记者说。据了解,过去农业生产上有了难题,村民得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图书馆去看书学习。现在来到“树兰书房”翻翻书,就可以查阅各类相关资料,这里成了村民学习、生产的“加油站”。
据了解,“树兰书房”由辽源市、绍兴市两市统战部、文旅局牵头,绍兴图书馆联合绍兴市少数民族联谊会与朝阳村合作建设。书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两市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架起了两地民族沟通的桥梁。
“这项工作以利村利民为出发点,就是为了给农民提供各种学习上的方便。”村党总支部书记韩丽说,朝阳村会继续组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满足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延伸农家书屋服务功能,让更多村民爱上阅读,用知识武装大脑、用文字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