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神舟飞船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王敏
不久前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宇航员最后搭乘我国的神舟飞船返回地面。尽管这是虚拟的情节,却引发海内外对中国载人飞船的好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2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揭开神舟载人飞船的面纱。
完全自主研发 与国际同步
“神舟飞船是我国在自有工业基础上完全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周建平说,神舟飞船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数据管理、对接机构、敏感器等,都是基于当代新技术,研发中自始至终贯彻安全与可靠的设计理念,从而取得了“十全十美”的丰硕成果。
周建平认为,我国的神舟飞船功能完整,技术能力完善;其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能够胜任空间站任务。“我国将继续保持载人飞船技术状态的稳定,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与俄罗斯联盟号相比,周建平认为,从功能和技术途径上讲,两者有着相类似的设计思想。
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则是另一种载人天地往返运输器,可以重复使用,它采用了有翼飞行器技术,具有很高的入轨能力和较强的载荷运输能力。周建平评价,航天飞机在轨道服务、空间建造等方面的功能强大,但其成本较高、维修代价较大,且其没有救生系统功能,安全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周建平认为,在安全性方面,载人飞船要高于载人飞机。
不过,他也认为,航天飞机的技术成就卓越,其设计理念仍将是未来载人飞行器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
未来载人航天器畅想
未来人类的载人航天器是怎样的?周建平说,航天技术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
从载人飞行器的发展来说,周建平认为,应根据飞行任务目标来研制不同的载人航天器,以适应不同需求。
“不同任务,不同要求。”周建平举例,目的地是近地轨道的载人飞船,入轨能力8吨左右,而往月球去的载人飞船所需的入轨能力要大很多;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行器还将是登月规模的数倍,难度巨大。
“发展一步,就要为下一步奠定技术基础,应统筹规划,考虑效益及具体应用。”周建平指出,未来的载人航天,应兼顾不同的任务,考虑如何以更经济的成本,充分利用当代技术实现任务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安全可靠。”
好莱坞影片为何出现“中国神舟”
好莱坞影片为何选择中国神舟飞船?“也许这是电影编剧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譬如中国庞大的票房市场?”周建平笑道。不过他认为,这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给全球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国载人航天在国际上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尽管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的确反映了这样的大背景。”周建平说,这是我国国家整体实力的一个体现。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我国一贯对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持积极态度,载人航天国际技术合作,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各国在载人航天上有很多共同关注的目标。”周建平指出,从技术上讲国际合作不存在不能克服的问题。但考虑到各国在航天领域都采用了自己的标准,所以,真要合作,还需要在一些具体技术上展开协调。比如,飞行器只有对接接口一致,才能实现互访。
他指出,我国对国际合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也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