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百万亩造林 修复绿水青山 换回金山银山

解读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报告,加快推动辽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生态篇(上)
    打造绿色屏障,大面积种植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和国家储备林,用4至5年时间将辽源森林总量提高到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形成“一环、两屏、三区、多带”的绿色国土空间,彻底根治辽源生态环境问题。


实施百万亩造林 修复绿水青山 换回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王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日之中国的生态发展理念。然而曾几何时,辽源资源过度开采、森林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生态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非但青山绿水遭到破坏,更使得东辽河水污染现象加剧。
    2018年11月29日,刚刚就任辽源市委书记的柴伟在湿地建设情况调度会上提出,通过退耕还林加大森林覆盖率,根治由于生态空间萎缩、水源涵养不足、生态基流少等原因导致的东辽河水污染问题,进而修复生态环境、找回绿水青山、再变金山银山。
    修复生态环境、找回绿山青山、再变金山银山。围绕柴伟提出的思路和想法,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调研、走访、论证,拿出了实施意见。
    意见出台后,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的高度重视。经过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多次实地踏查和专题研讨,2019年3月,百万亩造林工程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2019年11月29日,记者来到市林业局。局长吕明告诉记者,治理东辽河水污染对辽源来说是首要政治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修复生态是现实举措,更是治本之策。据吕明介绍,我市的百万亩造林工程是指在市域内6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周边第一山脊迎水面所有耕地、东辽河干流和一级支流两侧缓冲带及2公里内第一山脊迎水面2度以上坡耕地,大面积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林和国家储备林,力争用4至5年时间将辽源市森林总量提高到2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形成“一环、两屏、三区、多带”的绿色国土空间布局。
    总工程师刘泉福与树木植被打交道几十年。他告诉记者,在百万亩造林工程树种选择上,我们遵照国家林草局专家的建议,选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树种,主推元宝枫、柞树、红松、长白山浆果等本土树种,以及杜仲等引进树种。采取政府补贴和引进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借助多方力量推进工程建设。工程建成后,生态经济林盛果期年产值可达到36亿元,国储林木材储备效益可达到22.7亿元,梅花鹿、柞蚕、食用菌、林果加工等特色产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年产值有望超过100亿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整个春季植树造林期间,完成土地流转7182公顷,造林6257公顷,建设东辽河流域干支流两侧缓冲带600公顷,加之城市绿化美化、裸露山体生态治理、乡村道路河流绿化等折合新造林面积12万亩,城市出口、河道两侧、公路沿线生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
    截至目前,东辽县发挥百年柞蚕养殖技术优势,在辽河源镇建设了3000亩柞蚕林基地;龙山区寿山镇达诺农业公司实施逸德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完成建设面积960亩,栽植晚李、苹果、梨、樱桃等品种10万株,完成投资267.8万,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季节性用工达150多人。多方考察相关树种,学习种植技术,协调国家林草局林业产业协会支持辽源建立60余亩苗木培育基地,现已培育元宝枫苗林木300余万株,为百万亩造林工程提供试种试繁和苗木支持。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向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汇报情况,特别是与国家林草局紧密联系,得到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持,组建绿色生态建设投资公司,4.7万公顷水源涵养林项目列入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支持范围,由国家林草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顶层设计,提出造林工程的目标任务,组织编制《吉林省辽源市百万亩造林工程总体规划》(2019—2023年)。10月23日,《总规》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为下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提供依据。各县(区)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市林业局抽调专业人员分别组成检查组,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和抽查、准确掌握各县(区)具体建设情况、为兑现吉林省政府补贴资金及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百万亩造林,修复绿水青山换回金山银山,辽源首战告捷。