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路上笔耕不辍的记录者

新闻路上笔耕不辍的记录者
——记《吉林日报》驻辽源、梅河口记者站站长隋二龙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他话不多,是个从不言苦累的硬汉,工作再忙,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于他而言,他总能从别人眼里的“苦”中嚼出“甜”味儿。
    他是新闻路上笔耕不辍的记录者,始终把“责任”二字扛在肩上、把“担当”二字记在脑中、把百姓疾苦装在心里。他是新闻同行眼里的拔尖儿人才,被亲切地称为隋老师、隋大哥;他是福利院儿童心中的“隋爸爸”,用忘我奉献的行动兑现了爱心承诺。
    他是《吉林日报》驻辽源、梅河口记者站站长隋二龙。1976年出生的他,现已进不惑之年。身为共产党员的他,用执著和坚定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他用满腔热忱谱写了一首正气之歌。
    因为职责,所以不敢停歇——他在奉献与追求中前行。
    “干新闻,是一件让我上瘾的事儿。正是因为有了责任,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才会穷尽一生奉献与追求。”“我们的新闻是为谁服务的?”在他们身上,隋二龙找到了答案。
    匆忙的脚步不敢停歇,疲倦的身影常伴漫天星光。
    累吗?很多人用辛苦诠释这份职业,而隋二龙总是微笑不语。
    为啥?责任使然!
    2012年4月11日,《吉林日报》党组派隋二龙到辽源记者站任站长。近7年来,他与家人两地分居,一个人租房子住。周一到周五早餐和午餐在市委食堂吃,周六、周日的晚餐经常是一碗麻辣烫或是一个馒头、葱蘸酱……每当被问到这样的日子苦不苦时,他总是笑着说:“一个人好对付。”
    熟悉隋二龙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个工作狂。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单位工作,周末经常加班,就算放假回到白城的家,他心里还是想着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妻子打理。
    在辽源工作期间,截至2018年底,隋二龙带领着站里的两名记者共在《吉林日报》发表各类见报稿件4370多篇。其中,一版头题稿件就达27篇。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些年,隋二龙一边收获着工作上的成绩和快乐,一边执著地追逐着梦想。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他守土有责,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记录社会发展的瞬间、弘扬真善美,一直奔走在新闻采访的路上……
    因为善良,所以爱驻心间——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作为记者,肩上扛着的是社会责任,在爱与善良中被感动,在感动中去宣扬并传递爱与善良。在引以为豪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觉得一切都值得!”隋二龙说。
    第一次到福利院采访,那是隋二龙在白城记者站工作的第二年。当时那里只有10几个孩子,他们大多数因先天残疾被家人遗弃,还有失去父母的孤儿,看着特别可怜。采访回来后没多久,隋二龙再次来到福利院,拎了满满两袋子小食品,还有影碟机、精心挑选的动画片光碟,送到孩子们手中。
    隋二龙常惦记患有脑积水的小国安的身体情况,牵挂着已经去省里读书的关雨彤、尹婉清、赵婷婷,他清楚地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没事时,还会翻出曾经与孩子们的合影,看着看着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从2005年至今,孩子们走了一批又一批、福利院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关爱福利院孩子们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每年“六一”儿童节、大年三十,他都如约而至,带上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学习、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在孩子们心中,隋二龙就是他们的“隋爸爸”。
    除了对福利院孩子的关爱,隋二龙在采访中经常会接触一些生活困苦的人、卧床不起的病人、上不起学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孤寡老人……他们都是让隋二龙放心不下的人。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的倪艳华一家、镇赉县大乌兰吐的张树明一家、东辽县双福村的王凤喜都曾是他帮扶的对象,他总是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每逢年节,都会买些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到他们的家中。
    隋二龙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从2012年开始,他又为洮北区三合中学的贫困学生刘爽和孙天阳每人每年捐助学费3000元。如今,孙天阳、赵爽已经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田阳阳成了新的“接力”人选……
    来到辽源以后,西安区灯塔中心小学校的唐宣慈、唐宣埔姐弟又成了他帮扶的对象……
    “爱心是没有止境的,责任要始终担在肩头。”隋二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干新闻,他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献爱心,他从不松劲儿。新闻的路上有多远,他就会走多远,在工作中诠释着别样的美与善良,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