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
编者按:
为切实增强采编人员的采编专业能力,辽源日报社长期进行青年沙龙学习活动,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大对青年采编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以守正创新为原则,锻造一线采编宣传队伍,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且本领过硬的专业新闻采编宣传队伍。
辽源日报社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活动。由辽源日报社资深高级记者、编辑为青年采编工作者传授工作经验。相继开展“新闻写作”“消息标题的几点感悟”“继承与创新——采写新闻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等主题培训。老记者、老编辑们用最浓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最专业性的新闻知识和问题,并且结合工作实际案例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采编一线工作中常遇事件的处理方式。老记者、老编辑们还与青年采编人员分享自己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体会。青年采编人员通过培训活动都收益满满,他们从老记者、老编辑的讲述中得到了启发、引起了共鸣,学习到了他们对所从事专业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青年采编人员还在新闻采编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查缺补漏,让自己的基础更加扎实。现将三位青年记者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好学才能上进。作为一名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时代的新闻人,我们更要时刻抓紧学习,及时充电、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学习需要有好的平台,需要有好的学习对象。好的学习平台犹如上进的阶梯,好的学习对象则恰似助推你爬上阶梯更高处的重要力量。为了推动和引导辽源日报社员工更好地学习,辽源日报社领导班子决定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在固定场所由辽源日报社老同志给员工讲课。这样的举措搭建了员工学习的好平台,帮员工找到了学习的好老师,体现了辽源日报社领导班子对学习的重视、对员工成长的关注、对事业发展的负责。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一个单位来讲,老同志也是极为珍贵的财富,是推动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力量。通过几次学习,我不但对单位老同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发现了老同志身上很多需要学习的优秀品质。
要学习老同志对专业的钻研精神。这些授课的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线工作,把大好年华都倾注到工作中去、倾注到专业的钻研中去,专业水平很高。在每节课的有限时间内,他们能用最浓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最具专业性的问题,让听课者有共鸣、受启发。这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没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和钻研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每次听完课,我都会有种自己面前的窗户纸被捅破的感觉,听之前看问题模模糊糊,听完后豁然开朗。
要学习老同志的敬业精神。听老同志讲课,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每次听课,我佩服他们的专业素养,更感动于他们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职业方能做到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在课上我得知他们经常为了采写一篇稿件起早贪黑下基层;经常为了写好稿件采访之前花大量时间学习;有的获得采访线索就如获至宝立即动起来;有的为了稿件的题目或是个别字词的用法而长久推敲……这些讲课中随意透露出的细节,却能体现出他们工作的历程和对工作的态度。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老同志把新闻作为一门“手艺活”并发扬“工匠精神”,力求把新闻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要学习老同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新闻工作要敬业、要精业,也要吃苦耐劳。只有做到吃苦耐劳,才能够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生活,才会写出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文章。在课堂上,老同志娓娓道来的工作经历看来似乎是云淡风轻,可是,当我们用心去体会时才能感知其中的滋味。在现在看来,很难完成的采访任务,老同志们出色地完成了。在讲课的时候,他们没有去刻意回忆曾经的辛苦,更多的是乐观地和大家一起分享完成稿件发表后的成就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人却在吃苦耐劳方面做得还不够。通过老同志的言传身教,我感觉自己要多反思、多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不怕苦、不怕累,勤跑路、善思考的记者,不断增强自己的脑力、笔力和脚力。
善于学习,才能善于进步。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年,我觉得要把练就高强本领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利用好学习平台,不断学习并坚持常学常新,传承好新闻人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在新闻的道路上,我才能进一步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近日,辽源日报社给我们采编人员发了一份特殊的福利——每周一位在报社工作30年以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新闻大咖”讲一堂“干货”满满的新闻培训课。目前,我们已经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高级记者李志民老师说的,“记者,应该是个社会杂家”“记者,应该和通讯员成为朋友”。高级记者宋义泽老师说的,“不想成为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些意味深长且句句经典的话语,深深触动着我。
做一线记者已近10年的我,和“社会杂家”的距离还很远,不够了解的领域还很多;10年间,刊发过的稿件数量已过千,但能使人过目不忘、荣获新闻奖项的却仅有那么几篇。
当年,老师们能为了一个标题反复讨论、群枪舌战;当年,老师们会为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驻扎农村好几天;当年,老师们的稿子能被省媒原文转发、获省领导的称赞……
虽然,我现在和老师们的当年相差甚远,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摊上了好领导,还有很多像李老师和宋老师一样关心我们的前辈老师,敦促我们不断努力,为我们今后的新闻之路指引方向。在此,我想对这些新闻前辈老师说:“谢谢您,我将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努力前行。”
由辽源日报社组织的2019年度《新闻专业培训课》已全部结束,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受益匪浅。培训课程由辽源日报社业务过硬的几位老记者主讲,他们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工作要领的同时,还与年轻一代的编采人员共同分享了自己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以切身采访为实例向新记者们生动地讲述了该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次培训是辽源日报社领导为了提高一线的年轻记者和编辑的业务水平,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营造报社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学习氛围而开展的。学习机会难得,学习效果更是显著,每堂培训课程都仿佛让我重新回到了学校课堂。
在培训课上,李志民主任主讲的《继续与创新——采写新闻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一名老记者的自我要求与素养为切入点,为我们传承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职责与操守,让我认识到记者并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担当。宋义泽主任的《努力实现当名记者的梦想》课程,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明白了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努力写出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文章。张庆春主任所讲的《消息标题的几点感悟》课程,更是以一名多次获得新闻奖的优秀老记者身份,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写作经验和起题思路、选题技巧。为我们写好稿件打开了新思路,也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节课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由孙晓慧主任主讲的《新闻写作》。课程内容是满满的“干货”,为我们快速总结梳理了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在查缺补漏中让我们基础更加扎实。深入浅出地与我们重温了新闻写作的要点和避忌,结合工作实际的案例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一线工作中常遇事件的处理方式,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这几次的培训课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状态中的不足。不应以忙碌为借口减少学习和自我提高,应把每次工作都当成自我突破和成长的机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浪费辽源日报社领导组织的专业培训机会,我会继续抓紧学习和自我提高,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时时不忘记者担负的行业职责和操守,做一名合格的辽报记者。
为切实增强采编人员的采编专业能力,辽源日报社长期进行青年沙龙学习活动,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大对青年采编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以守正创新为原则,锻造一线采编宣传队伍,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且本领过硬的专业新闻采编宣传队伍。
辽源日报社定期进行学习培训活动。由辽源日报社资深高级记者、编辑为青年采编工作者传授工作经验。相继开展“新闻写作”“消息标题的几点感悟”“继承与创新——采写新闻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等主题培训。老记者、老编辑们用最浓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最专业性的新闻知识和问题,并且结合工作实际案例生动、直观地展示了采编一线工作中常遇事件的处理方式。老记者、老编辑们还与青年采编人员分享自己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体会。青年采编人员通过培训活动都收益满满,他们从老记者、老编辑的讲述中得到了启发、引起了共鸣,学习到了他们对所从事专业的钻研精神和敬业精神。青年采编人员还在新闻采编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查缺补漏,让自己的基础更加扎实。现将三位青年记者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
搭建学习好平台传承新闻人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李锋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好学才能上进。作为一名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时代的新闻人,我们更要时刻抓紧学习,及时充电、提升自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学习需要有好的平台,需要有好的学习对象。好的学习平台犹如上进的阶梯,好的学习对象则恰似助推你爬上阶梯更高处的重要力量。为了推动和引导辽源日报社员工更好地学习,辽源日报社领导班子决定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在固定场所由辽源日报社老同志给员工讲课。这样的举措搭建了员工学习的好平台,帮员工找到了学习的好老师,体现了辽源日报社领导班子对学习的重视、对员工成长的关注、对事业发展的负责。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一个单位来讲,老同志也是极为珍贵的财富,是推动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重要力量。通过几次学习,我不但对单位老同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发现了老同志身上很多需要学习的优秀品质。
要学习老同志对专业的钻研精神。这些授课的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线工作,把大好年华都倾注到工作中去、倾注到专业的钻研中去,专业水平很高。在每节课的有限时间内,他们能用最浓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最具专业性的问题,让听课者有共鸣、受启发。这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没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和钻研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每次听完课,我都会有种自己面前的窗户纸被捅破的感觉,听之前看问题模模糊糊,听完后豁然开朗。
要学习老同志的敬业精神。听老同志讲课,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每次听课,我佩服他们的专业素养,更感动于他们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职业方能做到爱岗敬业,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在课上我得知他们经常为了采写一篇稿件起早贪黑下基层;经常为了写好稿件采访之前花大量时间学习;有的获得采访线索就如获至宝立即动起来;有的为了稿件的题目或是个别字词的用法而长久推敲……这些讲课中随意透露出的细节,却能体现出他们工作的历程和对工作的态度。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老同志把新闻作为一门“手艺活”并发扬“工匠精神”,力求把新闻工作做到极致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要学习老同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好新闻工作要敬业、要精业,也要吃苦耐劳。只有做到吃苦耐劳,才能够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生活,才会写出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文章。在课堂上,老同志娓娓道来的工作经历看来似乎是云淡风轻,可是,当我们用心去体会时才能感知其中的滋味。在现在看来,很难完成的采访任务,老同志们出色地完成了。在讲课的时候,他们没有去刻意回忆曾经的辛苦,更多的是乐观地和大家一起分享完成稿件发表后的成就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人却在吃苦耐劳方面做得还不够。通过老同志的言传身教,我感觉自己要多反思、多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不怕苦、不怕累,勤跑路、善思考的记者,不断增强自己的脑力、笔力和脚力。
善于学习,才能善于进步。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年,我觉得要把练就高强本领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利用好学习平台,不断学习并坚持常学常新,传承好新闻人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在新闻的道路上,我才能进一步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
新闻前辈:我将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努力前行
本报记者 王超
近日,辽源日报社给我们采编人员发了一份特殊的福利——每周一位在报社工作30年以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新闻大咖”讲一堂“干货”满满的新闻培训课。目前,我们已经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高级记者李志民老师说的,“记者,应该是个社会杂家”“记者,应该和通讯员成为朋友”。高级记者宋义泽老师说的,“不想成为名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些意味深长且句句经典的话语,深深触动着我。
做一线记者已近10年的我,和“社会杂家”的距离还很远,不够了解的领域还很多;10年间,刊发过的稿件数量已过千,但能使人过目不忘、荣获新闻奖项的却仅有那么几篇。
当年,老师们能为了一个标题反复讨论、群枪舌战;当年,老师们会为了一个好的新闻线索驻扎农村好几天;当年,老师们的稿子能被省媒原文转发、获省领导的称赞……
虽然,我现在和老师们的当年相差甚远,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摊上了好领导,还有很多像李老师和宋老师一样关心我们的前辈老师,敦促我们不断努力,为我们今后的新闻之路指引方向。在此,我想对这些新闻前辈老师说:“谢谢您,我将沿着您指引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辽报精神”,做一名称职记者
本报记者 刘红娇
由辽源日报社组织的2019年度《新闻专业培训课》已全部结束,让我印象深刻并且受益匪浅。培训课程由辽源日报社业务过硬的几位老记者主讲,他们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工作要领的同时,还与年轻一代的编采人员共同分享了自己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以切身采访为实例向新记者们生动地讲述了该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次培训是辽源日报社领导为了提高一线的年轻记者和编辑的业务水平,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营造报社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学习氛围而开展的。学习机会难得,学习效果更是显著,每堂培训课程都仿佛让我重新回到了学校课堂。
在培训课上,李志民主任主讲的《继续与创新——采写新闻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一名老记者的自我要求与素养为切入点,为我们传承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职责与操守,让我认识到记者并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担当。宋义泽主任的《努力实现当名记者的梦想》课程,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明白了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努力写出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文章。张庆春主任所讲的《消息标题的几点感悟》课程,更是以一名多次获得新闻奖的优秀老记者身份,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写作经验和起题思路、选题技巧。为我们写好稿件打开了新思路,也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节课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是由孙晓慧主任主讲的《新闻写作》。课程内容是满满的“干货”,为我们快速总结梳理了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在查缺补漏中让我们基础更加扎实。深入浅出地与我们重温了新闻写作的要点和避忌,结合工作实际的案例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一线工作中常遇事件的处理方式,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经验教训。
这几次的培训课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状态中的不足。不应以忙碌为借口减少学习和自我提高,应把每次工作都当成自我突破和成长的机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浪费辽源日报社领导组织的专业培训机会,我会继续抓紧学习和自我提高,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时时不忘记者担负的行业职责和操守,做一名合格的辽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